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还是命你怎么选

2018-01-03 08:53薛涌
时代人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财务生活

薛涌

极简主义在欧美渐渐成势,在日本的年轻人中也很盛行。我相信,“火样生活”会渐渐影响到中国,毕竟过高的房价、过大的工作压力、过拼的生活,已经成为萦绕于中国中产阶级心中的核心问题。

在美国,有一项生活运动越来越火,叫做“财务独立和提早退休”。說它越来越火,也是名副其实一一它的英文缩写恰好是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and retiring early),反对者则称之为“玩火”(playwith fire)。我姑且称之为“火样生活”。

这个运动的主力,是80后90后的千禧一代,其基本原则是:年轻时生活得节俭单纯,将薪资安排规划好,使薪资储蓄率达到甚至超过50%,到30岁左右令积蓄超过百万美元。按照4%的平均长线投资回报,百万美元每年有四万的利息,如果花销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余生完全能够凭利息过活,这样就能提前退休了。

有人说,“火样生活”运动是地道的“玩火”,增加了自己甚至整个社会的财政风险。别的不说,靠100万甚至200万的积蓄,30岁退休恐怕不够维持余生。最近,美国电视上最红的个人财务咨询师Suze Orman放出狠话,称以她四十年个人财务咨询的经验判断,想要达成这个计划至少需要存500万美元!可惜,很多年轻人银行里才有25万就打这个主意。

随着婴儿出生率减少所带来的人口老化、养老金危机、劳动力供应减退等等一系列问题,退休人口太多,劳动人口太少,成为未来美国竞争力的一大软肋。在正找不到人干活的时代,三十几岁本应是事业顶峰,是社会的顶粱柱,选择在正当年时退休,对自己和社会是否不负责任?是不是太懒了?

而“火样生活”运动正在迅速地发展起来。2017年,华尔街一位匿名年轻女士积蓄了225万美元,28岁宣布退休,并且要继续生活在纽约这种昂贵的地方。丹佛有一位工程师,年薪11万美元,43岁时存够120万美元,宣布退休。一些“火样生活”网站的订阅者已经接近四十万,社交媒体使这种散布各地的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声势越来越大,主流媒体也开始进行专题报道和讨论,甚至有了专门的纪录片《玩火》。

当然,“火样生活”也好,“玩火”也好,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喜欢走极端,但“财务独立、提前退休”运动之所以能火起来,确实反映了西方社会某种很具意义的社会潮流——对物质的拒斥,以及对生活内容和幸福感的追求。最近二十多年来,发达国家纷纷用“幸福感”和健康状况这样的综合指数来衡量发展水平,GDPI以乎不再那么重要,这和此种社会潮流的趋势是一致的。

这样量化的国家指数怎么体现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火样生活”就是一个活例。首先,从哲学层面上分析,这项运动的鼻祖是1992年出版了《你的钱还是你的命》的畅销书作家,Vicki Robin。她二十多岁就获得了财务独立,除了自述个人经验外,她还提出了对生命非常简单的概念:如果你一天挣300块,那么100块就是你一天三分之一的生命。当你要花100块买一双鞋,你就要考量,这双鞋是否值得我花费一天的三分之一生命?到这里,重点已经不再是鞋的价值,而是你对你生命价值的认定。

这就引出了“极简主义”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几乎和我们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比如,佛教中佛祖就认识到痛苦来源于我们的欲念。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也称,人的幸福在于怎么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欲念,而非成为欲念的奴役。在梭罗的《瓦尔登湖》里,记录了这种“极简主义”生活的自由:当你的物质欲求少了你的精神自由就大了,这样你可以把生命的大部分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去用来为物质服务。

这种“极简主义”,不是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那样疯狂地当钱奴、为节省而节省,恰恰相反,他们更像是金钱的主人,更有古希腊哲人之遗风。古希腊哲人强调行动的哲学,对他们来说,哲学不是想想而已,必须在生活中实践。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而“火样生活”的弄潮儿们,就是要这样把生活反省个底儿朝天。

“火样生活”运动的参与者,他们辞职的动机往往是工作压力太大,一周要干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比如有位先生说,自己在公司每天拼十个小时以上,亲眼看到邻桌的同事在办公室过劳发病,被救护车送进医院。兔死狐悲,他索性就不干了。而上面提到的那位28岁退休女士,之所以放弃,就是觉得自己错过了太多的生活。她母亲身体不好,她没能陪母亲周游世界,并且她自己也携带着母亲的基因,也许对晚年的身体也不能太乐观。总之,现在不享受生活,日后也许就没有这个条件了c

