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2018-01-03 10:20熊斗斗
科技视界 2018年24期

熊斗斗

【摘 要】本文通过对乒乓球运动项目特点的分析,从多角度归纳总结了乒乓球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机制及诊断方法,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恢复手段如膳食營养、物理疗法、心理恢复等方法,从而避免乒乓球运动员因疲劳连续积累而导致运动损伤。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性疲劳;原因机制;恢复手段

中图分类号: G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4-012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4.059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ble tennis,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auses, mechanisms and diagnostic methods of table tennis fatigue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recovery methods such as dietary nutrition, physical 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recovery, so as to avoid 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table tennis players due to fatigue. And cause sports injuries.

【Key words】Table tennis sports fatigue; Cause mechanism; Recovery means

乒乓球运动要求智力与体能高度结合,对抗性强,训练强度大,运动时间长,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体能和有氧工作能力。运动过程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量刺激传入大脑皮质有关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期兴奋,如果这种紧张状态得不到有效缓解就会使大脑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细胞消耗过多引发中枢疲劳。乒乓球运动球体积小、运动速度快、旋转变化快,速度、旋转及力量的三要素聚合要求运动员反应速度快,灵敏能力强,位移速度快,爆发力强,心理素质好。高强度的肢体运动导致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后容易出现外周疲劳。因此,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后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同时存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机能水平被充分调动起来,运动员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均被大量消耗。在运动后,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使身体机能状态和能源物质的储备尽快恢复并超过运动前水平,即出现超量恢复。避免运动员因疲劳连续积累导致的心理耗竭和运动损伤,是当前运动员和教练员最为关心的问题。

1 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

1.1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

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首先,神经中枢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大脑皮质产生的保护性抑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工作能力下降的;其次,内环境稳定性被破坏。运动时,骨骼肌由于无氧代谢产生乳酸等大量酸性代谢产物使肌肉和血液中的PH值下降,肌肉内PH值下降可抑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能量供应出现障碍,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的变化也会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而产生运动性疲劳,运动时,由于K+外流,导致细胞膜内外极化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性下降,机能活动减弱。最后,体内糖原和高能磷酸物含量的下降,能源物质的耗竭也是产生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运动员机体内糖原含量、高能磷酸物等能源物质的储备是运动时发挥高水平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的保证,运动时能源物质的耗竭引起了疲劳;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在肌肉中堆积刺激肌组织内神经感受器受体,产生酸痛感,导致疲劳及延迟性肌肉酸痛。

1.2 从运动训练学角度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

在训练过程中训练负荷安排不当,负荷量过高,负荷强度大,训练持续时间长,训练方法手段不合理,训练内容枯燥、单调等违背科学训练原则的做法,使运动员无法对训练产生兴趣;此外运动训练后恢复的时间太短,未等疲劳完全消除的情况下继续施加运动量导致疲劳的连续积累;运动员由于频繁的参加比赛而造成心理和生理的高度紧张;运动员在受伤或者生病为痊愈的情况下参加大强度的训练或比赛。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及运动系统的机能下降导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3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在高强度的、竞争激烈的比赛和训练中,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要承受较高的应激刺激,应激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包括积极的情绪反应和消极的情绪反应,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容易导致运动员出现心理疲劳。单调枯燥的运动训练方式也会导致运动员心理疲劳,厌倦和反感,从而导致心理疲劳。

当训练效果不理想,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处于平台状态上升幅度小时,运动员对训练的热情减退,若这时运动员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容易丧失训练动机,出现厌烦心理,导致心理疲劳。

1.4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运动的供能特点较难定量分析,在运动中以有氧代谢为基础,因为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对于加速无氧代谢后的恢复速率、延缓疲劳的出现、使机体在承受高强度负荷等方面起到保障作用。但在运动比赛中关键技术动作是靠以无氧代谢为主功能支持的运动来完成的,如乒乓球的发球,接发球,攻球,劈杀等动作均要求运动员有很强的磷酸原供能能力和糖酵解供能能力,因此乒乓球运动员的功能特点是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相结合的运动。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分析疲劳产生的原因是各种能源物质如糖原或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2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顺序

