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叙事特色

2018-01-03 21:29朱子越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淮南子

摘 要:《淮南子》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与其他理论著作相比,叙事是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淮南子》整体上采用了赋的写作手法,文采斐然。但是其过于注重结果就使得過程过于简单。“不言、少言”是其在叙事语言方面的特点,其语言的运用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最后从其叙事时间和叙事内容相互影响的角度结束了论证。

关键词:淮南子;道;叙事特色

对于一部历史著作来说,叙事是其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对于一部重理论的著作来说,不见得必须要叙事,而《淮南子》与其它著作相比,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我们比较熟知的是上古神话,比如《山海经》,那时候叙事不是很完备,只言片语,比较零散,而后随着文字和文学的发展,叙事得以完善,出现了像《左传》这样优秀的著作。作为承前启后的一部著作,受到前代著作的影响,同时去粗取精,充分借鉴和吸收了其之前著作的优点加以完善,并对后世叙事的发展产生影响。司马迁《史记》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淮南子》也提到说“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要想阐述让人信服的理论,同样的需要研究历史,完成对历史的叙事。

《淮南子》一书取材宏富,广大深远,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风俗道德等无不言及,可谓将天道人事于一炉。其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其在阐明哲理时,旁涉鬼怪神灵、奇异物类,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很好的体现了古人的叙事追求,为以后叙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借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淮南子》的叙事特色展开细致的分析,深入探索《淮南子》。

1 叙事思维

《淮南子》兼容并包百家之说,对各家的观点吸收、包容,构建独树一帜的叙事思维。其叙事内容十分丰富,叙事能很好的表达作为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

《淮南子·原道训》主要叙述的是自然无为这一核心观点。原,本也。道则是《淮南子》一书反复阐述、描摹的思想精髓,它超越时空、无声无形而又无所不在。在自然之道的引导下,人类要秉持“清静、无为”的信念,达到恬然自得的境界。文章一开始,便对“道”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1]“道”如此神秘莫测,当然不是寥寥数语就能言尽的,而后作者便对其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显然它不是容易描绘的,需要借助一些事物。以“泰古二皇”神农、伏羲“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2]来说明“道”安抚天下四方的强大功能。后又以两位得道神人冯夷、大丙驾御的高超技术来比喻“道”的出神入化,后以“末世之御”形成对比“不能与之争先”的弊端显现出来。从而作者便得出了天下的事情不能刻意去办,只能顺应事物的自然之性去推动,很好的认证了“无为”这一观点。从事物自然而然出现这一角度引出“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从而得出人性自然这一结论。而后作者又从江边钓鱼这一件小事入手,联系到天下的治理,选取了夏鲧和大禹进行比对,让人懂得了广施仁德,才能使得天下臣服的道理。大禹的所作所为暗含“无为”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契合“无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物来论证这一观点。为了强调“无为”的重要性,又将共工、高辛氏争夺地位的故事和越王翳不想当王最后被迫当王的故事列举出来,得出了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的结论。既然得出这样的结论,需要强有力的事实来证明,舜“口不设言,手不指麾,执玄德于心,而化驰若神。”保持无为的信念,不言之道,广大无边。

以上,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在论述之时,采用了大量的历史经验事实和神话传说,引用名人之言,对比古之帝王所作所为。整篇原道基本上是按照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或者是描述事实,得出结论这样的思维走向展开论述的,每一个列举的例子都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得出的结论最终都是指向“道”。

2 叙事结构

纵观全书,《原道》述道之本真;《俶真》描述道的流衍;《天文》对日月星辰的成因和运转规律做了描述,并确定了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对气候的变化也进行了探讨;《地形》将地理和人文相联系,用水土、气候等因素来联系人的气质、种类;《时则》贯彻了天人感应、五行相配的原则;《览冥》就是观察幽冥玄妙的自然变化;《精神》在具体论述生命起源、要素等基础上,强调对“精神”的坚守;《本经》就是根本性、经常性的治国准则;《主术》全面论述了君主的治国之道;《谬称》重点论述君主自身的修养,和上篇《主术》相为表里,可以看做是续篇;《齐俗》齐同风俗之意,是对于一定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的反应;《道应》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继续讲述大道的特征;《氾论》就是广泛论说;《诠言》指的是诠释阐明事理的言论;《兵略》集中阐述古代兵家的军事战略思想;《说山》、《说林》将大量的故事、道理用简明深刻的箴言形式来表述;《人间》主要讲述人间万事的祸福和利害;《修务》论述的重点是学习;认为人应该努力刻苦、持之以恒地学习;《泰族》是对全书中核心内容和观点做了强调性总结。各篇不是各自独立成章的,它们之间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其篇章排列可以看出来是作者有意为之,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全篇之间联系紧密,行文主旨贯穿整部书籍。

