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下的卓越教师素养发展研究

2018-01-02 16:06黄欣容
文教资料 2017年26期
关键词:卓越教师小学教育核心素养

黄欣容

摘 要: 21世纪,我们面临着国际竞争,中小学生将是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提高小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然要进行教师专业化改革,加强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核心素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卓越教师 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

21世纪的钟声敲响,面对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融合”的新时代,教育在当今和将来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传授。因此,如果教育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基石的话,那么教师便是打基的中流砥柱,提高教师核心素养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的重要一步。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最本质的特点,是教师这份职业的重要标志。教师核心素养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见人见物见思想、超学科整合能力、沟通和反思能力、耐心和责任心等。

新起点下教师核心素养的内容虽然千篇一律,但是本身实践具有与时俱进和前瞻性的特点,教师要随着时代发展将核心素养践行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所用方法和创造可以不同,但坚持的原则要始终一致,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师的崇高使命。

一、21世纪,教育将面临哪些挑战。

在新的起点,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在当今教育各种挑战之下的必然选择。

1.开阔国际视野,面临国际竞争。

当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时,每一个国家都开始对技术和信息化产业进行关注,各国之间竞争加剧,知识经济在新一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教育事业作为整个国家软硬实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必然要进行合理的改革。“世界村”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文化的交融,更是教育的相互借鉴学习。这就要求新一代受教育者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谢凡,陈锁明,2016),在当今挑战和机会并存的时代发展自己的无限可能。教师更应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把眼界扩展到全球指导下的教育方向,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际素养,提高教育素养,更好地共同面对国际激烈竞争。

2.“互联网+”形势下对教学方法的冲击。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新业态下,“互联网+教育”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这样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给教师带来新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实现智慧学习的重构,通过互联网联结全球性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3.传统教育方式的变革。

1月13日至14日,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各地中小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和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营地建设工作。同时,“新高考”改革还对传统教育评价方式进行了变更,提出教学评价方式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潜力。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响应全国的新潮流,思考是否尊重学生的情感选择和兴趣所向,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否在应试教育的现状里发掘出学生的无限可能,对于他们的成长给予更大的包容空间。因此,发展教师的核心素养是适应当今教育变革的重要基础。

二、教师核心素养的具体阐述。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袁贵仁,2001)。教师作为一个成熟的职业人员,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在教学专业化过程中的素质,扩展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境界。叶澜提出,教师素养包括教师基础性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师复合型素养三类。而核心素养一词源于2006年欧盟向各成员国推荐的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该议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它是在教师基本素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而关键的能力(杨志成,2017)。同时,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提高教师质量,提升教学水平(郭少英,朱成科,2013)。教师核心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

(1)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学科素养,它是教师在实践和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素养(谢凡,陈锁明,2016)。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和交融,结合多方面学科的特点,文理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联想能力。学科专业知识作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骨架,是教育工作的基础。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要反思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多面性,不断汲取国内外最新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跟紧学术动态,了解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更新知识,具备更高的科研性质。

(2)教师需要有极强的超学科整合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息息相关,教师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在第一点中已经阐述,教师具有多面学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仅仅具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基础的学科知识,更要把学科知识体现在超学科层面上,将学科知识擴展、深化,超越本身学科的限制,达到更高的水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超学科整合能力。教师应当尝试在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一个骨架架构,对课程进行有目的性的整合,将本学科延伸至超学科,直至跨学科。

(3)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执行能力。

课程论是每个教师都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重要方面。教师具有极高的学科知识,并不代表教师能够合理有效地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课程设计在教学传授中必不可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有更多开放式的问题提出,给学生思考和组织提供更大的空间,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素质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课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王丽波,2013)。同时课程设计说明教师本身要发挥自己的独创构思,在教材的引领下不会被教材牵着走,而是做教材的另一种呈现者,合理处理教材,实现同样甚至更好的教学目标。

2.教师应具备的感性情感素养。

(1)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

朱劲松有言,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育人过程本身就是艰苦的,面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心智发展,教师不可能做到一步成功。这个时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面保证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一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点点滴滴中一步步引领学生进步发展。责任心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基础,责任心不仅是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负责,还是对学生和学校的负责。责任心是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履行的使命,秉持兢兢业业的态度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样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2)爱是教师最基础的素养。

在刘永胜看来,作为一名教师最基础的素养就是爱(谢凡,陈锁明,2016),当然这个“爱”有几点,首先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要真正喜欢教师这个职业;第二要爱自己的学校,无论它是大还是小,在城里还是在乡村,有爱就有学校;第三是爱孩子,这不应该是一句空话。从事教师职业是艰苦的,如果不能坚持对该职业的热爱和坚持,而以怨天尤人的心态做事,那么整个教育事业都不能有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了解教育的内涵,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花园,在为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他们的心理生理发展,为他们的成熟成长灌溉爱的滋养。

