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舞在济南

2018-01-02 23:01许诺
齐鲁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济南人济南

许诺

在中国文艺演出史上,济南素有“曲山艺海”的名头。现代化进程中,济南人对文艺的追求一度衰减,而今来自爱尔兰的国宝级舞剧“大河之舞” 再度引发全城热恋,一票难求。

不同于物质需求的即时性、明确性,文化需求往往处于无意识的潜在的模糊状态,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和“黏性”习惯效应。文艺需求和审美的黏性效应正在影响着济南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

“一家人专门从外地赶来看《大河之舞》,却买不到票,投诉到我们这儿,质问‘票去哪儿了。”济南《大河之舞》演出票务中心曾接到一个“投诉电话”。

面对诘问,工作人员无奈地拿出票务信息,给出答案:《大河之舞》部分价位的入场票半个月前即已售罄,只剩零余散座。

《大河之舞》的主办方前几天接待了几位前来探班的“河粉”,随便聊了两句,发现“河粉”对演出细节了如指掌,其中两位还与演员探讨起舞步技巧。“我们知道一定会受到关注,却没想到济南观众如此热情又专业。”

一票难求,是《大河之舞》受欢迎程度的注脚,也是济南人在文化娱乐需求的呈现。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00元,比2013年增长38.7%,年均增长11.5%,增速比同期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2.5个百分点。而济南人的消费需求正在由“吃穿住用”向“安享乐知”转变,也就是“安全、享受、娱乐、求知”。

济南人的审美进阶:既保有鼓掌的熱情,又努力摆脱审美奴性

如果我们梳理济南的文艺演出市场演进,可以发现,2013年之前的济南文艺演出市场一直不温不火,历山、山东和百花剧院演出寥寥,每年引入全国性重大文艺剧目不过数十台,且多为京剧,境外演出更是罕见。本刊之前的采访中,在济南搞剧场都是“实验”和“理想”,收支平衡已是惊喜。

2013年是一个转折点。那年秋季,全国第十届艺术节在济南举办,90余台专业舞台艺术精品剧、8台境外经典剧目、轰轰烈烈的“欧美经典画展”缤纷上演。

未曾如此密集品尝文艺甘霖的济南人,以极大的热情为十艺节捧场。当时有家媒体略显“毒舌”地描述道:省博物馆门口等待欣赏达芬奇原作的人群“堪比春运”,人人像“赶大集赴庙会”一样看剧目,知识阶层像“盼过年一样盼演出”……这家媒体得出的最终结论是,济南人“爱鼓掌”源自内心对文化演出的渴求,文艺狂欢则源自供给的不足。

“十艺节”之后,济南的文艺演出市场开始升温。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文化政策扶持演艺市场,各类场馆也开始为演出商提供便利。几年之后的今天,济南已经形成常态化、大众化的演出市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演出,满足不同需求。

北京红马传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经理于家禾主管大麦网在济南的业务,他表示:“济南的城市属性决定了观众对于演出需求的多元化,除了在全国都很火爆的明星演唱会,钢琴类音乐会等演出对于济南观众的吸引力也比较强,也很受欢迎;再有就是精品儿童剧项目,诸如像‘巧虎系列儿童剧等。”

相关数据印证了他的观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音乐会观众人数在2016年达到627.73万人,较2015年增长14.65%,增长速度在话剧、演唱会、戏曲等所有演出产品类型当中位居第一;票房收入在2016年也达到12.79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9.13%。

有意思的是,如今的济南人仍然“爱鼓掌”。

九月底,陕西人艺携话剧《白鹿原》来到济南,省会大剧院将演艺厅三层全部开放,仍然座无虚席。在三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久久站立鼓掌致意。“鼓掌”传递出的是济南人对优秀作品和演艺人员的尊重;而当遇到仍有上升空间的作品时,“鼓掌”则变成一种宽容和鼓励。在某个小剧场演出时,一位年轻演员因忘词而延宕了演出节奏,观众则以轻盈的掌声缓解他的尴尬和紧张情绪。

这是济南人的可爱之处:审美进阶的过程中,既保有鼓掌的热情,又努力摆脱“粉丝”的精神奴性,不被艺术家名头和作品内容牵引,接受内心升腾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娱乐时代做精致的观者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的名头。

