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格尔》的文学审美意蕴

2018-01-02 10:19李叶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江格尔审美意蕴

李叶

摘 要: 本文从自然、社会、文化的角度,运用当前科学化美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对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的文学意象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 《江格尔》 草原意象 审美意蕴

一、蒙古族与汉民族不同的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历史沉淀,是民族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形态,它的萌芽、滋生、发展、演进过程是审美意识及文化传统发展变化的映照。对于审美意象的考察能突出地体现一个民族审美意识及文化的风格特色,可以说审美意象的研究是审美理论研究中的核心内容。《江格尔》中有一类审美意象,它们都是蒙古族在草原游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小雕、公牛、公驼、驼粪、兵器、草原上的建筑……在这里,我们把它们统一作介绍,这类意象尤其体现出了蒙古族不同于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与文化,具有质朴、狂野、张扬、有力的特点。以汉民族无法审美、更无法理解的“驼粪”为例:

阿盖的银耳坠,

大如驼粪,在耳下闪烁①。

“以驼粪喻耳坠来盛赞圣主夫人的貌美华贵,在汉人诗文中绝无仅有,即便有,恐怕也只有一个效果——反讽”②。粪便可能对于绝大多数民族来说,都是令人反感、作呕的。因为审美活动的顺利展开是要借助认识这个中介的,但由于文化意识带来的认识上的差异,能造成审美上的差异。比如“在中华文化圈中,蜣螂同粪便相关,被贬称为屎壳郎,不是审美对象。而同样是同粪便相关,蜣螂在非洲有‘草原清道夫之称。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入场式中,出现了巨大的蜣螂滚足球造型表演。说明在非洲人的认识中,蜣螂是可以审美的对象”③。同样,在蒙古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中,驼粪“是蒙古人生活中最主要、最常见的燃料,而火是古代蒙古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必须用火来取暖、加工食物、驱逐野兽,火是牧民们在暴风骤雪和漫长冬夜里最温暖的慰藉”④。以驼粪对蒙古人的有利性为前提和基础,驼粪也可以成为潜在的审美对象。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非常珍惜驼粪作为燃料的功利性作用,并且熟悉它的形状、大小、光泽度等特征,已经建立起了对驼粪的认知模块,认知模块建立之后,当蒙古族先民处于非功利性需求状态之下时,比如听江格尔奇演唱《江格尔》的时候,一旦听到驼粪这个词,就可以激活对驼粪的认知模块及这个认知模块所连通的情感反应,即引起美感,因此蒙古人认为以驼粪来比喻圣主夫人的耳坠,再恰当不过了。除了驼粪外,还有一些草原上独有的审美意象,如以下的小雕、公牛、公驼等:

它有猛虎的心脏,

它有小雕似的攫取猎物的巨爪⑤。

他的前额上现出道道皱纹,

象角斗的公牛威武雄壮。

他咬牙切齿发出巨响,

象发怒的公驼凶猛异常⑥。

二、审美活动的展开

无论是汉民族还是蒙古族,审美活动的顺利展开都必须以事物的有利性为必要的前提条件。汉民族文学中的原型或者说审美意象,同样以事物的有利性作为前提。“原始崇拜往往有着深刻的物质动因,桑园既提供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保障,又滋养着文化发展的精神园地,它既是原始宗教的崇拜物,又是诗意吟唱的象征物”⑦。

审美活动的发生机制或者说认知模块的建立机制无论对于汉民族来说,还是对于蒙古族来说,都是一致的,只是由于输入的数据不同,最后审美意象、审美意识及进一步的审美文化是完全不同的。这里输入的数据指的是蒙古族、汉族或其他民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及传统习俗等因素。

另外,《江格尔》中很多篇章里都有以实用事物赞美英雄及宝木巴国的例子,如:

洪古尔,寒冷的时候,

你是我御寒的皮外套呵!

洪古尔,紧急的时候,

你是我嘹亮的海螺⑧!

再以建筑为例,《江格尔》中写到宝木巴国的江格尔的宫殿:

在那白头山的山腰上,

在十二个海汇聚的地方,

屹立着一座金黄宫殿。

这宫殿有四十四堵墙壁,

有四千根柱子,

宫殿的层层阶梯,

都是狮子般的巨石。

用黄金铆合,用纯金连接,

用无瑕的宝石镶嵌,

用火红的水晶点缀,

用紫檀木做纹窗⑨。

白银的栏杆

镶着红珊瑚,

黄金的柱子

嵌着蓝宝石⑩。

在说到江格尔最得力的助手勇士洪古尔时,形容洪古尔是江格尔的御寒的皮外套,是嘹亮的海螺,都是以最实用的事物赞美勇士。江格尔的宫殿在宝木巴国的人民看来,是至高无上的,是人心所向往的神圣的殿堂。文中在描写宫殿时,用到的材质都是实际价值不菲的黄金、宝石、水晶、紫檀等,這说明用这类贵重的材质建造的宫殿可以引发蒙古族先民的美感及心灵共鸣,这与当时他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生存环境较恶劣的原因密不可分,黄金、宝石、水晶等贵重的材质意味着生活的优裕和富足,这是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蒙古族先民心之向往和追求的。相反,汉文化讲究重道轻器,中原汉民族地区物质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社会分工程度相对蒙古高原地区要高得多,单纯的实际物质价值的满足已经不再是汉民族的追求,相反,精神层面的人格追求是汉民族所向往的。“因此中国艺术精神追求的不是写实式的洞微烛隐毛发毕现的日神阿波罗精神,而是写意式的绰约迷离明净朦胧的月神精神”{11}。北宋诗人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描写了小竹楼“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工,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文中先写了廉价简陋、朴实无华的小竹楼,又写到了在竹楼中的生活情趣“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吟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在这里,汉民族诗人以竹建楼,借竹楼抒发旷达、清远的心境和悠然自适的审美情趣。与蒙古族先民理想中的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完全不同,体现了蒙古族不同于汉民族的审美风尚和情趣,而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汉民族审美文化有着内敛、讲究虚实相结合的特点。endprint

三、蒙古族爱用的审美意象

蒙古族是尚武的民族,对于战争中使用的兵器有特别的偏爱。《江格尔》中描写人物形象或马的形象时,常常以兵器作为喻体,这时兵器是作为审美意象出现的。

洪古尔,奔驰的时候,

你是我飞快的骏马,

洪古尔,战斗的时候,

你是我坚固的盔甲{12}。

大红马迅猛疾飞,

好象离弦的箭一样快{13}。

蒙古族先民生活居住在辽阔寒冷的蒙古高原地区,世代以游牧为生存方式,无论气候环境还是物质条件相对中原地区的汉民族来说都相对较差。长期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使得蒙古人的许多生产、生活资料,如疆域领土、骏马、奴隶甚至婚配对象都要依靠战争手段才能获得。各种锋利、有效的兵器是在战争中获取胜利,取得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保障,因而兵器的有利性是非常突出和明显的。有了兵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就意味着可以吃饱、穿暖,过上衣食无忧、优裕的生活。在这种有利性的作用之下,以视知觉为中介,蒙古族先民对兵器外形的知觉和对兵器内在价值的掌握,会在大脑中同时形成。兵器的外在信息刺激与蒙古人大脑内部反应之间有着相对应的关系。长此以往,蒙古人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兵器等有特定方式的神经连接结构,知觉与兵器的外在形象之间存在了一定的对应契合关系,对于兵器形象的认知模块已经建立了起来。这时,蒙古人对于兵器的审美,便可以顺利进行了,蒙古人见到兵器的形象,主体的认知模块中的情感反应连接即被打开,就会产生美感。史诗中有關兵器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以下这段对老英雄阿拉坦策吉的宝剑和弓箭的描写:

那宝剑精工锻造,

锻打了一年,

开刃又用了一年,

那宝剑

比雪还白,

比纸还薄,

寒光闪闪,削铁如泥。

老人的肩上是雕弓利箭,

那弓背用六十只野羊角拼成,

那弓弦用一百头黄羊筋拧成{14}。

这些兵器意象体现出蒙古族先民崇尚力与勇的粗犷遒劲的审美观念。

基于蒙古人已经形成的“认知模块”,无论是在蒙古族先民还是在现代蒙古人的文化生活中,骏马、光、兵器等是他们歌颂、赞美的重要审美对象。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蒙古人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各种现代化工具、事物的出现代替了这些原始物象的实用功能。这些原始物象作为功利性的作用已经不是那么明显和深刻了,但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蒙古人已然形成的认知模块,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领域,很难彻底改变。我们可以通过蒙古族文学及艺术中的审美意象探寻其内在的意义,追溯掩藏在其中的蒙古族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的奥秘。

注释:

①⑤⑥⑧⑨⑩{12}{13}{14}色道尔吉,译.江格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0,204,227,63,200,25,63,269,32.

②④姚新勇,孙静.魅力独具的比喻审美诗性——以《江格尔》第九章为例[J].暨南学报,2012(4).

③李志宏.认知美学原理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20.

⑦{11}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6,52.

项目基金: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史诗〈江格尔〉的认知美学考察》(项目编号:2017NDB110);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项目《认知美学视域下的蒙古族审美文化研究》(项目编号:NMDGP17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格尔审美意蕴
冉皮勒《江格尔》与卡尔梅克《江格尔》中的宝日芒乃形象研究
论如何传承史诗《江格尔》
关于《江格尔》中的有关海洋词的探究
论加·朱乃《江格尔》文本中的程式语
贾木查搜集《江格尔》工作之回忆
浅谈中国古典舞作品《粉·墨》的文化传承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试论朝鲜朝文人李廷龟的中国山水游记创作
化妆品外包装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