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山有枢》“宛”字之义新解

2018-01-03 17:28冯莉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诗经

摘 要:《诗经·山有枢》中的“宛”字,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都稍有偏差,笔者通过字形辨析、《诗经》中同字之义辨析以及上下文辨析对“宛”字之义做一个新解,推翻原本的词义。

关键词:宛;新解;诗经;山有枢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山有枢》

《诗经·山有枢》是《诗经·唐风》中的第二篇,对于此诗的主旨,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总结起来,有两大派别。

一说是讽刺国君。传晋人作《山有枢》刺晋昭公。《毛诗序》云:“《山有枢》,刺晋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有朝廷不能洒埽,政荒民散,将以危亡,四邻谋其国家而不知,国人作诗以刺之也。”明胡广《诗经大全》、何楷《诗经世本古义》、魏源《诗骨微》等亦从此说。

另一说则是及时行乐说。朱熹的《诗集传》: “ 此诗盖以答前篇之意而解其忧,故言山则有枢矣,限则有榆矣,子有衣裳车马而不服不乘,则一旦宛然以死,而它人取之以为己乐矣。盖言不可不及时为乐,然其忧愈深而意愈遭矣。”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亦从此说。

此两种说法不管哪一种,各位学者对诗中“宛”字一意的解说都稍有偏颇。大致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宛”为萎死的样子。毛亨在《毛诗故训传》中,将“宛”解释为“死貌”,即枯萎、萎死的样子。陆德明《释文》认为“宛”是通假字,“本亦作苑”。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宛即苑之假借。《淮南本经》训:“白节莫苑”高注:苑,病也。《俶真训》中解释“宛”为:“形苑而神壮。高诱注:一曰:宛,死也;一曰:苑,枯病也。苑又通葾。”《广雅》:“蔫、菸yan1、□、葾也。《玉篇》:萎,葾也。并与《毛诗古训传》训为“死貌”义相近。”这一类说法,不管是通假还是假借,最后训其义皆与“死貌”相去不远。另一说则是朱熹《诗集传》中云:“宛,坐见貌。”所谓坐见貌,则是说它的形貌可以看见,就存在于眼前。不论哪一种解释,放在文中都显得有一些难以说通。以下,笔者从字形辨析、《诗经》中含有“宛”文段辨析、《山有枢》上下文辨析三个方面来论证“宛”应当是“假如、倘若”之义。

1 字形辨析

宛:《说文解字》中将“宛”解释为“屈草自覆也”,但实际上《说文》上的释义并不准确。其甲骨文形似茅草覆盖顶的半地下棚屋形,本义应是“宫室回环”之义。《正字通·宀部》中便是此解:“宛,宫室缭曲宛转也。”后来,“宛”就从“宫室回环盘曲”之义引申出“曲折、弯曲”的意思,又引申指“飘动、晃荡”,又引申指“顺利、顺遂”之义,又引申指“小、柔和”又引申指“宛如、好像”之义。《汉字源流词典》中说“宛”通“蕴”,有“聚积”之义;还通“郁”,有“郁结、郁滞”之义,词典中也指出,“宛”通“苑”,表示“枯萎的样子”。

因为“苑()”字在《说文·艸部》中所示:“苑,所以养禽兽也。”本义是古代植林木养禽兽供帝王游玩打猎的场所。据《汉字源流词典》,“苑”由“古代宫帝王游玩打猎的场所”之义引申泛指“园林、花园”之义,又引申指“(文学、艺术)荟萃之处”,又引申指“花纹”,又引申指“枯萎、病”之义。除此,“苑”还通“蕴”指“郁积、郁结”之义,又通“菀”,表示“林木茂盛的样子”。

从“宛”和“苑”二者通假的情况来看,“宛”通“苑”时,确实可以取其“枯萎”之义,但不知“坐见貌”一义从何而来,将“宛”解释为“坐见貌”又有何理据。

2 《诗经》含有“宛”的文段辨析

我们虽然不否认“宛”做通假字通“苑”时,有“枯萎”之义,但这在《山有枢》中用这个意思却并不合适,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经中用到“宛”和“苑”的地方,逐个分析一下它们在原文中的含义。

