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治理体系服务宏观经济决策
——专访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研究员邹平座教授

2018-01-03 23:33吕青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革命价值科学

■ 本刊记者 吕青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

专家访谈

以科学治理体系服务宏观经济决策
——专访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研究员邹平座教授

■ 本刊记者 吕青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北京 100190

1 全球科技革命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挑战

全球面临以价值革命、智能化革命、信息化革命、新能源革命等四大革命为代表的科技变革。一是价值革命,传统价值理论强调劳动要素价值;而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互联网空间,使得传统的“平面”的价值变成了“立体化、无形化、多维化”的价值。现有的价值体,革了传统价值观的命。二是信息化革命,信息化发展促使学习速度加快,劳动力素质提升,从而引起生产力内生性的爆发性增长。信息化革命,革了传统产业的命。三是智能化革命,人们从事不能被机器取代的创造性、智慧性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劳动,手工劳动会变得更加专业化、技术化、艺术化、创新化。智能化革命,革了传统职业的命。四是新能源革命。现有的清洁核能、太阳能、石墨烯、电能等清洁能源上位,将改变传统能源结构。新能源革命将改变传统倒U型能源发展模式、避免能源危机。新能源革命,革了传统能源的命。

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将引起以下重要变化:

一是价值的立体化、无形化、多维化势必使经济变化的“速率”加快,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与衰退都会呈现立体化几何级数,宏观调控和防范危机的技术系统与操作系统需要提高。

二是信息化革命将加快中国劳动力的学习速度,以原来中国劳动力的学习速度,平均劳动生产率赶上美国需要20~30年的时间,现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可以把这一时段压缩到5~6年,这有可能使经济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那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跟得上,要科学灵活精准,否则就会出现“紧缩性陷阱”。当前,中国要特别当心“流动性陷阱”已经转化为“紧缩性陷阱”。

三是科技革命使得“中等收入陷阱”转化为“劳动力价值陷阱”,智能化将改变劳动力价值规律,机器人、工业4.0会使很多岗位的工作被取代,各国的竞争接下来主要转化为劳动力价值的竞争,如果不能及时充分转换模式,就会发生经济塌陷。

四是科技革命将改变中国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将由L型转化为U型,特别是内生的劳动生产率会迅速提高,使得中国经济出现加速增长,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人数是美国的3~4倍,一旦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等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中国的经济就会迅速超越美国,所以经济可能会出现2位数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基于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的高质量的增长。那么宏观经政策势必要作出调整,如其不然,中国会像“关在笼子里的狮子”,狂躁而混乱,产生各种危机。同时,过度的紧缩政策会形成创新性经济增长与国有经济增长对原有实体经济的“双向挤压”。这种问题已经凸现,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 “紧缩性陷阱”产生的原因及认识误区

可以判断,中国目前已经陷入“紧缩性陷阱”,由于紧缩政策导致危机的可能性远大于宽松的可能性。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M2/GDP的误区。中国的M2/GDP目前在210%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人,包括世界银行、IMF专家、经济学家、宏观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中国的货币超发、金融效率低下。甚至宏观调控都把这一指标作为标杆性数据。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数据存在重大误区。

从分母GDP来讲,我们存在与其他国家的不可比性,有严重被低估的可能。一是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由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和习惯形成的。二是中国的经济细胞是家庭、国企,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不能反映到GDP数据上。三是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低,中国大量的经济活动与物品没有市场化,如文化产品、艺术品、无形资产、科研成果、法律服务、事业单位、社会服务等。四是中国的产权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像土地、矿山等自然资源,大部分没有参与经济流转,只是使用权的交易,GDP被低估。近期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立,经营权的流转将会产生大量GDP。五是中国存在大量的公共物品。经济学中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生产的,免费提供给居民消费的产品。这一部分,中国比任何国家都大都多。如广场、公园、公路等,还有很多国企、央企生产的变相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只有投资统计,并不形成消费统计,这就导致中国的GDP数据、消费数据被严重低估。六是中国的统计系统不健全,大量的现金交易、微观交易没有进入统计。如果把以上6个方面考虑进去,中国的GDP已经超过美国。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银行总资产是美国的2.5倍。

同时,中国的M2也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的金融呈“倒三角”特征,从金融顶端的央行到实体经济,上大下尖,间接金融(银行)过大,直接金融(债券、资本市场、民间正规金融)过小,M2大,M3小,呈倒三角不稳定状态,大量资金浮于表面,并不能渗透到生产力的根部,一方面看到大水漫灌,一方面实体经济如饥似渴。而央行采取高准备率下的短期操作,更是加剧了这种态势。中国M2是160万亿元,美国目前在90万亿元左右,表面看中国比美国多出很多,但是从M3看,美国的M3达到600万亿元左右,特别是债券市场相当发达。也就是说,中国的货币供给,在M3层面,远低于美国。而且M3层面更能服务实体经济,稳定性强,有经济治理功能。

由此看来,认为中国货币超发、金融发展过度的说法是对中国特色缺少研究和认识。中国目前的很多经济困惑,包括资本市场不行,股票下跌,实体经济长期缺少资金,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主要是由于对M2/GDP的错误判断,金融资源匹配失当。

3 什么是“超市场”的市场经济

中国过去到现在的市场经济模式可以概括为:超市场的市场经济。超市场的市场经济要义包括:一是四大科技革命+市场经济;二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主要是国企+市场经济、高科技政府+市场经济;三是中国建立的普世价值、先进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四是六大红利+市场经济。

