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

2018-01-03 21:20云露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诗经

摘 要:《诗经》中的婚恋诗大多从女性的角度来抒写她们的婚恋体验,从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本文拟对这些女性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状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造成《诗经》女性的情感态度及其在恋爱婚姻中的处境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女性形象

《诗经》是我们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诗经》内容涉及了社会多个方面,为今人了解当时的民俗风情及社会礼制提供了很多的资料。《诗经》中塑造了极为丰富的女性形象,其中占据诗经重要比例的婚恋诗中更是积聚了各类女子。在爱情的世界里,她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言行举止、性格特征和不同的命运,她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这一时期女性以及婚恋制度的认知。因此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正确认知有助于我们从多方面认识理解当时女性的行为、思想。

1 恋爱中的女性

1.1 多情主动的女性形象

《诗经》中不乏对此类怀春钟情女子的描写,如《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诗中所写的是一个女子在观看舞蹈表演时对一位表演者一见钟情,念念不忘的情怀。再如《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此诗写一个女子在池塘边上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端庄斯文的男子,自此对他朝思暮想,难以入眠。

这两首诗中所写的女子一见倾心而钟情不渝的多情女性形象。

恋爱中的女子往往充满了热情与勇气,《诗经》中的女性在追求爱情是往往都比较主动。《王风·大车》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女子,诗中的女子想与爱慕的男子同居却不知道男子的想法,所以发出了誓词“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她向情人保证她的爱是至死不渝的,或许她的心中也有忐忑,但是更多的是害怕情人不知道她对感情是多么的忠诚。而《齐风·东方之日》中的女子面对爱情则表现得更为大胆,这位美丽的女子直接出现在男子的房中,向男子倾诉心中的想法,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两首诗塑造了主动热情、情重绵长,勇于为爱付出的女性形象。

1.2 矜持含蓄的女性形象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女子都能不顾礼法热烈奔放地主动追求爱情。女子的含蓄矜持亦是一种本色表现,而且这更加被后世所推崇。《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少女爱慕着一个男子,却不敢主动接近。《郑风·子衿》中的女子思念情人到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地步,但是少女的矜持羞涩让她没办法主动去找他,一心想着“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内心的矛盾与复杂尽显。这类女子都是这般的扭捏、娇羞。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女子大多勇敢直白,矜持含蓄不是主流。

1.3 勇敢守卫爱情的女性形象

《鄘风·柏舟》中的女子遇到了来自家庭的阻力,她有自己爱着的人并认为只有那个人才可以与自己相配,奈何父母的想法与她不同。但是她也没有说要放弃。《鄘风·蝃蝀》中描述了一个女子要自己找丈夫,不顾父母之命,全诗是在讽刺一个女子的品德败坏,但在今天看来她更是让我们敬佩,她可以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坚守自己的想法,寻找自己的爱情婚姻。

2 婚姻生活中的女性

2.1 感情热烈的新娘

新婚的女子往往被甜蜜和幸福包围着,所以新娘往往是美丽的代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新婚的女子如同桃花般娇艳夺目,然而她不仅是外表美丽,更有着美好的内在,可以“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个可以很好融入新家庭的女子必然有着善良的内在美。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内外兼修的女子。丰硕的果实和繁盛的枝叶预示了新娘为夫家开枝散叶,这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对女子的一种审美,女子多子是一种幸福的象征。

2.2 牵肠挂肚的思妇

周代各国战事频繁,徭役繁重造成了很多夫妻长年分离,所以产生了很多思妇的哀歌,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与担忧。

《周南·卷耳》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对远行未归丈夫思之至深而又充满怜惜的女子。采卷耳的妻子因为思念丈夫,采了好长时间,一小筐也没有采满,索性将篮子放在大道旁,静静的思念丈夫。想象着丈夫路途的经历。再如《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无饥渴!

全诗写了一位妇女在暮色苍茫时,看到牛羊等家畜回来休息,想到丈夫归家无期,对丈夫的无限关心和绵绵情意无处诉说,更加孤独寂寞。《小雅·隰桑》中的女子思念丈夫不能忘怀,诗以隰桑起兴写桑叶的柔美、肥厚,进而青黑,就想感情的层层深入,用物象的变化表示时间的推进,事情的发展,最后一节直接抒情“中心藏之,何以忘之?”感情深埋于心,怎么能忘得了。一个让人动容的痴情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3 影响《诗经》女性情感态度的因素分析