全书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充分体现了其作为杂家兼容并包的特点。《要略》开篇即宣称:“夫作为书论折,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3]从中不难看出其广大而尽精微的特征。其篇章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在阐述“道”的同时与“事”紧密相连,这也是贯穿全书的写作手法。全书运用了大量的叙事材料来弥补单纯理论上的不足,由此可见事与理联系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并不是为了叙事而叙事,叙事是为了阐述道理服务的,有点类似于先秦文章中的举例说明。例如《主术》一篇,文章中列举了神农氏治理天下,精神沉静而不躁动,隐匿智慧,不显露于外,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治理天下,自是一片喜乐祥和之态。民众受到君王的教化,不是听他的言传,而是观察他的行为来行动的。然后摆出例子,诸如齐庄公好养武士、穷兵黩武,尽管他没有要百姓相互争斗,但是国家就是多灾多难的。

由此可以看出,《淮南子》的叙事结构主要是:用历史的人和事来印证道理,将道理贯穿到人和事当中去。

3 叙事手法

《淮南子》一书在思想内容上博极古今,在语言行文方面继承了先秦散文的叙事方法,使得文章的文采得以大大提升,更为形象、生动、具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从整体上来看,采用了赋的写作方法,主要体现在用铺张、敷衍的手法叙事说理,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纵观全书,大部分都是叙事说理的文章,作者非常擅长采用赋的表现手法,围绕某一个具体论点,用大量史料反复论证,大肆铺排、渲染,层层推进,且其语词铿锵有力,让人为其所陈述的观点深深折服。但是,重视描写一件事物,往往容易忽视它的过程;重视描写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却缺乏生动性。很多历史材料在《淮南子》中没有得到详细的阐述,只有一个简单的梗概。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在书中却是没有形象生動的描写,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原道》中是这样描述的:“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4]仅寥寥数语而已。这里讲述的是两个强大的人争夺帝位的故事,规模必定浩大,画面会很壮观,战争惨烈,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对此战争场面展开细致的叙述,也没有重点地突显事件的结果。虽然在描写上还有其不足之处,但其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也对后世散文的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可供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4 叙事语言

《泰族》中提到“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作者认为语言是用来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正是如此,《淮南子》非常注重语言的使用,其秉承着少言或不言的原则,作者在书中也曾多次提及。例如《说山》中表述的那样“人无言而神,有言者则伤。”其实言不在多,而在于其能否有效、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想要宣扬的道。《淮南子》一书中反复提道“不言”,比如《原道》中“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主术》中“不言而信,不言而得”可以充分看到《淮南子》对于“不言”的推崇。

《淮南子》一书在叙事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于语言的使用,言语有条有理,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论证,不会出现“胡言乱语”的情况,其叙事语言的运用对于后来叙事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人间》中提到说如果上万个人来调整乐钟,就不可能合音律,假若有懂行的专家,只需一个人调整就够了。游说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说在理上,用不着话多。这表明论述一件事情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句句在理,击中要害,简洁有理的论述绝对要比长篇大论来的实际,且能更使人信服。

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叙述方法和角度,就语言方面来说,有的会平平淡淡,有的则慷慨激昂;有的讲求事实,有的却脱离实际……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于论述者如何叙述,采用什么样的途径去表达,“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事半功倍。

5 其他叙事特点

《淮南子》的叙事时间相比较以前而言,开始走向“真实性”,到后来的“客观性”。这里的“真实”并不是说有证据能够证明曾经存在,而是说人们普遍认为其存在,不像女娲、神农、伏羲,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表明他们真实存在过,但是过去的人们普遍都认为他们是存在的,后世的史料都有记载。到了春秋战国等历史时间段,这些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的,有明确的考古史料可以证明的。

随着叙事时间的发展,叙事的内容也逐渐由虚构想象走向客观事实。《本经》中叙述在古帝容成氏的时代,人们像大雁一样有序地在大道上行走,干农活时将婴儿放在巢里也没危险,余粮放在田头也不会丢失。这些为人熟知的内容不过是神话,却被作者放在叙事中。后来,出了桀、纣两个暴君,夏桀修建了琁室、瑶台、象廊、玉床;商纣设置了肉圃、酒池,并耗尽了天下财物,使百姓精疲力尽。陈列出了桀、纣的种种恶行,指出了被周武王取而代之的必然性,相比之下,这些内容更为真实可靠。

由上述可知,叙事的时间越来越客观,叙事的内容也越来越真实,这样便使得《淮南子》对于现实的批判更为尖锐。

参考文献:

[1] 刘安编,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第2页。

[2] 刘安编,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第3页。

[3] 刘安编,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第289页。

[4] 刘安编,顾迁译注:《淮南子》,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第19页。

作者简介:朱子越(1994-),女,汉族,江西省,学生,研究生在读,江西师范大学,唐宋方向。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猜你喜欢
淮南子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嫦娥奔月
淮南子眼中的“美”与老庄道家的“合而不同”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丰
《淮南子》汉语言文字研究综述
回顾、反思与前瞻
——两千年“淮南子学史”纲要*①
从齐学研究角度看《〈淮南子〉道论研究》的创新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