民国初期的济南曲坛,南词北曲荟萃,高手名家云集。“北京学艺,天津练活,济南踢门槛”是传统曲艺界流传已久的一句老话。就是说,北京是说书唱戏捧逗相声的百年老店,要学看家本领真功夫,只有往京城里跑,学成之后就要上天津卫操练长长胆气,要是再能蹚过济南府“曲山艺海”这片江湖深水,也就可以穿州过府,南下江南,奔走宁沪苏杭了。

拍红的巴掌,文化的庙堂。“曲山艺海”固然需要多年沉积的艺术氛围,更需要懂行的观众。他们既是文艺作品的欣赏者,也是批评家,这是一个双方互相打量、互相促进的过程。

在现代化进程中,济南人对文艺的追求一度衰减,而今再度捡拾,则需要一个过程。

在前不久的一场京剧演出中可以发现,要博得观众的掌声(因为已经多年不喝彩了,以致许多观众甚至不懂得应该在什么节骨眼儿上喝采,于是双方就很难通过感情交流而提高演员的劲道),唱文戏必须拉长腔或者翻高音,演武戏则要靠好几个“鹞子翻身”、连连“劈叉”或者“摔僵尸”,因为许多观众连什么是有韵味的唱,哪样才是边式的武功都未必明白,遑论什么字唱或念“倒”了,哪一个招式不合规矩,或者哪一场开打未臻完美了。

另一方面,观众也许不会因为害怕司马懿杀进空城而为诸葛亮担心,也不必揣摩杨贵妃醉酒唱罢“去也去也”之后心情如何,但观众却能够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领略一个眼神、两片水袖、四面靠旗,几段唱腔所散发出的魅力和蕴藏着的奥妙,这又同时构成了大众化娱乐和审美。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幼稚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前所未有的迅速且精准,文艺宽度有余,纵向却缺乏厚度。主流消费群众不能理解或者疲于思考文艺作品的内涵,把精致当空洞,将粗鄙作有趣。

好在总有人想要保持内心的荣耀和骄傲。来自山东省会大剧院的数据显示,成立四年,这里举办各类演出及活动1196场,迎来了中外艺术家45000人次,共有70万人次的观众和游客分享艺术带来的喜悦和感动。很多指挥家独奏家在演出后纷纷表示,省会大剧院音乐厅是他们在中国巡演中遇到的最好的音乐厅;比起硬件,更加让他们惊讶和感动的是济南观众的“专业”和热情,曲目演奏现场令人惊奇地安静,掌声和欢呼都恰到好处。

相关调查显示,济南的文艺演出爱好者群体规模正在增长。同时,济南观众可以接受的演出门票价格比较分散,但从总体来看接受能力并不很低,人们对演出活动的市场价值是肯定的。总之,济南居民有一定的演出消费意愿和消费承受能力,且有改变济南演艺消费市场消费现状的动力。其中年轻人,特别是高知识层次、高收入人群演出需求比较集中。

记者想起前不久的西班牙萨克斯风四重奏演奏会。开始之前,主办方举办了一个萨克斯风普及分享会,主持人向听众介绍萨克斯风的构造和演奏特点,也梳理这种乐器的“成名史”。现场最活跃和求知欲最强的是一群孩子,他们问题良多,让许多不好意思提问的成年人也受益匪浅。

近百年前,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要培养人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画家徐悲鸿的第三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也曾谈到个人感受:1980年代,赴欧洲求学的徐庆平首入卢浮宫,遇到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徐庆平听到老师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有哪些不同的美感。”

颇受震动的徐庆平在那一刻坚定了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决心。他在《西方艺术史》的序言中写道:“我深切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百年后的今天,“美育”不止存在于朱光潜等美学大家的著作中,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中国的教育系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美育课程已进入校园,被更多的学生接受。

正如那些聆听萨克斯风的孩子,他们正成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致的观众:“我不能低头,向任何东西,即使是时代的浅显也不能阻挡我。”

猜你喜欢
济南人济南
作品赏析(1)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pplying labor law to senior management personnel of the company
最亲民的泉
济南拍卖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不辞长作济南人
Hi济南
Hi济南
“济南第一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