工业4.0背景下提升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思考

2018-01-02 09:25张红卫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制造业校企岗位

何 琼 张红卫 邓 峰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5)

工业4.0背景下提升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思考

何 琼 张红卫 邓 峰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5)

基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分析了制造类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需求的变化;结合智能制造的特点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高职机电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新要求的创新性技术技能型人才。

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专业;就业能力

1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是德国政府2013年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俗称“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计划以基于CPS(信息物理系统)、工业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为主要内容,旨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德国工业4.0计划成为德国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引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为顺应全球制造业升级浪潮,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政府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举措。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1-5]。与德国工业4.0相比,虽然在发展基础、产业阶段及战略任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2 面对工业4.0的智能制造时代职业岗位的转变

回顾历史,从工业1.0到工业4.0,每次技术革命大潮后,有些岗位的数量会有所减少,但新的工作岗位会不断涌现,新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总体就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如今,制造业正步入智能制造时代,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是会摧毁工作岗位?岗位要求将如何发展变化?了解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充分把握工业4.0时代的就业契机。

面对工业4.0的智能制造时代工业生产的特征:网络化制造纵向集成、业务网络的横向集成、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集成。智能制造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业态、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生产模式、经济体系以及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将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2]。

(1)职业岗位的转变

为预测从2015年到2025年先进技术对德国工业劳动力的影响, 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德国23个制造行业40类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选取了工业机器人辅助生产、生产线模拟仿真等最具影响力的十个使用场景,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先进技术成果的普及将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从而减少了为达到固定产量而所需的劳动力数量。企业将减少对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人员需求,如生产类、维护类、质量管理类岗位,因为它们可以利用机器来从事这些工作并实现标准化操作。此类工作岗位的减少将主要源于机器人在生产车间的应用以及常规工作实现计算机化操作。同时新技术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如随着机器人的日益普及,制造类企业将需要一个机器人协调员的工作岗位。表1所示为先进制造业和传统制造业高职机电专业对应职业岗位转换表[3]。

表1 高职机电类专业职业岗位转换表

(2)人才结构的转变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会导致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工业生产形式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生产要素高度灵活配置条件下,大规模生产高度个性化产品;顾客与业务伙伴对业务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广泛参与;生产和高质量服务的集成等。物联网、服务网以及数据网将取代传统封闭性的制造系统,成为未来工业的基础。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智能制造时代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产生重大改变。未来生产过程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但要有特定的技能,还要有跨界的能力,熟悉整个生产过程,尤其是对技能人才的设计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服务网及大数据网的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人才结构呈现了以下变化:人才由操作型转化为知识型,单一岗位型转化为复合职业群型,会出现大量的新型的高端技术、服务、管理综合岗位[6]。在未来的制造企业中,具体设备的操作人员将会大量减少,部分人员被机器取代了岗位,人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角色将由服务者、操作者转变为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高智能设备和系统的维护者。制造业就业市场会出现一些新变化,会需要新型的高端技术、服务、管理综合岗位人员[7]。

(3)区域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指出,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共有35万多个,就业人员数5千万人以上,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强大支柱。《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指出,到2020年,湖北制造业总量进入全国前6位,制造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25年,湖北制造业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进入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方阵,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智能改造升级。在汽车、冶金、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纺织等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骨干企业改进工艺流程,实施精益制造,强化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

武汉市也于2015年提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据悉,“十三五”时期,武汉将以推动发展动力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着力点,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另一方面,武汉市正着力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支撑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首先是有一个巨大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其次就是有一大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最后就是拥有一大批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队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很大。

3 面对工业4.0提升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探索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工业领域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高职教育教学要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关注行业、企业、岗位的需求,注意“与之对接”。高职机电类专业作为制造类专业,面对制造产业的整体转型和提升,认真探讨产业环境、特征以及机电类职业岗位的转变,创新人才培养,主动转型、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机电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升专业人才就业能力。

(1)探索现代学徒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9月,教职成〔2014〕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就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出若干意见。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是推进学校和企业共育人才一体化的有效模式,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校企合作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为此,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为契机,依托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优势,紧跟先进制造业,与企业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现代学徒制,最终形成灵活多样的“课岗对接、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组建由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机电专业共建委员会,统筹各方资源,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开展,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推动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升级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施“三对接”:机电专业与先进制造业产业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自动化设备企业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对接,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形成“培养标准行业化、培养内容职业化、培养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2)构建校企合作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工匠精神

把握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核心,以制造类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工作过程,依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并与行业企业联手,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重新整合、序化、设计教学内容,并吸纳最新的成果和工艺,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校企合作模块化课程体系。其基本框架包含了通识教育平台课、职业基础平台课、职业岗位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和职业选修课等五大模块。其中职业岗位核心课设置关注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满足智能化生产制造中的先进技术要求。如机电专业新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生产线操作与维护》及《工业网络控制技术》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学习课程。另外将维修电工等相关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三菱及西门子自动化可编程设计师等国际先进标准融入专业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双证融通等。职业拓展课设置关注学生能力拓展,满足智能制造时代复合岗位人才需求;职业选修课则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使学生适应“互联网+”大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关注学生综合发展。

在校企合作模块化课程体系中,企业模块的实施在企业进行,由师傅带徒弟完成从认知体验、单项训练、综合训练、顶岗实习、就业的工厂式全过程。学校模块的实施在学校进行,由教师带学生完成机械机构与传动、执行机构驱动、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控制与调试、素质拓展模块等五个主要专业课程模块。对各个模块之间相互重复和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课程实施校企交替进行,内容相互衔接,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使带有员工和学生双重身份者获得学历的同时也达到相应的技能水平和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3)适应工业4.0时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高度交织融合的工业4.0时代,人才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创新驱动”的战略方针,将创新驱动摆在五个方针的首要位置,也是中国制造业革命性的变革。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要适应智能智造时代,机电专业必须要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和日常培养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通过各种类型的技能竞赛、创业大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1] 王喜文.中国制造2025解读: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 巴世光,郭湘君.面向“中国制造2025”,高职机电类专业转型与提升的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6,27:66-71.

[4]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1):10-24.

[5] 刘小宁,陈帆,程婧璠,等.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2):63-65.

[6] 付娟娟,张磊,刘小宁.德国“工业4.0”背景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3):63-65.

[7] 马雁,刘恩专.中国制造2025视野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3(18):72-76.

ThoughtsofImprovingEmployability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SpecialtyTalentsinVocationalCollegesintheBackgroundofIndustry4.0

He Qiong Zhang Hongwei Deng Feng

(Wuhan Vocationc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Wuhan 430205, Hubei)

Ba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requirements for technical skilled personnel is analyzed i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and Made in China 2025. Combined with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status of dome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 to deploy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education reform was discussed, to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specialty talents, so as to cultivate more innovative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h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industry.

industry 4.0; made in China 2025;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employability

游 涛)

2017-09-10

何 琼(1970~),女,硕士,教授.E-mail:cindy2582@163.com.

G712

A

1671-3524(2017)04-0089-03

猜你喜欢
制造业校企岗位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