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期中综合素质检测 (总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2018-01-02 05:48张敏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虎丘烽火台烽火

张敏

一、阅读理解(60分)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母亲和树(15分)

①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②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③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儿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④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⑤记得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⑥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而清晰起来。

⑦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而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

⑧时间一长,被母亲发现,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母亲也就无可奈何了,“这孩子!……”懒得再搭理我。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⑨1990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⑩母親还说起邻家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活。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11}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12}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13}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目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作者张亚凌,选自《魔法鹅卵石》,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liè)   迹  (tuí)   废

2.阅读全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3分)

3.请说说第⑦⑧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4.请赏析下列句子。(4分)

(1)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

(2)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5.结合学习生活,谈谈你对第①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烽火台的诉说(15分)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 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此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 “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取材于陈芳烈《烽火台的诉说》)

6.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烽火(fēng)    B.涟漪(yī)

C.繁衍(yǎn)    D.销声匿迹(lì)

7.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

8.第⑤段和第⑦段中加點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试加分析。(4分)

(1)悄悄告诉:

(2)据《汉书》记载:

9.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

10.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分析其作用。(3分)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古诗词鉴赏(6分)

[甲]

渡荆门送别

◎[唐]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甲、乙两首诗,都属于唐代

(主题)诗中的名篇。(2分)

12.甲诗颈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景物宏伟壮丽。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中的画面。(4分)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游虎丘小记

◎[明]李流芳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3.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4.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

16.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3分)

17.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三)名著阅读(10分)

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或兼而有之。请从下列三幅画中选择一幅合适的画作为小说《骆驼祥子》的封面,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阐释理由。

A         B

C

18.我选择                                         图。(1分)

理由:                                          。(2分)

19.祥子是    的长篇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的一个人物形象。《骆驼祥子》描写来自农村的纯朴、健壮的祥子,到北平谋生创业,  次买车又  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3分)

20.小说的题目“骆驼祥子”主要包含哪些含义?(4分)

二、综合性学习(10分)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的一种经济新形态。

【材料一】共享单车在给市民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尴尬:

(1)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浙江萧山曾发现一辆黄色单车竟然“上树”了——它被挂在行道树上,悬空离地1米多高。还有共享单车或零星或扎堆地停放在人行道、草坪上,绿油油的草地也被碾上了轮胎痕。

(2)肆意破坏现象突出。共享单车大多使用“扫码骑车”的模式,因此车身上都印着二维码,但是目前共享单车二维码被人涂抹毁坏的现象严重。有些设置了车牌的共享单车,车牌号码也被抹掉,有些共享单车甚至“缺胳膊断腿”。

(3)共享单车“超载”。不少市民表示,共享单车违规载人的行为遇见不少,大多数是家长将年幼的子女放在斜杆或车前架上。

(4)资源“共享”变“私享”。不少共享单车的车锁被毁坏,并被人上了私锁“据为己有”。

【材料二】今后,即便遇到“无码无号”的共享单车,也不用担心没法扫码解锁骑车了。摩拜单车发布消息,于7月23日上线“免扫码解锁”功能,手机靠一靠车锁,无须扫码即可用蓝牙解锁单车。

在长沙的街头小巷,时常可以见到一些遭人恶意破坏,缺少二维码以及单车编号的共享单车,因为无法正常扫码使用,其中不少共享单车被占为私有,变成“专车”,严重影响了市民的使用体验。

为了解决这一行业难题,摩拜单车率先在行业内推行“免扫码解锁”单车的功能,摩拜单车APP与微信小程序均支持这一功能。7月24日,记者體验发现,使用摩拜免扫码功能解锁单车主要有三个步骤:在蓝牙打开的前提下,首先进入摩拜单车APP或者微信小程序,然后靠近摩拜车锁后等待手机震动,最后点击手机界面上的“开锁”按钮即可使用车辆。

——《三湘都市报》2018年7月25日

21.某中学的学生小明,星期五放学后,将共享单车骑回家,停放在自家楼下,准备下星期一再骑车返校。针对此事,有网友留言:“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希望我们都能换位思考,文明接力。”对小明的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看法?请也晒一晒你的留言。(2分)

22.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新闻标题:

。(2分)

23.阅读材料一、二,为解决共享单车运营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企业、社会、市民分别应该怎么做?(4分)

24.为“保护单车,文明出行”拟一条标语。

(2分)

三、写作表达(50分)

25.请以“把                              带给别人”为题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虎丘烽火台烽火
疫情之下,这里有虎丘温度和速度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淋巴结:身体健康的“烽火台”
江苏苏州虎丘塔
烽火服务器
烽火重燃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虎丘赶采“谷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