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龚鹏程的文学观谈其《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实践

2018-01-03 23:36李冠聪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龚氏内部结构文学艺术

“重写文学史”这一学术命题于二十世纪80年代提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关于这一命题的文学史著作亦日益丰富。尽管这些新著文学史的学术价值良莠不齐,但其中仍不乏优秀者。台湾学者龚鹏程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构筑出文学自主营生,文学性不断演变的发展历程。本文将考察龚鹏程文学观,力图解释其文学史理论的基本观念,并结合龚氏《中国文学史》著作,进一步讨论其文学史写作理论的阐释效用。为重写文学史、重释经典等学界热议话题,提供新鲜且典型的案例。

1 龚鹏程的文学观

在《文学散步》一书中,龚鹏程有意探讨文学的基本理论。对于“文学是什么”的问题,龚氏认为,“在有关文学含义的演变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载道的媒介、是偶丽的韵律,还是直叙的语词,对“文学”定义的差异,必然代表着实际文学行动和文学整体观念上的不同,而这些不同都曾在历史上起过实际作用,造成实际的文学事实。”[1]龚鹏程认为文学的含义本身就是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文学观念都不一样,这种观念的嬗变促成文学的一般标准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文学观念有其时代特点,特定时期的文学观念会影响当下历史产生具体的文学事实。显然,龚鹏程规避了“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却强调文学观念是文学事实产生的历史基础。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文学史中“替文学定义”的活动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形成,从而产生新的文学作品。龚氏的这一论述意在说明,文学观念在文学史中是不断变化的,同时,它对特定时代的作品及作家的出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在明确文学观念在文学史中处于决定性地位的观点后,我们不禁细问,龚氏的文学观念到底是什么?他是如何判定一件文学作品的?接下来,我们细看龚氏对于文学本质的理解,“看文学的语言构造有何特殊之处,能让我们区分什么是文学、什么不是文学”,“一篇作品,凡愈倾向于脱离纯粹认知作用,愈注重文字本身的捏塑,就愈可能是文学作品。”[2]龚氏把文学的语言结构看作是文学物性的本质,即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语言结构。这种观点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有一致之处,形式主义学者关注文学形式(文学性),认为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利用“手法”造成陌生化。这种“手法”就是指作者通过改变文本的语言结构,从而最终让文学作品恢复文学性。上述中龚氏所谓的文字本身的捏塑,实际上等同于形式主义者所说的陌生化的“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就是文学形式。也就是说,围绕着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产生只是语言结构的重新组合。这种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念正是龚氏文学观念的实质。然而,龚氏的文学观念与形式主义者的亦有所不同,他所指的文学形式并不是指语言构成的形式,而是指在符号学层面当中所理解的语言文字。在他的《文化符号学》中,他认为,文字可能比语言更值得注意。在中国这个主文的文化系统中,言与文的关系不是并驾齐驱的野马,而是语言逐渐被文字所取代的竞争关系。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龚鹏程认为“各门艺术都在朝着文学化的路子走”[3],并最终在言与文的争夺中,文字艺术成为了最高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讲,龚鹏程所指的文学物性的本质,其实质是指以“文字”为核心的语言艺术符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龚鹏程的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核心的符号艺术的文学观,他把文学看成是由文字构成的语言文字艺术,文字涵盖了形式和意义的语言结构;文学观念在文学历史中决定着文学的具体形貌,使文学形式和意义结构随文学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学的主角,其实并不如一般人所以为的,是作家和作品,而是观念。”[4]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观念才是文学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主动因素,而非文学作品本身,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决定着具体的文学作品。构成文学作品的物性本质,也即“文字”的语言符号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因而文学只是文字形式和意义结构在文学观念影响下的重新组合。

2 理论与实践:龚鹏程《中国文学史》批评

由上所述,龚鹏程的文学史理论有如下的三个方面:1、文学史具有内部结构,其结构由“文字、文学、文化”一体组成;2、“文”的观念统摄文学艺术的内部结构;3、文学艺术自主发展,发展具有内在动力;基于此,笔者将结合龚氏所作的《中国文学史》,从其文学史理论的三个方面考察他写作效果。