(3)教师要具有悦纳自我的心态。

《中国教师报》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生活和工作幸福的教师不到两成,近六成教师认为还好,近三成教师认为自己不是很幸福。部分教师不幸福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过于注重社会评价体系,而忽略生命评价体系。由此,教师需要转变心态,悦纳真实的自己,怀着阳光乐观的心态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认同自己的职业角色,从平淡枯燥的教学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教学乐趣,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业是有意义的,教师应当通过教学事业提升人生境界、增加人生价值,从学生和自身方面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

3.教师应具备的发展性素养。

(1)教师要具备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互联网+教育”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科技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就要求教师在当今形势下具备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熟练运用和操作电子信息操作系统,运用“互联网+教育”形式下的学习软件,有效地传授知识,发挥新形势下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

(2)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评价方式有了显著而巨大的改变。从“新高考”“选考”改革,到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新政”,都体现了新一轮升学评价、教育课程调整的序幕。由单纯的“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到多樣化多方面的评价体制,体现教育发掘学生无限可能的本质,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观察和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改变对一个学生单一的评价和下定义,在各种活动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兴趣所在,引导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开拓,实现素质教育踏上新台阶。

(3)教师应具备合理的沟通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才能主动研究教学中的信息,以质疑的态度分析教学方法的价值,看它是否适应自己的需要。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并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方法(谢凡,陈锁明,2016)。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沟通能力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了良好的桥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调整和修正教学中的不足。

三、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做什么?

教师核心素养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关键,是教育部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再产生。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如何提升个人素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一个越来越显著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如何以更有效、更积极、更主动的方式培养?如何以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催化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寻找有效的合理途径?

1.放眼世界,借鉴国际经验。

全球化的时代,信息时代变革使各种交流与借鉴更为频繁,这对教育领域的互相学习有了极大促进作用。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存教授提出了一些各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措施:一是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比如美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自我知识、普通知识、教育知识和教师职业知识,即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知识和能力;英国要求教师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系统知识训练等六条标准;澳大利亚要求教师掌握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性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等(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1)。二是提高教师入职要求。三是建立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各国政府不仅在观念上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而且明确了政府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责任,试图通过改进教师职前教育、提高教师从业标准、完善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提升教师学科专业要求、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等手段与途径推动教师专业化运动。我国应在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中汲取经验,完善自身教师发展制度,推动教师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2.完善教师教育机构,提供多元机遇。

教师教育机构是现代国民制度的产物,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要求教师教育机构无论在教师的职前教育还是在教师的在职培训中都要发挥重要作用。要积极促进教师教育结构由单一型向统一型转变,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和体制的多元化,打破原有的单一、僵化的教师教育体制,建立灵活、多层的教育结构,建立高层次教师教育制度。要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实教师教育的课程,制定严格的招生标准,提高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和学历要求。由于这一系列措施,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水平上升到一个更加专业化的层次。要积极强调教师主体的不可替代性,不断支持多样化的教师培养途径,推出各种选择性的教师培养项目,力图破除传统四年本科模式培养途径。目前,美国已经有40多个州存在选择性教师培养项目,在设计上呈现多样化趋势,为教师进一步成长提供多种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英格兰,大学专业学习机会同样是教师更新资质的机会--从“专业研究学历”到“教育研究本科后文凭”,再到“教育硕士学位”。在威尔士,职业阶梯也是专业发展的象征,地方政府设计了一种通往“特许教师”途径(杨捷,2014)。

3.超越教师自身意识,加强激励。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教师作为学校的一种重要人力资源,其内在发展便是教师发展之源。因此,需要强调关注教师这个集体,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这也是教师的基本底线要求。教师在教育事业中需要有主体意识,对于教学应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并且有步骤有意识地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本身的意义。教师能够从教学不足中不断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形成一种“内在自觉”,实现从“职业人”到“人”的过程(郭少英,朱成科,2013)。同时,比单纯关注教师自身意识更重要的是超越自身意识,教师要把终身学习理念贯穿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把自身意识投射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增强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不仅需要全国对教师评价体制的观念进行修正,还需要对教师这个群体进行更多的激励机制。只有教师被赋予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大的空间,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才能真正培养“一代人”。

4.“互联网+”教育形势下的新举措。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教育信息化在新教育常态背景之下的重要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不断提高信息利用能力。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加强教师专门技能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互联网新常态下,使教师由学习的掌控者变为学习的顾问、指导者,而学习者则成为学习的主导者(Mills et al,1996)。因此,要让教师回归真实本性,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学生的需求和不足(解继丽,2015),在新一轮的教学模式中发展出个性教学,增强竞争力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J].人民教育,2001(09):1-2.

[2]郭少英,朱成科.“教師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诸概念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5):1-3、67-69.

[3]谢凡,陈锁明.聚焦教师核心素养,勾勒“未来教师”新形象[J].中小学管理,2016(10):35-38.

[4]王丽波.教师素养:影响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4):73-74.

[5]杨志成.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17(1):44-47.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2001:62-66.

[7]杨捷.国际视域下的教师培养政策及其发展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4(10):40.

[8]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2):88.

猜你喜欢
卓越教师小学教育核心素养
园校一体,知行合 一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物理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研究与实践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