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几点思考

2018-01-03 23:31龙军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摘 要: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为社会各界所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横跨各个领域、数个学科,有关其传承、保护等问题的讨论层见迭出,牵涉的问题极为复杂。那么,在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高职艺术院校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哪些责任与义务,这些是高职艺术院校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拟从高职艺术院校的立场与角度,去衡量与思考其在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角色与担当,以此为高职艺术院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工作提供相关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非遗传承与保护需要多方力量参与,这是目前社会各界已达成的共识。作为高职艺术院校,如何履行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应该结合高职艺术院校自身特色来分析、思考。高职艺术院校以培养职业人才为主,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有一技之长,在民间往往扮演着“职业人”的角色。所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外聘教师引入校园与课堂,参与相关教学与人才培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艺、技能与知识;以积极的姿态,利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方式来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具、实物、图片及其它数据资料,作相关文化研究;进行文化宣传与推广。这种传承与保护思路,值得高职艺术院校提倡与践行。

1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首要目的。对于高职艺术院校而言,培养一支懂艺术与技术,并且在实践动手方面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其主要使命与任务。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已渐成一门显学,为各界所关注与重视。那些蕴含着深厚民族民间文化的非遗绝技,其高超的技艺、技能与知识为外界所惊叹。但是就目前来看,非遗传承人生活待遇不佳,相当数量的传承者人亡艺绝,非遗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甚至后继无人的窘迫境地。

面对这种情况,高职艺术院校可结合自身相关专业优势,利用相关资源,引入相关传承人进行授课讲学,以此解决数个方面的问题:一、非遗传承人“无徒可授”的尴尬局面得到缓解;二、非遗传承人生活待遇得到解决,可专心传承以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非遗技艺;三、高职艺术院校相关学生视野得到开拓,能汲取更多民族民间文化思想与灵感,纳入更多设计元素,有利于专业精进;四、院校专业优势更加明显,服务社会的能力变得更强。

2 技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首要在于对其技艺与文化的传承。而“十年如一日”的技艺磨砺与传承,又是深入学习、领悟和传承相关传统文化的前提。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目前在具有浓厚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偏远地区,人员出现了频繁流动与大肆减少,再加上传统的非遗技艺挣钱少、成效慢,非遗传承一度陷入绝境。

在非遗十大类中,传统美术、传统手艺、与民间音乐等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和部分高职艺术院校(如高职美术院校、高职音乐院校)的相关专业密切相关,一方面将这些非遗传承人引入院校,另一方面建立非遗发源地实践基地,组织学生亲临非遗现场进行考察与观摩,并作相关借鉴与学习,让这些非遗技艺在高职艺术院校生根发芽,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弘扬,这对非遗传承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创新研发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作为文化遗产,在收到客观的记录与保存的同时,都应“推陈出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传承其内在文化基因,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弘扬相关文化精神,这就如历史的轮子,在滚滚前进中融入了新的东西,又抛弃了旧的不需要的内容。而这些旧的不需要的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客观与理性的选择。只有进行有鉴别的对待及有扬弃的继承,创造性地转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艺、技能与知识,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发展与弘扬。

4 文化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进一步指导实践。在非遗传承、保护的过程中,进行相关技艺总结、理论研究是极其必要的,以此能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与思考这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目前,高职艺术院校在文化研究方面的力量较为薄弱。但是,却有着大有可为的发挥空间。再者,非遗技艺等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文化研究者充分利用相关资源,进行文化研究。以此,有助于高职艺术院校站在非遗领域的理论前沿,把握非遗传承、保护的话语权。

5 宣传推广

目前,全国各地非遗宣传推广的平台较多,大多为政府、新闻媒体及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展览、活动,高职艺术院校可依托相关展会平台,如中国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艺术节、非遗联展、以及各类社会培训,来宣传、推广非遗传承创新成果。除此之外,还可开辟相关非遗传承传播网络渠道,建设非遗网站,使非遗突破时空限制,创新传播路径。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16年度课题《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模式创新研究—以通道侗锦为例》(课题编号:YJY2015-16-14)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静静.非遗传承与创新中艺术类高职教育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16(第7期).

[2] 孙璐.论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学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6,(第34期).

[3] 馮茂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职院校教学的探究[J].文化产业,2016(第2期).

[4] 黄龙光.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条路径[J].思想战线,2017(第1期).

[5] 马会敏 汪建华 杨梅.基于侗锦艺术传承的室内家居应用研究[J].服饰导刊,2016(第6期).

[6] 杨建蓉.基于侗锦织造经验的创意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7(第7期).

[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05).

[8] 苑利 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1).

[9]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

作者简介:龙军(1987-),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美术史研究。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