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下的中国电影发展探究

2018-01-02 09:51郭杨
戏剧之家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化价值媒介融合

郭杨

【摘 要】媒介融合是数字时代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各媒体行业都受其影响或产生内在及外在的变化。本文主要对媒介融合这一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发展、走向进行研究,以期适应融媒体时代,走出一条当代中国电影的独特之路。

【关键词】媒介融合;中国电影;审美;文化价值;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067-02

现在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各媒介间的交互作用更加频繁并日趋走向融合态势。媒介的独立运营发挥其特有优势,交互运营达到优势互补,两种模式在数字化时代的结合,便产生了当今的融媒体环境。这一环境下的所有媒体形式都将发生巨变,其中中国电影披上了融媒体的“外衣”,其自身的相应改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项庞大的研究课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拉开了媒介融合的序幕。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的交互融合过程。5年时间,媒介融合已变成如今媒体行业的热词,其核心思想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1]虽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结合,但其影响的是数字、声画影像的所有行业。以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既有问题、内化体系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研讨。

一、正视新背景下的既有问题

(一)现实的认知缺陷——缺乏共识意识。共识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国内对优秀电影的评判标准差异上。在世界电影范围内,对优秀电影的评判是存在一种共识的,即普世价值观的完整表达和深度探索。而在当下的中国电影界,有人认为情怀的表达或单纯传递出主流价值观的电影都可以称为优秀电影。不可否认,以上观点都是优秀电影某一方面的外化表现,但真正的优秀电影是一种针对性展现,不是各要素的综合叠加,而是有针对性的价值传递,单一价值的深度挖掘。当代各媒介所趋向的综合发展,看似与中国电影需达成的电影评价共识相违背,但实则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媒介的融合代表着电影外化条件的综合,内化的价值体系仍需极致单纯和富有深度,具体表现为电影更加细致的分类制度。不仅是电影类型的细致分类,还要对电影受众、放映区域和电影需求进行分类。要有与各年龄段价值观相匹配的电影、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地方电影,以及满足观众消遣需求、浪漫需求或自我宣泄需求等各方面需求的电影。中国电影正在形成特有的电影分类,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电影共识还有待世界电影的检验。

(二)传播的时间局限——媒介融合失控。媒介融合丰富了电影传播媒介,但其衍生出了电影的版权问题和电影“新鲜感”问题。新的媒介环境下,影院不再是唯一的观影渠道,人们可选择其他的渠道进行观影体验。传播方式的增加导致电影版权受到侵犯,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院线电影的外泄风险,会引起一系列盗版等问题。电影存在的“新鲜感”问题,实则是当下电影版权问题的解决方式。加强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介的监管,推迟院线电影登入移动终端等其他媒介的时间,使得新上映的电影被控制在院线之内,观众若想观影只能通过影院这一种方式进行付费观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电影版权。被保护在院线的精彩电影,其受众只能是付费的观众,传播范围较小,电影要推迟数月甚至半年才能在其他终端上传播,观众无法获得及时的观影体验。长期对于院线电影的滞后观赏,使得电影制作方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电影反馈,获取观众态度,更不能及时把握电影市场方向。这是当代背景下媒介融合失控的具体表现,传播渠道的丰富导致了观影滞后的弊端,长此以往中国电影便与社会、市场脱节,这便是当下中国电影亟需解决的传播问题。

二、豐富电影体系的内在价值

媒介环境下的媒介组织各司其职又相互作用,打破过去被动的媒介形式。正如徐沁老师所说:在媒体使用多任务化的情况下,对媒体的使用及其使用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媒体企业不能再是静止不动的站在原地,坐等下一件大事的发生,他们必须积极行动,不断的通过创新和采用不同的内容和媒介,使其达到受众并满足受众的需求。[2]这种媒介环境下的中国电影必须寻找新的出路,以自身的主动改变来面对融合性媒介环境的考验。

(一)诗意提升现实——提高审美水平。电影是对现实的戏剧化呈现,以其为基础,依靠艺术化的加工、表达,从而超越生活,表达出生活无法展现的思想、情怀和价值观念。对电影这一反映生活、传递综合信息的表意功能审视即为电影审美。电影审美是对电影各方面的综合性认知,以特有的美学视角审视电影的视听语言、主题思想等方面。中国电影的审美有其独特一面,即十分重视电影意境呈现。意境呈现不仅是画面唯美这一表层含义,还有利用多种手法塑造的深层表意功能。其可以表现观众情感、突出电影主题、烘托剧情氛围,不同的表现手法还可使意境表达更富深度。媒介融合背景下影响中国电影的审美要素变得更加复杂,不能再以过去评价单一媒介电影传播的方式作为审美标准,而要结合相关媒介发展和社会要素,进行多方面的综合性审美评价。从单一媒介的审美评价到多媒介综合性评价,拓展的是电影的审美覆盖面,提升的是中国电影的审美境界。