2.1 文学史是否具备内部结构

在《中国文学史》导论里,龚鹏程梳理出文学内在结构发展的四条线索:1、文学艺术技巧的精进2、文质代变的关系3、艺术间的分合关系4、文义广狭的动态关系。下文将列举书中例子加以分析:

基于这四条写作线索,笔者考察其《中国文学史》汉代文学一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龚氏的《中国文学史》既不关注文学的朝代变更,亦没有局限于作品艺术特色的介绍、作家成就的评赏,而是注重沿着上述四条线索描述文学的内部结构。如“诗经的文籍化与诗篇的发展”一章讲述诗如何由音乐艺术过渡为文字艺术。龚鹏程认为,诗歌的产生源于“乐的衰亡”。经历礼乐文化兴衰的漫长过程后,歌曲与乐章最终变为以文字形式表现的徒歌,失去了原有的音乐性,并最终过渡为诗歌的形式。这种对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分合关系的表现,最终目的是为了描述“诗”这种文学形式。换句话说,文学内部结构的发展是基于文学形式演变而展开的,通过对艺术间的分合关系的描述,文学形式的发展得到历史的演绎。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演绎方法,文学形式的演变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

又如“文学经验的开拓”一章讲述汉代的文学创作形态如何从歌颂物之德性变为关注人间世俗性。龚鹏程认为,由于汉代生活经验的改变,平民出身的文人更多地关注琐碎的市井生活,因此这种生活经验反映到文学上就成了缘情感物的创作经验。正是基于这种创作经验的转变,汉代文学不仅在内容与形式上表现出“仕隐冲突”和“居与游的对比张力”,更在文学的创作心理上呈现“拟女性化”与“旷观宇宙”的心理特征。这种对文学艺术技巧的精进的描述,直接表现文学艺术技巧的变化与文化生活的关系。围绕变化着的文学形式,文字、文学、文化三者之间形成緊密互通的内在关系,共同构成文学艺术的内部发展史。

通过分析“诗经的文籍化与诗篇的发展”与“文学经验的开拓”两章的述史形式,我们可以看到,龚氏的《中国文学史》写作实践基本符合其文学内部结构的理论观点。文字、文学、文化间关系推动文学艺术形式演变,构成复杂的内部结构。

2.2 文学观念能否统摄文学史的内部结构

研读龚氏《中国文学史》晚唐到宋代这一段文学史,我们发现,其体例安排上表现文学史的内部结构特点,文字、文学、文化成为文学史的构成部分。如“句图与格例”、“文学的崇拜”、“诗客曲子词”、“平淡的滋味”等回目已看到文学史内部结构的形式。

细心研读每章,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叙述内容:如在“句图与格例”一章里讲述晚唐到宋初诗法关注“句图”与“格法”,这种品评诗歌的方法促成了宋代文学新的艺术风尚,由此亦形成了宋代文学意法兼论、艺术表现与意蕴逸发并重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使往后文学不仅注重锻炼字句,亦重视意境营造,促成宋代文学特有的文学形式产生。

在“文学的崇拜”一章里讲述了唐末社会活动文学化的风气,文人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模范,促使僧人、妓女出现文人化现象。这种文人阶层的扩大促使文人产生角色觉悟,促进宋代文学形成崇尚文采、显达文字功能、又表现市井流俗的文学观念,并使文学作品表现出文士价值的诉求。

又如“诗客曲子词”一章讲述了在意法兼论、尚谐俗的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坛出现了《花间集》的文人词集。《花间集》有别于民间俗曲,关注意蕴旨趣。在文人词集体创作过程里,文学观念趋向于重视文采、谐俗的同时,表现出超越流俗,逼近道理的一面。这种文学观念亦使促使宋初出现西昆诗体的文学形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文学体裁间技法与意趣的互渗。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龚氏的文学史把“文字、文学、文化一体”这种有机结构看成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一方面,这种历史背景推动着文学观念产生变化;另一方面新的文学观念又会促成文学形式的变化,从而影响文学内部结构的重新组合。显然,文学观念与文学的内部结构具有内在的双向运动。以宋代文学为例,无论是晚唐“句图”、“格例”的诗法、文士社会角色的觉悟,还是代言传统、描写幽微细致的心理等艺术技法,最终都会影响宋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变化。而宋代文学观念的总结又会以历史文化的沿承指导着宋以后的文学形式的出现,这种文学观念与文学内部结构的双向运动始终以文学观念为指导方向,引导文学形式向着文学化的道路发展。