这些参与者们,一开始以IT界为主力,有人甚至说是以年轻的白人男性工程师为主。后来参与面广泛起来,但高薪人士依然是主流。这些年冒出来的大部分例子,大多是年薪十万以上,三十岁储蓄逾百万的,而对比美国的中等家庭,他们的平均退休储蓄不足10万。从这个数字来看,这些参与者们无疑都属于精英阶层,对于这个人群,你很难说他们的财务安排会不负责任。

发起运动的弄潮儿们,之所以敢于反潮流,是因为他们都善于精算,而不是失算。他们大部分来自高科技或金融界,思路非常人可比,普通百姓就是把自己每年花剩的钱用来储蓄,而他们则会精心制定自己的财政目标。一旦目标确立,他们会行使巨大的执行力,强制自己把一半以上的收入存起来,在事业顶峰时刻就开始了“极简主义”生活。

比如,午餐晚餐同事们相约到豪华餐馆酒吧吃吃喝喝,十几甚至几十万年薪的人,似乎早都习以为常,但“火样生活”的运动者则不参与。他们分析,一顿饭下来经常几十美元甚至上百,一个极简主义者用这笔钱能够维持一天甚至两天的生命,那么应当用这一两天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才是自由。“吃吃喝喝”不仅逼着你疯狂赚钱、超时工作、出卖个人自由,还对健康有害,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岂不是被人家卖了还在高高兴兴地帮忙点钱?所以,你可以批评这些“火样生活”者们,但千万别觉得他们不如你会算账。他们只是不跟着流俗算账。

而所谓“退休”,并非停止工作,而是退而不休,以“后现代”的个性化工作方式挑战现代工业体系所确立的组织结构。美国的经济、地理等客观因素就支持着他们这种生活方式。比如,在纽约、旧金山这种高薪酬的地方淘金十几年,再到廉价地区退休,就能够享受相当好的生活环境。去年媒体报道了一个六十多岁单身妇女的故事,她在旧金山生意破产,平日生活豪奢一点储蓄没有,生活突然没了着落。情急之中她上网搜索,发现艾奥瓦房价低得难以置信,于是赶紧把自己在旧金山的公寓卖掉,入手一百多万现款,除去到艾奥瓦购房和翻修的钱,手里还剩下近百万。本来一贫如洗的她现在钱多得烧人。

同年的另一个例子则是:硅谷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7万,这笔钱不仅远高于美國中等家庭收入水平,而且在中西部或南方许多地区几乎可以当“富人”了。但是在硅谷,最小的房子也住不起,他们只能住无家可归者收容中心。这样鲜明的地域差别,其实就为财务独立提供了机会。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财务独立其实就代表了自由。

我邻居讲的故事就很说明问题。他自己当年是约翰霍普金斯的生物学教授,下海到制药业搞研究,成了高管,干到七十岁才退休。将门虎子,他大儿子学精算,三十多岁就成了CEO,不到四十岁退休回家陪儿子。儿子九岁迷上滑板,他发现市场上针对儿童的小尺码滑板特别少,于是自己制造,发明了用竹子制作的小号儿童滑板。往后他越做越大,一不小心自己又成了CEO。等儿子长到十几岁,子承父业,改进出了更小的Handboard(小滑板或手板),又当上小CEO。这种业绩印证了许多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当你不为外在奖励而工作,纯粹出于乐趣工作时,你的表现往往最好。

“火样生活”运动的宗旨很明确,“财务独立提前退休”,财务独立是目标,提前退休只是形式,即自己不必为稻粱谋了,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已。这并不意味着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全无回报,恰恰相反,这些有良好教育和技能的人,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更能出彩。28岁退休的那位女士,她在金融界经验丰富,是哈佛毕业的学霸。一个28岁攒了225万美元的人,难道会糊涂到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大多数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然后异化成为了工作而生活:自己住在哪里、何时起床、干什么事情,都要围绕着工作来安排。难道不能把工作当成娱乐、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吗?特别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更应该反省一下:你的豪车、你一身的名片,究竟能够增加多少幸福感?这些东西带给你的财务压力,要逼着你加班多少小时?

极简主义在欧美渐渐成势,在日本的年轻人中也很盛行。我相信,“火样生活”会渐渐影响到中国,毕竟过高的房价、过大的工作压力、过拼的生活,已经成为萦绕于中国中产阶级心中的核心问题。时代在变,勤劳或过劳的中国人,是否应该从个人生活层面的GDP主义中喘口气呢?

猜你喜欢
财务生活
我国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与对策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点
财务自由这扇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