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克白》中的悲剧根源及深层主题

2018-01-02 10:40莫童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麦克白

莫童

【摘 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有争议性的一部作品,其原身可追溯到由斐尔·霍林献特所撰写的《苏格兰编年史》中的古老故事。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成功塑造出了麦克白以及麦克白夫人等悲剧性人物,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向我们展示了一出深沉的悲剧。而麦克白作为莎翁笔下第一个带有反面色彩的主人公,是什么造成了其悲剧?《麦克白》的悲剧根源又在何处?莎士比亚借《麦克白》向世人揭示了什么?

【关键词】麦克白;悲剧根源;深层主题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07-03

一、悲剧的根源:命运或性格?

关于悲剧,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对此做出过定义,他认为悲剧是崇高人物和命运之间的搏斗。①所以古希腊悲剧常常围绕命运展开,《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著作的主人公身上都带有清晰的和命运对抗的色彩。而布拉德雷则秉持着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认为性格是解读悲剧作品的关键钥匙。那么,悲剧的根源是命运还是性格?②这一直都是许多悲剧想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在《麦克白》中,最后的悲剧看似是命运暗中推动的结果。开头时女巫的“预言”,以及贯穿整部剧作的灵异元素:黑暗、鸟鸣、鲜血、鬼魂、凶兆、梦游、幻觉等意象都为《麦克白》笼上了超自然的神秘面纱。但是,造成一切悲剧的真凶真的是命运吗?《俄狄浦斯王》被称为是一部由命运造就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因为命运在其中占据着绝对地位,是使情节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麦克白》中,展现出的更多是麦克白自己的选择,是其性格的矛盾造成了一切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所谓的命运给悲剧开了头,但是后面的路却是麦克白自己走出来的。

在戏剧初始,出场的麦克白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他有着英勇果敢的性格和“高贵而伟大的灵魂”。但是在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得到应证后,他心中的欲望就再也压抑不住,迫切地想要寻找出路。倘若此时麦克白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刽子手,那么《麦克白》也就无法被称之为伟大了。笔者认为,麦克白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性格的缺陷是使得这部作品富有如此强烈的悲剧性的关键所在。麦克白上场后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是这样光明的日子。”很明显,阴郁和光明完全是两个相互矛盾的词语。但是麦克白偏偏将两个词摆在一起,其矛盾的性格从开场就可见一斑。在听完女巫的话后,麦克白曾想:“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的恐怖远过于实际上的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胡思乱想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作为一个在战场上驰骋的将军,上阵杀敌对于麦克白来说应当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何‘浮起了杀人的妄念会使他恐惧颤抖呢?因为要杀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效忠的君王。这表明弑君的念头的确存在于麦克白的潜意识之中,只不过因为受到种种约束而被他的自我所压抑,以至于他从未意识到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当潜意识变为了意识,这就使他感到了害怕。外表英勇伟大,内心却胆小阴暗,这就是潜意识欲望和外在表现的矛盾。

黑格尔曾说过:“女巫们的预言正是麦克白私心里愿望,这个愿望只是采取这种显然外在的方式达到他的意识,使他明白。”女巫的预言并非是命运的安排,更像是一把利剑,戳破了麦克白遮盖自己丑陋欲望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因此女巫的预言实际上就是麦克白无意识的外化。他第一次如此直接地面对了自己内心的邪恶想法,但是自身性格的缺陷与内心心理的冲突矛盾使得麦克白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拥有想篡权夺位的野心;另一方面,他又因为害怕受到辱骂和惩罚而动摇。麦克白夫人曾对麦克白说过,他拥有称帝的野心,但却缺少了与野心相匹配的奸恶。作为一个个体,他想通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可是又害怕因为违背人伦道德而自食恶果;作为一个臣子,他想要推翻政权,自立为王,可是又担心自己会因为弑君而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摇摆不定的心理使得他在暗杀国王邓肯之前两度犹豫,第二次甚至劝麦克白夫人放弃刺杀。但是麦克白夫人太过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只是缺乏动手的决心,于是她推了麦克白一把,将麦克白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邪恶挖掘了出来。可以说,麦克白阴险的一面在麦克白夫人的帮助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他杀害了睡眠中的邓肯,也失去了自己的睡眠,夜夜被恐惧所缠绕,最终自我毁灭。拥有刺杀君王的想法却又迟迟犹豫不敢动手,这就是行为和心理的矛盾。

