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态系统看卡梅伦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衔接性

2018-01-03 12:21何美佳
关键词:量值情态卡梅伦

陈 曦,何美佳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从情态系统看卡梅伦政治演讲中人际意义的衔接性

陈 曦,何美佳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本文以韩里德的结构衔接和张德禄的多维度衔接机制作为理论框架,从人际意义的衔接功能为出发点来分析卡梅伦演讲语篇是如何实现语义连贯的。研究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的分布情况;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探讨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的结合是如何促进语篇的语义连贯的。

人际意义;情态类型;情态取向;形式衔接机制

一、前言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人际元功能指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下所建立的交际关系,以及交际者对他所说的话所持有的态度。韩礼德指出人际功能承担了太多的语义负荷,它的词汇语法资源由语气、情态、语调和评价机制构成,而这些成分以一种韵律的方式实现了语篇的人际功能。根据韩礼德和Simon Dik给出的定义,人际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阐释:互动和态度。前者指和交际者有关的一切互动内容,后者指交际者对交际事件所持有的态度和评价。人际意义的实现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完成,本文主要从情态系统研究演讲者作为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如何通过情态类型的选择保持交际话题在言者和听者之间自由转换。因为情态系统从语义上说,是一致性中的肯定和否定两级之间的关系,所以言者对情态类型的选择、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的结合以及情态值的把握对于发话者对命题和提议真伪的判断,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以及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理论基础

(一)情态系统 情态系统是一个语义范畴,它包括语义学中一系列的细微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共性是它们为处在中性语义值范围内的命题加入了特定的意义。拜比和韩礼德提出情态指向了肯定和否定之间的选择,即正极和负极之间的中间区域。里昂斯把情态划分为两类:一种是认知的,另一种是义务的。其中认知型情态代表知识和信仰,而义务型情态指明了强制性主体行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种划分属于逻辑学上的二分法。

(二)情态类型 韩礼德指出情态是人际功能的关键成分,他指明了语言使用者在理解话语时所持有的不确定性和对语言的评估。韩礼德把情态和极性相结合,指明了情态的分类和言语功能的分类相得益彰,即命题和提议。情态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情态,另一种是意态。情态可划分为概率和频率,他们通过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以及二者的结合体现;后者划分为义务和意愿,他们通过情态动词、谓词的变量,例如被动态和形容词结构来实现。命题的两极是断言和否定,情态处在他们的中间地带,在陈述性命题中,情态反映了说话人对观点的把握程度,即可能性的范围;在提问性命题中,情态体现了对听话人观点的请求,即听话人参与交际的频率。而提议的两极是规定和禁止,意态体现了他们二者的中间区域。在命令性提议中,义务体现了对听话人提出要求的程度;在提供性提议中,意愿说明了说话人或交谈双方对交际活动的参与和重视程度。

(三)情态值 由于情态是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中间区域,所以要衡量概率和频率的程度需要依据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情态值,它包括三个高、中、低三个等级。情态值和情态取向是考察情态类型实现方式的两个变量,通过他们的二维值变化可以看出交际双方是如何使用最合适的交际类型来完成交际事件的

三、从情态系统分析卡梅伦演讲的连贯性

衔接是解释语篇语义关系的机制,所以任何解释语义关系的特征都可以看作衔接机制。张德禄将语篇的衔接机制不断深化,强调了人际意义衔接功能的重要性。他指出一种语气结构的高频率出现反映了人际意义的一些特性,预示着语篇的语义范围和言语功能的衔接性是如何通过特定的交际关系和话题结构体现出来的。在这一部分,情态取向和情态值会作为主要考察依据来分析情态重复是如何保证演讲的连贯的。

(一)情态重复 在语篇分析中,主观性和客观性是言语交际的一种策略,交际双方常用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态度,所以这样的策略也适用于演讲语篇。在卡梅伦的演讲中,客观性情态类型常用来体现演讲信息的客观性,从而减弱说话者的主观因素,加强演讲内容的公信力。情态值的作用体现在为交际双方提供一种不可预知的情境,同时为交际双方预留一定的协商空间。此研究旨在从情态和意态两方面分析情态衔接机制是如何确保演讲语篇的连贯性的。

表1 情态取向在四种情态类型中的出现频率

表2 四种情态类型情态值的分布情况

从表1看出,在可能性情态类型中,主观显性和主观隐性两种情态取向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其中主观显性取向出现了18次,主观隐性取向出现了21次。而客观隐性和客观显性取向分别只出现了1次和2次。卡梅伦的这篇题为《自由党和保守党共建政治互信之路》的演讲属于劝说型演讲,此类演讲承担的作用是说服听众接受演讲人的政治主张,所以主观取向的高频率出现和此篇演讲的政治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在四种情态取向中,主观显性和客观显性具有情态隐喻。原因是这两种类型分别是通过心理过程小句和关系过程小句体现的。情态隐喻是通过小句复合体的线性结构实现。命题的情态意义是通过被投射句体现出来,小句即投射句只作为情态附加语折射出命题的另一层思想概念,目的为了给说话人和听众创造出更多的互动空间。

Ex.(1)I believe a big part of the previous Government’s economic failure was their endless interference.