3.1 追求爱情的天性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我们从《诗经》中也可以发现,爱情诗的比例很高。《诗经》的开篇《关雎》就是一首描写爱情的佳作。然而更多的时候《诗经》中的女子比男子更加主动,遇到喜欢的男子主动追求。她们的欢乐与悲伤都被爱情深深牵动着。古代生活中娱乐性相对今天来说是相对贫乏的,劳动中对女性的需求是没有男性大的,所以她们的生活天地更为狭窄,这也就使得女性对爱情的渴望更加的强烈。女性在感情方面比男性更加的敏感,心思细腻,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婚姻是一个女人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特别是对古代女性来说,她们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选择到了一个合格的丈夫才能拥有美好幸福的下半生。男人都以事业上的成功骄傲,女人多以婚姻上的成功为自豪,也可以说婚姻是女人最重要的事业。《诗经》时期各国因为战争和徭役,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在男少女多的情况下,女性想找到一位优秀的男性为终身伴侣就很有必要主动出击了。也就是这些原因,《诗经》中的女性多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3.2 原始风俗的遗留

原始社会时期,还没有礼法的限制,所以婚姻形态上也比较混乱。这一时期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婚恋对象,有一妻多夫也有一夫多妻。在选择伴侣是考虑的多为情感因素,而不是后来的财产、社会地位等因素。

西周初期,社会礼法还没有完全被推广,所以原始风俗还在民间有所保留。《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禁迁葬者与嫁殇者。凡男女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其附于刑者归之于土。”①这反映了当时民间对那些适龄未婚男女的宽松管理,在仲春之时要组织男女集会,即使这时出现不具礼法的私奔也不加以阻止。这也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力匮乏有关。增加人口对于国家的兴旺至关重要,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奔者不禁”也就不足为奇。这样的风俗在《诗经》的很多篇目中都有着体现。《郑风·溱洧》中描写了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河洧河岸旁游春。除了官方组织的聚会外,民间也有不少原始性的社交集会《陈风·东门之枌》和《陈风·东门之池》中描写的男女集会对唱的场景。反映了当时陈国存在的社会风俗。这一时期的民风开放程度是古代社会其他时期不可企及的。

3.3 社会礼制的影响

随着社会礼制的逐步完善和覆盖,女性的言行举止受到了约束和限制。“宗法制强调家长的至尊地位,在宗法家族中,父家长高于全体成员之上,成为家族的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如教令权、惩罚权、统理财产权和婚姻决定权等等,对整个家族实行经济专制和思想专制。”②“礼”对婚姻的束缚,在《诗经》中也随处可见。礼制中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女子把结婚时间拖延的原因归结于没有好的媒人就可以看出这没人对婚姻的重要性。而父母的意愿更加重要,《齐风·南山》中写道“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郑风·将仲子》中的女子与一男子情投意合,却因为害怕父兄的反对,舆论的指责而违心拒绝了男子。

不论是哪个时代,生育后代都是女性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宗法社会中,婚姻最大目的即是延续子嗣,以保护宗法家族的世代相传和政权的强大力量,于是生育由女性的特权变成了压在女性身上的责任。”③女性必须生子,这是决定她命运的重要因素。《礼记》中规定“无子”是“七出”中的第一条。也就是说无子是女性在夫权社会最不能被原谅的过错。而多子的女子往往是社会赞扬歌颂的对象。《唐风·椒聊》就是一首赞美女子多子的诗。在《周南·桃夭》中有对新婚女子多子的祝福,“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也就是说当时人们眼中宜室宜家的女子必须是如同桃树一样可以结出许多果实的,这样的女子才能让夫家兴旺。既然多子是幸福的象征与保证,那么没有为丈夫生儿育女的女性,其婚姻的悲苦就可以想到了。

《诗经》中的诗篇形成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期正是礼法婚制形成并且影响逐渐全面覆盖的时期。所以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看到原始蒙昧婚俗的遗留也可以看到礼制对婚恋自由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爱情与礼的冲突,还有礼对婚姻的规范和束缚。《诗经》婚恋诗中各类女性形象都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她们都是特定條件下的产物。对她们的分析离不开对社会历史环境的了解。她们的言行以及命运都被这样的环境左右着,也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赐予了她们无法被复制的形象。

她们的婚恋悲剧也让当代女性警醒,女性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一份美满的婚姻固然让人羡慕,但是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也十分的重要。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来源于劳动中平等的付出,只有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是生活最大的保证。

注解:

① 吕友仁:《周礼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第179页.

② 彭华:《儒家女性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第27页.

③ 宋琰:《从<诗经>看女性地位的变迁》,《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2期.

作者简介:云露(1990-),女,汉族,重庆人,文学硕士,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研究方向:传统文化。

(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党校 重庆 402360)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