2.1 《诗经》中有“宛”的文段:

1.《诗经·国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2.《诗经·国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坻/沚。”

3.《诗经·国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4.《诗经·国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

5.《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

笔者通过数据库检索,在《诗经》共检测到五处用到“宛”字的地方。第一处的“宛”有“回转”之义;第二处的“宛”则是“好像、仿佛、若”之义;第三处和第四出的“宛丘”指的是那种“四周低中间高的小山丘”,“宛”则含有“小”之义;而第五处的“宛”陆德明、孔穎达以及毛亨都释为“小”之义。由上述五处含有“宛”的文段可分为三类:一是“回转”之义,这是本义的引申义;二是“仿佛、好像”,这也是引申义;三是“小”之义,同样是从其他各义引申出来的。这三例都与本义有关联。且《诗经》五处涉及“宛”的篇幅,并未有一例“宛”有“萎死貌”和“坐见貌”之义。

2.2 《诗经》中有“苑”的文段:

1.《诗经·国风·小戎》:“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2.《都人士》:“我不见兮。我心苑结。”

笔者同样检测了“苑”在《诗经》中出现的情况,只有两处有例。第一处中,“苑”为“花纹”之义,第二处“苑”为“郁结”之义。诗经有两处涉及“苑”的篇幅,也未有一例“苑”有“萎死貌”之义。

3 《山有枢》上下文辨析

笔者认为,“宛”应当是“假如,若”之义,“宛其死矣”则应译为“假如你死了”,这里的“其”则是用作人称代词。“其”做人称代词时,既可以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也可以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在《山有枢》中,则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endprint

而上文“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中的“子”也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你”。正好与下文中的“宛其死矣”中的“其”相呼應。结合“宛”的“假如、若”之义,原文的意思则能顺畅的表达出来:你有衣裳,不穿也不着。你有马车,不驾也不坐。若你死了,别人享受快乐。你有庭院,不洒也不扫。你有编钟和大鼓,不打也不敲。若你死了,别人就占有了。你有酒肉,为什么不天天乐?姑且享受欢乐,暂且整体快乐。假如你死了,别人就进了你的房子。这也与劝解人们及时享乐的主旨相符合。

如果将“宛”作为“萎死貌”,就无法与后文“其”顺畅连接,且后文还有一个“死”,所以,“宛”之“萎死”之义,实属误解。

4 总结

综上所述,《山有枢》中的“宛”,应当是虚词,表若、假如、如果之义。“宛其死矣”应译为“如果你死了”,也更符合文意和主旨。

此外,笔者在其他的 论著中也找到了大致相同的观点,足以支撑笔者的猜想。《经词衍释·补遗》:“宛尤若也。宛与若义相同,或言宛然,或言若然,或言宛若,其义一也。《诗》:“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言若其死也。《传》训:“宛为死貌。”《集传》训:“宛为坐见貌。”均与义为协。“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皆言“若在也”。《助字辨略·卷三》:《广韵》云:宛,然也。愚案:宛然者,如辞也。《诗·国风》:“宛其死矣”此宛亦是如辞然,是假如之义,与宛如不同。《朱传》训为:坐见,恐非。

参考文献:

[1] 孔子注,刘道英译注.诗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09.

[2] 赵逵夫.先秦文学编年史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03.

[3] 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4] 清王先谦.十三经清人注疏.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3.

[5]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3

[6] 张剑苦.《诗经·山有枢》新解[J].大连大学学报.1991,6.

[7] 翟相君.《山有枢》辨析[J].青海社会科学.1984,4.

[8] 李军.文言文中虚词“其”字用法的研究概述[J].实践·探索.2010,6.

[9] 徐四海,夏锡骏.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作者简介:冯莉(1993—),女,汉族,陕西宝鸡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语言信息处理。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