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顺序首先是神经系统的疲劳,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都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控下承担高强度的运动负荷,加之运动员精神状态高度集中、情绪紧张。身体运动的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相关中枢,因此使神经中枢最先出现疲劳。神经系统的疲劳自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开始。大强度运动至疲劳时,大量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产生保护性抑制,因此出现神经疲劳时运动员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反应能力、应变速度都有下降。心血管系统的疲劳在运动训练中比较常见,心率是比较常用的监测指标,当晨起安静心率突然加快或减慢时,则提示有疲劳产生。运动系统的疲劳主要体现在训练后恢复期肌肉僵硬程度和延迟性肌肉酸痛情况来判断,运动负荷越大,延迟性肌肉酸痛出现越早,恢复的越晚。

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3.1 生理指标测定法

肌力评定:肌力下降是肌肉疲劳的显著特征,也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指标。因乒乓球是以上肢活动为主的运动,因此可以测试其握力。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求其数值差。也可以通过连续测定5次肺活量来评定,实验过程中,要求相邻两次测试之间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依次下降。

心率:心率是评定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如乒乓球运动员在完成定量负荷运动后,心率恢复时间延长,说明身体机能下降,正常情况下运动后心率在3分钟内完全恢复,如果恢复时间明显延长,说明身体疲劳。

反应时:运动员出现运动性疲劳时,大脑皮质分析机能下降,反应时明显延长,尤其是选择反应时延长更为明显。

3.2 一般观察法

教练员应密切关注运动员的外在表现来判断运动员是否处于疲劳状态,如运动员的注意力、应变能力、出汗量及技术动作,当人体疲劳时,情绪急躁,注意力不能集中,反应速度变慢,动作迟缓不协调。教练员应善于通过以上表现来判断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以便调整训练和比赛,避免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

4 运动后疲劳的恢复

1)睡眠,睡眠时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下,因而能量消耗少,合成代谢为主,因此是促进疲劳恢复的重要措施。运动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8~9h,并按排1-2小时午睡,有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

2)积极性休息,是指采用变换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方法来消除疲劳,适合于乒乓球这种少量肌肉群参与工作所引起的局部疲劳。乒乓球运动属于单侧肢体的运动,可以在运动后采用对侧肢体的运动来到达消除疲劳的目的。在积极性休息的状态下,练习强度要小、时间要短。积极性休息对由于紧张训练和比赛引起的神经肌肉的疲劳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3)物理疗法

(1)按摩能够促进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的转换,加速疲劳的恢复。运动后的按摩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的机能活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代谢产物在肌组织内堆积导致肌肉僵硬、酸痛,按摩能够促进代谢废物的排除,放松肌肉,缓解痉挛,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赛前采用重手法如切法、叩法按摩15-20分钟,可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使运动员有良好的赛前状态;比赛结束后采用拿、滚法等手法按摩20~30分钟,可达到放松紧张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快代谢的目的。研究表明循时点穴按摩对神经疲劳有明显的效果,而运动按摩对于运动导致的骨骼肌疲劳效果更好。因此,乒乓球运动员训练结束后可采用循时点穴与运动按摩相结合的方法来消除脑力疲劳和体力疲劳。

(2)牵拉也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手段之一。一般在运动后为了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降低肌肉张力,防止肌肉变硬、痉挛,运动员多采用靜力性牵拉。比赛后做恢复性牵拉活动。对训练后促进疲劳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3)水疗法如盐水浴,让运动员泡在浓度为1-3g/L的盐水中,然后水按摩15-30分钟,每周2-3次,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以及肌张力的恢复都可以发现,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疲劳消除。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生理、运动训练、心理、能量代谢等多角度综合分析乒乓球运动员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因此,在消除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疲劳时,应该具体分析运动员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和疲劳程度,将运动后休息、理疗法、膳食营养、心理恢复等多种方法综合考虑,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康复与理疗学和体育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协作,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会更加丰富也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韩玉彬.篮球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恢复.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9(3):10-11.

[2]柯湘,袁海平.运动中补充肌酸的作用机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54-55.

[3]杨博.运动员参与体育赛事的心理特征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8(2):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