Ex.(2)We believe in paying public service providers by result.

以上两句取自于演讲的两个不同部分,但他们的情态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主观显性而且投射句所代表的言语功能也是相同的。论及衔接机制,这两句包含在同类的衔接机制中。他们用高值情态传达了卡梅伦的政治主张,目的是为了引起民众对于某些问题的高度关注。例句1出现在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在戈登·布朗和布莱尔执政期间,英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用可能性情态类型和主观显性取向表明了卡梅伦对于布莱尔和布朗的主观判断是基于确凿的事实和调查基础上的,同样也突出了他个人言论的可信度和判断的准确性。在例句1的后面部分,他主要列举了布朗在任政府财政大臣期间,给英国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所以情态隐喻能够和第一部分后面的内容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在情态选择上构建了衔接关系,为后面论述的可信度提供依据,排除了主观偏见的嫌疑。

例句2取自关于改革第三方面的论述中,这一部分的中心议题是协调政府领导、税收激励和市场措施三方面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此句使用了主观显性取向,他对构建这部分信息的交流发挥了突出作用,这体现在例句2和后面对于三方面因素的论述构成了照应关系。另外,例句2和后面主观隐性取向的句子又体现出一种情态取向对比关系,主观显性取向体现了卡梅伦对环境政策的充分肯定,主观隐性取向又弱化了他个人的主观判断,‘will’中值情态助词的使用突出了政策的客观性和可行性,为赢得民众和同僚以及自由党成员的支持提供了协商交际空间,在心理上为政策的实施赢得了潜在的支持。

另一种在可能性命题中高频率出现的情态取向是主观隐性取向,全文共出现了18次。主观隐性的使用一方面是为了减弱演讲者的陈述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在不表露个人情绪的情况下,使得传达政治意图和保持言论客观性之间达到最佳平衡。

Ex.(3)If we don’t deal with this,there will be no growth.

Ex.(4)It will be undercut by rising interest rates,rising inflation,falling confidence and the prospect of higher taxes.

从例3和例4可看出情态意义通过情态动词will传达出来,而且它们都是中值情态,中值情态动词的出现倾向于说明在阐明经济政策的同时,卡梅伦在以一种客观的语气表述观点,而且在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时避免让听众感到强加于人的命令性语气。所以例3和例4证明了主观隐性取向和中值情态的结合能够既完整的表述个人观点,也可避免流露太多个人情感,保证信息充分客观的传递给听众。除此之外,主观隐性取向有助于演讲语篇信息结构的构建,使得信息分布在情态意义的表达和信息传递方面形成衔接关系。

从表2可看出,经常性命题作为信息交流的另一方面,涉及到交际者在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和合理性方面所持有的态度。从四种情态取向来看,只有客观隐性取向出现了两次。经常性命题是从频率的角度在断言和否定之间做出选择,在卡梅伦的演讲中由体现归一性和情态意义的情态助词“sometimes”和“usually”体现出来。客观隐性取向的特点是既突出言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又不失演讲语言对于听众的说服和教育功能。

Ex.(5)we always believe the future of our economy.

Ex.(6)and usually every country in Europe faces the same challenge_to reduce deficits in order to help restore sustainable growth.

从例句5可看出客观隐性取向和主观显性取向同时出现在此句中,believe引导的心理过程小句反映出保守党一种强烈的主观意识,即改革现有体制,给予地方政府更多自主权。而高量值客观隐性取向由情态助词“always”体现出来,体现了卡梅伦和保守党人在创新和自由方面进行改革的坚定立场。另外,此句中主语是“Conservatives”,而没有使用第一人称代词“I”,这样既削弱了卡梅伦的主观态度,又表明了卡梅伦在两党存在分歧的政治观点上把大众目光引向民众的意愿,为保守党和自由党进行合作协商提供了更多对话空间。

例6与例5有语义上的关联,体现在“this”一词和上一句的“innovation and freedom”形成了照应关系。此句属于客观隐性取向,由中量值的情态助词usually体现,再次反映了卡梅伦用客观隐性取向来间接提高保守党政治决策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间接反映出保守党人在地方政府改革方面已取得群众支持的客观事实。因此,情态责任有助于构建语篇的意义连贯,使得信息的发展更有衔接性。