(二)智慧改变世界——挖掘创造潜力。电影行业要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交互融合,从内部进行拓展创新必不可少,其主要包括电影模式创新和行业人才培养两方面。电影模式包括制作模式和营销模式等多种创作、运营模式。过去中国电影的创作模式较为单一,国有电影集团和大型电影制片厂作为制作机构,民间资本参与空间较小,存在较多的模式局限。进一步进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单一的市场盈利模式,才能为中国电影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采取众筹等方式完成一部电影的制作,做到人人参与电影,人人创造电影艺术。制度创新的同时,培育专业型创新人才,也是中国电影主动迎合数字化时代的重要途径。现有的电影艺术院校应以培养媒介融合下的综合型电影人才为目标,注重全方位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媒体人才。鼓励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从事电影相关的工作,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招收更多的综合性人才,加快中国电影行业的人才流动,最终依靠这些新生代力量实现中国电影的融合式跨越发展。

(三)吸引世界目光——增强国际传播。当今中国电影所寻求的发展之路,是一条国际化发展道路,在世界语境下讲出中国好故事,便可为中国电影发展助力。立足国内,聚焦海外,让中国电影形成与世界电影的交流态势,才能使中国电影真正拥有自己的独特烙印。细数世界电影经典影片,无一不是拥有极强的国际传播共通性,观看者不分国界,都能获得同样的观影感受。融媒体时代信息共享便捷化,学习国外优秀电影的题材选择、故事创造及价值表现,并加入特有的中国元素,可以使中国电影做到地域间的完美融入且更具国际传播特性。

三、拓宽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

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化,改变了过去并行的媒介传播路线,形成全新的交叉、合并式传播路线,中国电影也将在这一崭新的路线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从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其未来的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文化功能作用凸显,二是传播终端的时代变化。

(一)文化价值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电影历经几十年摸索,已具有成熟的电影文化。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各领域文化起到的是电影的核心表意功能,其往往“潜”于故事情节之中,透过情节、主题来表达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媒介的交互融合使得文化传播范围更广,各类文化交互更频繁,文化在当代中国电影中也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甚至是电影表意的主导地位。中国电影中的文化阐释是多方面的,但在当今时代其主要表现为是电影文化中的主旋律结合类型化创作方式。主旋律即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类型化即电影故事类型的细致划分,两者结合便能以多样组合方式在明确的电影类型中体现主流价值观。“主旋律与类型化的有效融合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3]就该表现形式而言,其经济利益体现为电影中表现的主旋律文化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同感,辅以热門的电影类型,取得较好的口碑传播影响和较高的票房收入。例如《红海行动》,可以说是主旋律加类型化创作方式的上乘之作。电影传递出保卫国家的价值观,与当时国人心中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再以高质量的视听语言呈现,将观众带入其设定的视听氛围之中,以高水平的制作技术作为传递主旋律的工具,达到最佳的文化扩散影响。

(二)终端传播日渐转移分散化。在多种媒体形式共存,多方相互渗透、交互、影响最后融合的时代下的中国电影不仅改变了内在的深层意义、价值构建,还改变了电影外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传播载体。依托现有的多种媒介机制,电影已转移至手机、个人电脑、公共屏幕等新的媒介终端中,这是当今媒体时代电影传播发展的必然结果。电影传播新终端的便捷性和当代人们生活时间上的碎片化产生一种电影的反整体化。人们可以利用短暂的空闲时间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观影,这使得电影具有了碎片化的特性,观众可能会用多段空闲时间看完一部电影,而不再是传统的在电影院用一整段时间完成一部电影的观赏。此外,媒体的相互交互融合又为这一传播模式增添新的传播方式构建即在时间碎片化的基础上融入多种传播载体。例如在下班途中利用手机观影,回到家中拥有更好的观影条件,再选用电脑等传播终端继续观看该部电影,做到利用多种终端观看一部电影,这也将是未来电影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并且会随着媒介交互的频繁性和交互深度、广度的增加,新终端传播特性会愈发明显,且更具综合性。

媒介的融合打破了各媒体的限制边界,产生了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也将发生巨大改变,其发展归根到底是中国电影适应数字化新时代的过程。中国电影只有立足自身发展,结合融媒体环境,由内而外地进行行业变革,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媒体发展潮流中实现全新蜕变。

参考文献:

[1]高钢,陈绚.关于媒体融合的几点思索[J].国际新闻界,2006,(9):51.

[2]徐沁.媒介融合论 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61.

[3]尹鸿,梁君健.走向品质之路:2017国产电影创作备忘[J].当代电影,2018,(3):4.

猜你喜欢
中国电影文化价值媒介融合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