综上所述,龚鹏程的文学史写作基本符合其文学史理论所述观点,文学观念统摄着文学艺术的内部结构不断发展,且文学观念与文学内部结构具有内在的双向运动,文学观念促成文学形式不断变化。

2.3 文学史是否自主发展

黑格尔认为,“文学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有内动变化的倾向,它的内在张力和矛盾足以刺激推动系统内的转变,因此,研究文学史便要抓紧那不停演化的文学结构的连贯性。”[12]龚鹏程的文学史理论正是要表现这种文学结构的连贯性。研读建安时期一段文学史,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连贯性的具体表现。

如在“建安文学”一章中讲述了建安文学是从汉代文学而来的,这种文学风格的渐变并非汉音与魏响的对立。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延续性体现在其文学风格和文学观念上。以曹操为例,其诗歌“古直悲凉”的艺术风格就是沿承汉代文学的。文学风格既质朴又要求辞藻华美。这种艺术风格的沿承与建安时期的文学观念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章中所述,曹操诗歌喜饰儒术,这种文学表现是沿承汉代的文学观念而来的,汉人讲经学戒华靡的文学观念影响到曹操的艺术创作观念。他认为,“作敕戒,当指事而语,勿得依违”,因而文学风格耿直多气,多述政治经学之类而少有缘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因革之变。其文学内部结构的连贯性是有历史沿承的。这不仅表现在文人在文学观念上对前人艺术的追随,更表现在文学内部结构的发展演变中。以建安时期文学为例,文人群体意识的加强促成此时的文学观念不断演化,文人群体的人际互动使文学创作出现大量的赠答诗、酬唱诗;建安文学一改汉代古朴之风,往文采藻饰的语言风格靠拢;出现议论文议理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文学类型、文学风格、文学体裁的内部演化就是文学形式的自主发展。

龚氏在叙述文学史过程中关注的是文学形式的自主变化。他不把文学史进行朝代的划分,而是关注朝代间文学观念连贯性的变化,这种观念变化促使文学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从而使文学形式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龚氏的《中国文學史》写作符合其文学艺术自主发展,发展具有内在动力的理论特点。研读建安时期的文学史,我们就能看到,龚鹏程这种文学的内部演化是围绕文学观念而产生的。他通过描述文学观念的转变,为文学形式的演变做了历史阐释。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受文学观念的影响而改变文学的结构和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包括文学载体、文学文本、文学文类以及文学风格形态等方面。龚鹏程为文学形式还原其历史语境,展示形式与形式间的演化过程。这种形式演化受到特定时代的文学观念刺激,在原本的艺术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演化。

综合全文观点,我们可以看到,龚鹏程的文学史观念以符号艺术的文学观念为基础,把文学史看作“文字、文学、文化”一体性的内部结构。这种以符号学解释文学艺术的研究方法,被龚鹏程运用到文学史的写作实践中,为我们探究文学史理论、阐明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文学与文学以外因素之关系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此外,龚鹏程把文学观念的嬗变过程看作文学史发展的主线,这种重视文学观念的历史阐释,亦值得学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龚鹏程.文学散步[M].第4版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5.

[2] 龚鹏程.文学散步[M].第4版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17-18.

[3] 龚鹏程.文化符号学:中国社会的肌理与文化法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69.

[4]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04.

[5] [6]龚鹏程.中国文学史(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16.

[7] 陶东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J].理论与探索,1994:94.

[8] 陶东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史观[J].理论与探索,1994:98-99.

[9] 陈平原.陈国球.文学史第一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9.

[10] 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3.

[11] 龚鹏程.中国文学史(上)[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017.

[12] 陈平原.陈国球.文学史第一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8.

作者简介:李冠聪(1992-),男,汉,广东佛山人,在读研究生,暨南大学,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暨南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0)

猜你喜欢
龚氏内部结构文学艺术
旴江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痛风诊治思路初探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全预制方案探讨
龚景瀚《离骚笺》的成书与学术成就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龚氏半桥和全桥双向调节原理
谈文学艺术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六流中间包内部结构优化的数值模拟及生产应用
宁夏文学艺术上的本土性特征
旴江名医龚廷贤《万病回春》对耳鼻喉科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