(二)意态重复 情态系统的另一种类型是意态,意态指当言语交际的交流物是产品和服务时,交际双方根据交际目的不同(是给予产品和服务还是求取产品和服务)从义务和意愿的角度对交际的有效性所持有的态度。也就是说,交际事件围绕议题展开时,情态归一性体现在规定和禁止的范围内,其中衡量中间区域的尺度是义务和意愿,二者均可通过限定性的情态操作词和谓词的扩展来表达,例如“be required to”和“be willing to”。因此,义务型提议在政治演讲中大量出现来强调演讲者对听众提出的命令和要求。在次演讲中,以义务型提议为例,主观显性和主观隐性情态取向分别出现了3次和16次。

Ex.(7) I want us to be an historic government because of what this coalition achieves.

前文已经提及在主观显性取向中,只有情态化的可能性和意态化的义务性具有情态隐喻的功能,所以例7具有情态隐喻的功能。能够体现情态隐喻的成分是“I am calling for”和“I want”,它们作为情态附加语,引出后面真正的命题含义。例7出现在演讲第一部分的末尾,作为对保守党即将推行的财政改革措施的总结,采用含有情态隐喻的主观显性取向是为了在话题结束时加强对民众的号召力,进一步号召民众认清英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弊端,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支持保守党的新经济政策。

Ex.(8)we should not underestimate how revolutionary this is.

Ex.(9) we should cut corporation tax rates by simplifying reliefs and allowances and tackling avoidance.

例8和例9之间形成了情态对比的关系。前一句使用义务性的主观隐性情态取向,情态量值是中量值。后一句的情态取向和上一句相同,量值也相同。二者之间的区别只体现情态助词的形式上,例8用了否定形式“should not”,例9用了肯定形式“should”,这种对比关系使卡梅伦自身的交际功能在谈论环境和气候问题时充分体现出来,即主观隐性取向实现了命令性提议的交际意图。相同的情态取向,相反的情态助词形式使得英国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责任有所弱化,而话题中心潜移默化地转移到了英国民众方面。两种主观隐性取向形式上的对比体现出此部分信息结构上的衔接,使话题始终围绕气候问题而展开。

意态的另一种类型是意愿。意愿和提供性提议相对应,即言语交际者在商品服务交际中承诺提供什么。根据意态的情态区间,表示意愿的意态化一般由动词被动态和形容词结构体现。在语篇中,意愿型主观隐性取向出现了13次,客观隐性取向出现了3次。从情态值看,高量值出现了7次,中量值出现了5次,低量值出现了4次。

Ex.(10)First,we will liberalize keeping tax rates low,stopping the rise of red tape.

Ex.(11)Second,we will provide modern support for enterprise to grow,doing everything within our power to give businesses the tools they need.

Ex.(12)Third,we will help to rebalance our economy,ensuring that success an prosperity are spread more evenly across regions and industries.

这三句话出现在演讲的第一部分,即卡梅伦对经济改革政策的论述。三句都是意愿型主观隐性取向。卡梅伦采用意愿的意态化是为了强调在戈登·布朗执政后一系列失败的经济政策之后,保守党能够针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在数据审计、财政制度监督、财政预算改革、银行独立性和政府开支透明度五个方面进行有力改革的坚定信念。这是保守党重塑政府形象的第一步。五点经济政策都用了相同的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而主观隐性情态取向在五句中都体现在中量值的“will”这个情态助词上,这暗示了卡梅伦对自身的言语行为在交际事件中应承担何种程度的情态责任把握恰到好处,为了让英国民众支持新政府的经济政策,意愿性的主观隐性取向使卡梅伦既把握了交际的话语权,同时兼顾了个人陈述和提议客观性的平衡统一,有利于和大众产生共鸣,增强大众对新政府的互信感。所以主观隐性取向的连续出现对于维持话语权势和交际功能的客观平衡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信息结构的衔接和话题中心的连贯。

Ex.(13)we are determined_along with our European partners,and our international partners in the G20_to ensure there is a return to more balanced growth.

Ex.(14)we are determined that should change.

Ex.(15)My leadership has been dedicated to setting out the coalition strategy for economic growth that will turn our economy around.