要建立领先全球的、科学论证的、实践证明合理的经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操作体系。这种体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公允价值。要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类观之上,实现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有机统一与相应3个空间的有机统一。这样我们是科学的市场经济,比西方更先进的市场经济。西方就不可能拿中国的市场经济说事。

4 如何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各项战略目标,客观要求与时俱进地将“三去一降一补”战略向“三优一提一增”转变,即由“去产能、去库存、去杆杆、补短板、降成本”向“优化产能、优化库存、优化杠杆、提质增效”转变。客观上,经过改革,中国的产能结构、库存结构、杠杆结构得到很大改善。现在必须在做优做强上下功夫,优化包括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竞争力的增强。优化产能,不但要去掉落后的污染的产能,还要加大力度增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更能服务于人民的、更环保的产能。当前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优化库存,要去掉积压的多余的低效的库存,也要增加各种优质的储备,保持货币量与库存量的均衡,防范通货膨胀。优化杠杆,既要去掉那些形成泡沫的杠杆,也要保留那些提高效率的杠杆,特别是要提高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杠杆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杠杆结构非常重要。特别是科技革命使得经济运动的速率呈几何级数,宏观调控中,对杠杆的计量、优化,显得非常重要。

5 如何建设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操作体系

世界经济发展证明,经济金融最大的风险就是政策风险,目前为止,2次大危机都是由于政府的错误政策直接引起的。中国目前面临最大的风险也是政策风险。有必要推动宏观调控与管理的科学化与精准化,建设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与操作体系。

在宏观经济模型上,建设国民经济5个部门的会计核算体系、统计体系、生态金融服务系统,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为家庭、企业、政府、金融、国际收支5个主体建立生态金融服务系统,从财务、税收、风控、价值管理、法务等方面提供市场化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全覆盖的技术体系,形成宏观调控大数据,通过智能化等方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精准化。在会计学统计学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可视性、预测准确、精准施策的宏观调控的技术体系,并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等。

6 如何处理好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要高度重视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提高货币价值水平和人民真实收入与价值,防止金融泡沫、货币泡沫与房地产泡沫。

中国目前存在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断崖。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已经达到260万亿元左右,是美国的2倍多,国家开发银行资产17万亿元,是世界银行的6倍多,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政策性金融、资本市场都在全球排前一二位。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金融帝国。但是,近几年来,实体经济发展滞后,企业面临各种税收、成本、利率、汇率壁垒,信用恶化的影响非常大,企业经营环境很不好。当前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供全球最优的经济与金融的生态环境与制度,这是考验共产党执政,考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要做好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发挥其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巨大作用,特别是资源配置优化、科学治理和并购重组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国企改革和中国制造。

金融与实体的断崖极易形成金融危险。据对当前全国银行的调查看,2017年下半年,不良贷款急剧上升。现阶段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资金供应,稳定房地产市场,改善外贸环境。

实际操作上,较大幅度降低准备金率,控制在常规的10%左右,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和社会乱融资行为,使资金适度流向直接金融,优化稳定发展房地产市场,支持就业与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力水平与劳动力价值水平。促进金融资源下沉到实体经济中去。

当前决不能简单刺破泡沫,而应当打好实体经济、生产力和人民收入三大基石,以此消除泡沫,实现经济价值总水平的提高,就可以化解泡沫。

7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建立科学治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由于科技革命引起全球经济巨大变化,美国税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地区)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我们面临很多挑战。中国是14亿人口大国,经济决策须如履薄冰,如剑在顶。所以必须强调科学性和精准性。就现在这个时点讲,中国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科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关键词是科学,人类最终就是要实现科学社会,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手段。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与技术,服务于人民,发展于全球。就是要找到科学的普世价值,找到人类真理的源泉。不断研究、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并实现3个空间的有机统一。

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重大成功与党时刻保持科学性有必然联系。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实践论就是强调党的科学性,而且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科学。他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就是中国实践与科学性的结合。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技术,代表先进的文化是指社会科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政治科学,胡锦涛同志直接提出了科学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把科学治理、科学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建立了系统的科学治理体系,党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未来的大国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思想的竞争、规律的竞争、标准的竞争和制度的竞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正在创立科学的先进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海纳百川,自成一体形成中国特色并有普世价值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这些必须来自中国人民的艰苦卓越的探索与研究,必须集全体中国人民的智慧。必须吸收世界所有的先进文明、技术。中国自信的核心是人民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吸收了每个人的想法、思想、技术、智慧。吸收人民的每一个科学养分,在人民底下,找出共性与规律,做人民智慧的分母,结果是无穷大,人民的智慧与认识发挥无穷大的作用。反之如果做分子,结果是零。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战无不胜,就是因为其科学性、先进性、真理性和人民性。在于知错就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会不断加强,创新基于中国具有普世价值的理论体系、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带领中国进入科学社会、实现科学的民主。

总之,全球性科技革命引起价值变化,价值规律、经济增长规律发生变化,经济理论、技术、操作系统也会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特色,科学精准地研究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操作体系。可以说,我们目前使用的这一套体系,尚需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地深化和研究。在研究中要特别注重科学性、精准性和真理性,强调实事求是,在国家上下强调党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访谈专家简介】

邹平座,中国人民银行首席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主要研究成果是创新性地研究了自然主义价值理论体系,在西方主流价值理论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的价值理论模型,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吕青(ORCID:0000-0003-3101-1733),《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副研究馆员,E-mail:luq@mail.las.ac.cn。

2017-11-16

2017-12-10 本文责任编辑:唐果媛

猜你喜欢
革命价值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中国的出行革命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科学拔牙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