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民间音乐概述

2018-01-02 17:37张帆胡文慧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唐代概述

张帆+胡文慧

【摘 要】 本文从曲子、说唱和民间歌舞这三个方面对唐代的民间音乐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指出,唐代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宫廷燕乐达到了顶峰,民间音乐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更是十分繁盛。正如刘再生先生所说:“燕乐与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的上层与下层遥相呼应,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局面”。

【关键词】 唐代;民间音乐;概述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高峰期。尤其是唐代的宫廷燕乐发展达到了全盛。而在繁盛的经济支持下,民间音乐的发展也蔚为可观。现将唐代民间音乐整理如下:

一、曲子

曲子萌芽于隋,发展于唐,盛于宋。曲子所涉及的类别范围很广。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所发现的资料较为全面,共计有五百多首。(可参见半塘所编《敦煌歌词总编》)现将曲子做出以下划分。

1、民歌类

这类曲子音调质朴,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上口、便于传唱。有表现爱情的,有揭露残酷兵役的,也有歌颂将士们英勇战斗的。总之,大多是反应人民生活的,词曲也出自人民之手。如表现征战的《采桑老》。

《采桑老》就是一首激励将士奋勇战斗、争取立功为内容的民歌。

2、由文人创作的曲子词

这部分曲子又称“唐声诗”(唐声诗是指唐代结合声乐、器乐、舞蹈之齐歌辞一、五、七言之近体诗,及其少数之变体;在雅乐、雅舞之歌辞以外,在长短歌辞,在大曲歌辞之外,不相混淆。)如《阳关三叠》:

除此之外,还有李白的《酒胡子》,李焕之的《凉州词》等,这类曲子大多倚乐填词,词作多由当时的文人创作,后由乐工加工而成。这些声诗作品其实是唐代的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的产物。

二、说唱

我国说唱艺术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成相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说唱记载。说唱发展到唐朝已趋于成熟,然而说唱的文学底本却未见遗存。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我国传统的说唱艺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说唱艺术——变文(变:意味佛经中的“转换旧型”)

现遗留下来的最早的说唱本子,即为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的佛教变文。

变文最初是指佛教徒根据宗教语汇,给予佛教所用说唱音乐的一种含有宗教意味的专门名称。如《啊弥陀佛经变文》。

但后来,在佛教“变文”的名称传开后,当时的民间也渐渐将“变文”应用于其他非宗教性的说唱中了。如《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张义潮变文》等。此外,在《全唐诗》中有一首记写听《王昭君变文》说唱的诗:

看蜀女转昭君变

吉师老

妖姬未著石榴裙,自道家连锦水濆。檀口解知千载事,清词堪叹九秋文。

翠眉颦处楚边月,画卷开时塞外云。说尽绮罗当日恨,昭君传意向文君。

这种由宗教衍生出的艺术形式,在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后,逐渐脱离了完全的宗教性,形成了一种既有宗教色彩又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为清代说唱艺术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刘再生老师说的“佛教音乐的中国化为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例证”。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该时期除变文的发展后。其他民族的说唱艺术也有可观的发展。如吐蕃地区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及今鄂伦春族的长篇故事《英雄格帕欠》等。都具有显著的说唱特性。

三、民间歌舞

宫廷燕乐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民间歌舞的发展。民间歌舞的形式较为多样,虽不如宫廷歌舞繁复,却也有相当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其分类如下:

1、踏歌

踏歌,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它是指中秋时节,妇女在月下联臂,绕着圆圈边歌边舞。据《朝野检载》中记述,唐代正月十五日为灯节,全民上下休假。玄宗时,命宫女及长安妇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而在7世纪时,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大日如來传》载:文成公主进藏途径玉树时,当地的藏民举行隆重的赛玛和卓、谐等歌舞活动。谐后来发展成藏族的弦子舞。赛玛和卓即为现在的“果卓舞”。这两种舞蹈都需要围成圆圈,顿地为节,边歌边舞。

在后来的发展中,踏歌的形式逐渐简化,转变为可用脚点地打节拍,然后和节而歌即可。如李白的诗《赠汪伦》中就有体现。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打令

这是唐时的一种交际舞,名为“打令”,是宴会上宾主之间相互进行的一种舞蹈。汉代时已经出现,晋后仍然流行。宴会高潮时主人会先舞一番,然后邀请宾客舞蹈。据《朱子语类》记载:“唐人俗舞称打令,其壮有四:曰招、曰摇、曰送……”第四类并无详细记载,关也维所著《唐代音乐史》中述:“第四类据敦煌所发现的舞谱可推测为‘挼”。

3、百戏

百戏上承于周代散乐,其间所包含的民间技艺更是种类繁多。暂且归为民间歌舞进行分析。

(1)节庆性的民间歌舞。这类主要有舞狮、龙舞、秧歌等。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之说。唐时甚至将狮舞引入宫廷,名为《太平乐》,又名《五方狮子舞》。表演时两人合作,身披假狮皮,俗称太狮,另有单人扮演者,俗称少狮。引舞者则扮演成武士、狮子郎或大头和尚,手持绣球、拂尘或蒲扇,在笙、管和锣鼓伴奏下起舞。

(2)有故事情节的民间歌舞。唐代已出现带有故事情节的民间歌舞,如《代面》、《踏谣娘》、《拨头》等。现只以《代面》作详述。《代面》又称《大面》,是一种带着假面具的舞蹈,源于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据传高长恭英勇善战,但貌美如妇。高长恭自觉威慑不足,故每每上阵都带上木制的面具。后因为功高盖主遭到后齐主的猜忌而被毒死。其下将士为歌颂高长恭的骁勇和德行而创作《兰陵王入阵曲》,后效其英姿创作了歌舞。

关也维所著《唐代音乐史》中述:“日本雅乐中有《兰陵王》乐舞,其出场、入场的舞步与我国戏剧中将帅的台步颇为相似,据传是唐代时传入日本的”。

除此之外,新疆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麦西热普”在某些旋律上也可看到《兰陵王》乐舞的旋律。

总之,唐代是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如刘再生先生所说:“燕乐与民间俗乐是唐代音乐的两大潮流,在社会的上层与下层遥相呼应,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吴钊,刘东生.中国音乐史略[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2.

[2]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

[3]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 梅维恒.唐代变文[M].中西书局,2011.

[5] 许英国.略论《格萨尔王传》的演唱形式与唐代变文的关系[D].青海社会科学,1985.2.

【作者简介】

张 帆(1993-)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美声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声乐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唐代概述
简析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TSW2500型500KW短波发射机双功率模块简述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