例13、例14和例15均采用了意愿型客观隐性取向。此类型的情态取向在演讲中出现了三次。例13出现在演讲的第二部分,即卡梅伦对自由保守主义执政思想的论述。此句用高量值的客观隐性取向既体现了卡梅伦的自由保守主义思想在解决英国当前政治、外交问题上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务实性,同时说明卡梅伦对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执政的前景是充满自信的,高量值的选择更体现了卡梅伦对断言的肯定程度。例14出现在演讲的第三部分,即卡梅伦政治改革的第四个方面——地方自治。此句同样用了高量值的客观隐性取向,由“are determined to”这个谓词的扩展结构-被动态形式体现。此部分话题的中心围绕以卡梅伦为首的联合政府势必沿袭保守党的执政理念,对地方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高社区团体和家庭以及个人的积极性。选用高量值的客观隐性取向既体现了演讲者的权势色彩,又使得卡梅伦的言论趋向于一种提供性的言语功能;既让听众感知他的个人情感,又给予听众足够的参与空间,体现了言语交际中的互动性和商讨性。例15出现在演讲的结论部分,此句仍然是高量值的意愿型客观隐性取向。这一部分卡梅伦首先指出了以戈登布朗为首的工党对保守党和自由明主党存在的党派偏见——民众在满怀希望中投票工党,在恐惧中投票保守党,在抗议声中投票自由民主党。此句采用客观隐性取向一方面体现出卡梅伦力图打破自1997年以来工党连任的决心,高量值的出现更给听众预留了想象的空间,卡梅伦会用什么样的言论扭转大众对保守党的偏见和对联合政府执政能力的质疑。另一方面又使信息发展转入到卡梅伦对保守党执政优势的论述上,也保证了卡梅伦带有权势色彩的言论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体现出言语交际的真实性和论断的合理性。此三句虽不在同一部分出现,但共同的说明客观隐性取向的选择适用于言者需要突出个人的感情色彩和权势地位来维持话题中心,同时又能保持言语交际活动的客观性,使得言者的给予和听众的接受以及言者的要求和听者的给予是动态平衡的。

结论

通过以上对四种情态类型和情态取向分布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语篇中情态重复的衔接功能主要体现在情态取向和情态值的选择上。以可能性命题为例,主观显性和主观隐性取向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主观显性取向确保了言者对于话语所持断言的肯定程度;而主观隐性取向相反趋于降低言者对于话语的主观肯定性,即使陈述的公信度不容置疑。这两种类型在情态意义上形成了对比。至于二者的衔接性。它们均可使言者观点的阐述围绕一个话题中心,从而使它们实现的情态意义具有衔接性。

谈及意态重复的衔接性,以义务型提议为例,语篇中主观隐性取向出现频率最高,其衔接功能取决于它使言者的陈述围绕在同一话题框架内,使言者的情态选择和信息交流的意图趋于更加一致性,即缓冲了陈述的命令性和强制性。

关于意愿型提议,同样是主观隐性取向出现频率最高,此取向类型的衔接功能体现在通过营造商讨性的交际氛围从而获得更多听众的心理认同,从而激发听众按照言者的意图行动。可见情态取向和情态值对于维持演讲语篇的连贯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二者同时对交际者的个人态度、命题内容和评价方式产生影响,促进了言语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使言语交际者在连贯的语义环境中完成人际意义地沟通。

[1]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M.A.K.Halliday.Cohesion in Englis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M.A.K.Halliday and Ruqaiya Hasan.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陈明芳.从英语动词的体义看语言的投射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05):56-60.

[5]李战子.功能语法中的人际意义框架的扩展[J].外语研究,2001(01):48-54.

[6]李战子.语气作为人际意义的“句法”的几个问题[J].外语研究,2002(04):33-39.

[7]吴利琴.人际意义中的情态及其衔接[J.]山东外语教学,2009(02):12-16.

[8]杨才英.论语篇人际意义的连贯[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2):69-73.

[9]杨才英.论英语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衔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5.

[10]杨 曙.英语公益广告语篇的情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s1):128-133.

[11]周大军.英语的情态隐喻及其语篇解释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6):100-104.

On the Cohes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Cameron's Political Spee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ality

CHEN Xi,HE Mei-ji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aking Hallidy's structural cohesion and Zhang Delu's multidimensional cohesion mechanism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analyzes how Cameron's speech discourse achieves semantic coherence from the cohesive function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As to using Interpersonal meaning as cohesive mechanism to examin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ext coherence,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d operational analytical methods at present,so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how to promote the semantic coherence of text in the cohesive mechanism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In this study,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modality and modality orientation,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how the combination of modality and modality promotes the semantic coherence of discourse.

interpersonal meaning;modality type;modality orientation;formal cohesion mechanism

H315

A

1674-0882(2017)06-0081-05

2017-08-28

陈 曦(1982-),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

何美佳(1979-),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二语习得。

〔责任编辑 冯喜梅〕

猜你喜欢
量值情态卡梅伦
多元向量值区域和加权风险值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基于QAR数据的碳当量值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带有中心值的量值的公差表示
中国主要进口商品量值(2010年1—4月)
远离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