鲁迅曾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指出,悲剧是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③破碎一地的残渣并不会引发人们的同情,美好事物分崩离析的那一过程才能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怜悯。一直做好人的英雄不明白坏人为何选择沉沦,坏人也不曾理解好人为何一直坚守自我,只有两者的身份都在一个人身上交错时,当事人才会明白那种纠结,对世界的恐惧和绝望,麦克白就是如此。别林斯基曾这样评价麦克白:“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是一个坏蛋,但却是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因此,他唤起的不是反感,而是同情。你会看出他是这样一个人,他包含着胜利与失败两者的可能性,如果是另外一个方面,他就可能变成另外一个人。” 麦克白的身上既有英雄的伟大一面,又有小人的阴暗一面,他在犹豫中登上王位,却时刻活在恐惧之中。最后的最后,等待他的不是彻底的胜利,反而是大彻大悟,麦克白终于明白:“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笨拙的伶人,登场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去,这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骚动,却一无所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权利和欲望在磅礴无边的生命之前都不算什么,都是虚无。这是他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同时他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就是麦克白毕生所追求的和真正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差距。

矛盾的心理和软弱的性格最终使麦克白失去了性命,甚至背上了千古骂名,这是他自己的选择造就了他的悲剧,而并非是命運将悲剧降临在了他的头上。这就是《麦克白》的悲剧性所在,是性格悲剧,也是心理悲剧。

二、悲剧的深层主题:社会和人性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继《哈姆雷特》、《李尔王》和《奥赛罗》后创作出的作品,在此之前,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为喜剧,如《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等。莎士比亚从喜剧到悲剧的文风转变和当时英国的社会变化紧密相连。这也就是莎翁借麦克白这一人物形象所想要传达出的深层含义,是对社会黑暗的批判、人类丑恶本性的痛斥。

《麦克白》诞生于17世纪初期,随着商业的进一步扩张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应,英国当时的经济结构也因此由农本经济逐步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这也给英国的社会阶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乡绅、市民等中间阶层兴起,贵族渐渐衰落,农民阶级逐渐转向工资劳动者阶层,穷人之间也出现了阶级分化,社会结构因此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当时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既没有完全进入崭新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摆脱旧社会的影子。所以英国上下混乱不堪,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莎士比亚挥笔创造出了《麦克白》,他站在了哲学的高度,表现出对黑暗社会的担忧以及对人性贪婪的痛心,体现其强烈的忧患意识。

笔者认为,如果将《麦克白》和当时的英国社会结合在一起看,动荡的社会就好似女巫的预言,激发出了人类原始本性的贪婪。在体制混乱的年代,人人都想着保全自己的利益,道德法律以及人的底线地位岌岌可危。人们的思想就像是麦克白矛盾的心理,在新旧交替中挣扎,在道德与放纵的边缘徘徊。《麦克白》中的“美即丑恶丑即美”则是莎士比亚对社会与人性的高度概括:社会一方面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美丽的;一方面它又是黑暗混乱的,使人们内心的欲望得到了放大,最终释放,这是丑恶的。人性是善良伟大的,有许多人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可人性又是虚伪贪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以及对不同事物的渴望,而选择了欲望的人最终会走向毁灭的深渊。从喜剧世界进入悲剧世界,莎士比亚对社会的批判“达到了他前所未有的广阔和深刻”,他的悲剧揭示出一个“处于新旧交替阶段的封建末世的全部罪恶和本质特征”。④

虽然社会的黑暗混乱给人们带来了影响,但究其本质,是人性的弱点促使了悲剧的发生。就像麦克白一样,三个女巫是命运和潜在心理的象征,但她们并非悲剧的主导原因,麦克白自身心理和性格的矛盾才是导致他走向毁灭的真凶。布拉德雷曾说过:“导致死亡的痛苦和灾难是異乎寻常的,它们降临在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身上,它们本身就具有某种惊人的性质,通常它们来得也是出人意外的,而且跟先前的幸福或光荣成为对比。因此如果一个人被疾病、贫穷、细微忧虑、卑鄙恶行或琐细迫害逐渐地折磨死去,他的这个故事不管怎样凄惨或可怕,就莎士比亚的意义来说,却不会是悲剧性的。因此,一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可以叫作一个把身居高位的人引向死亡的异乎寻常的灾难的故事。”⑤在这里,“异乎寻常”指的并非是外在因素,而更倾向于内在因素。就算外部因素并没有那么强烈,只要内部因素仍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就总会有被触发的一天。纵使预言、麦克白夫人的话语推动、当时的集权主义等一系列外在原因对麦克白的行为产生过影响,加速其堕落,但是深究其悲剧本因,仍然和麦克白性格中的矛盾分不开。他的矛盾性格使得他软弱、动摇、犹豫不决,使他时刻沉浸在痛苦之中,甚至是失去了“清醒的睡眠”,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而就在死去的瞬间他才顿悟:原来自己所追求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并非命运,而是他自己造就了这错误而无所指的一切,所有的痛苦和恐惧都是无谓的。不是预言导致了他的行为,而是他的行为恰好印证了预言的真实性,如果麦克白一开始就没有存着篡位的欲望,将女巫的话置之脑后,后面的一切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麦克白的悲剧如此,社会中的悲剧亦是如此。莎士比亚借麦克白的悲剧揭示出了社会悲剧的真正原因:虽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人性的贪婪私欲才是罪魁祸首。在看清了社会残酷现实后,莎翁的创作从梦幻而美好的喜剧渐渐走进了严峻而现实的悲剧之中,他写下了《麦克白》。在表层次上,莎士比亚用麦克白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通过描写他矛盾复杂的心理以及性格所导致的悲剧,激起人们对他的同情,引发人们的感慨。但笔者认为除了引起人们的怜悯,在深层次上,莎士比亚更多的是想让人们得到警示,用麦克白这一个体折射出这类群体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讽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虚伪群体,通过麦克白的毁灭来揭示:相对于社会条件以及环境而言,人性的丑恶和贪婪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源。如若一味耽于欲望,沉溺于自我的矛盾与纠结之中,就只能落得如麦克白一般悲惨的境地。在戏剧的结尾处,莎士比亚也借麦克白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阐释。麦克白在刺杀了邓肯之后,曾道自己希望拥有“清白的睡眠”。人生的得到和失去都是相对的,麦克白杀死了邓肯,获得了王权,但他也失去了“清白的睡眠”。“清白的睡眠”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做人的操守和底线,生而为人的良知。麦克白选择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最后只能在恐惧中灭亡。在最后的时刻,他才明白:“这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和躁动,却一无所指”,这句话也是莎士比亚对人生的看法,一切浮华欲望、内心的骚动不安,到了最后都是自寻烦恼,毫无意义。只有平淡的坚守自我,坚守作为一个个体的操守,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三、结语

《麦克白》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莎士比亚不仅借它讨论了悲剧的根源以及成因,向观众展现出了一出优秀的性格悲剧和心理悲剧;同时,在大架构上,它更揭示出了文艺复兴末期时社会中的道德沦丧以及人们日益膨胀壮大的物欲,讽刺了人性中贪婪狡诈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弱点。以麦克白的悲剧给世人以警示,自我主义者不可能长存,只有坚守道德底线的人才能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②Bradley A.C. Shakespearean Tragedy: Lectures on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Macbeth[M].London: Macmillan & Co.,2007.

③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A].鲁迅全集:卷1[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④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381.

⑤安·塞·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参考文献:

[1]王文哲.《麦克白》中的悲剧人物[J].外国文学.

[2]莎士比亚.麦克白[A].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论文中《麦克白》的引文均出自于此。

[3]颜学军.作为悲剧主人公的麦克白[J].中山大学学报,2000,4(40).

[4]李佩.试析 16-17 世纪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30(11).

猜你喜欢
麦克白
试分析《麦克白》中的“鲜血”意象
论《麦克白》的悲剧艺术
谈麦克白“选择”的悲剧
《麦克白》
麦克白欲念产生因素的分析研究
麦克白夫人
——他者形象的再现
人文主义视角下对《麦克白》的解读
莎剧《麦克白》中动物文化词的比喻及汉译
一场无规律可循的噩梦:浅析《麦克白》中的悲剧
麦克白夫人:麦克白的另面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