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探析*

2018-01-04 11:46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思政大学生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教育 EDUCATION

社会变革背景下大学生宗教信仰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对策探析

赖国毅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1130)

如何客观地看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大学生信教人群显现;二是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比较模糊;三是大学生倾向于向宗教寻求慰藉。其次,分别从社会变革冲击、现代通讯技术加深了宗教的渗透力度和高校宗教相关教育的缺失三个方面阐释了出现大学生宗教信仰升温的原因。最后,从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重视对新媒体的引导与管控和加强高校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1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高校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的状况。这与我国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知识份子群体,容易受到“宗教热”的影响。与普通信教群体相比,大学生教徒具有较高的学历背景和认知水平,导致大学生群体里出现“宗教热”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心理压力下,大学生为了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安慰,解决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不由自主地对宗教产生了向往。

如何客观地看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正确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关系,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前提和关键。

2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根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如下三个主要特点:

2.1 大学生信教人群显现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83.7%的人认为“人需要有宗教信仰”。16.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宗教信仰,而家庭成员中有信教者的比例达到了52.3%。在入教途径上,38.8%的大学生表示是受到家人引导,24.6%的学生表示是社会宣传,15.7%的学生表示是阅读书籍,而真正由牧师传道入教的仅有0.3%。

2.2 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比较模糊

在宗教的意识形态和“宗教是一种信仰,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问题上,超过38.1%的大学生持赞同态度。在问题“宗教信仰能带给你丰富的知识”上,59.2%的大学生表示“很多”,23.8%的大学生表示“比较多”。在问题“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可能冲突”中,超过60.5%的学生认为“差别很大,但有相通的地方”;还有11.6%的学生认为“二者差距不大”;仅仅只有27.9%的学生认为“二者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在问题“你能清楚地分辨宗教与迷信吗”中,仅仅只有8.9%的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加以清晰地辨识。

2.3 遇到困难时,倾向于向宗教寻求慰藉

在问题“入教后您的生活比以前轻松快乐吗”中,61.9%的大学生表示更快乐,表示不快乐或是没有改变的学生加起来仅仅只有13.8%。在问题“上帝总在您受挫折时帮助您度过难关吗”中,超过半数(53.66%)的大学生回答“总是”;而回答“很少”和“从不”的学生,加起来才占到9.7%。当问道“自从您信仰上帝后您经常在寂寞时寻求与上帝交流”时,回答“有时”和“总是”的学生分别为40.1%和45.2%;而回答“很少”和“从不”的学生一共才占到14.2%。

3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动因分析

3.1 社会变革冲击

改革开放不仅让中国物质财富获得了巨大增长,更是从思想上给人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人的思维认知和心理情感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价值重构。对外开放让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先前单一的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面对不断变革的社会,大学生们对许多社会现状感到困惑,在信仰上出现迷茫。同时,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让传统教育的权威性渐显乏力,而顺应时代的先进信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此时,宗教通过其伦理道德对人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将其教化作用凸显出来。大学生也由先前的“望道”变成慕道,再到接受宗教教义,并最终成为宗教信徒。

3.2 现代通讯技术加深了宗教的渗透力度

当前网络通讯已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同时也到了促进作用。各种新媒体的广泛兴盛让宗教传播从先前的有形化走向无形化、虚拟化。宗教传播主体也从宗教组织走向非宗教团体与个人。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应用互联网的方式,搭建了一个提供、中转、存储和分享网络信息数据的平台与载体。在这种载体下,宗教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了新的位置和能量。各式各样的宗教类APP拉近了宗教领袖与渴望接受信仰知识的信众之间的距离,弱化了宗教传播的外界阻力。例如基督教的“微看圣经”,伊斯兰教的“礼拜助手”等,它们解决了信众因地域限制而不能去特定的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的问题,开辟了宗教传播的新途径。

大学生群体既是新媒体用户的主力军,也是信息传播和接收的主要用户,因而新媒体在宗教传播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接受宗教相关信息时大多通过手机、移动网络等手段。同时,各类宗教类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也使得大学生群体不用进教堂、清真寺、佛教寺庙就可以学习宗教知识、进行礼拜活动。

3.3 高校宗教相关教育的缺失

对于“中国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吗?”,高达46.9%的大学生竟然认为可以,只有44.5%的明确表示不可以。这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的宗教概念十分模糊,易受到宗教传道者的影响,高校的宗教观教育和宗教政策的教育体系还亟待完善。

当前高校在宗教信仰教育中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这具体表现为:(1)在思政课教学中,只是强调“坚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等观点,对于宗教的本质认识、唯心主义的根源缺少必要的深度阐释。(2)在宗教政策中,很多大学生都只是简单地知道公民具有宗教信仰的自由,粗浅地了解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的权利等。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其它更深入的内容知之甚少,如宗教应该与政治相分离、与教育相分离等。高校教育体系对于宗教内容的忽视,使得大学生对宗教观念的认识不彻底。当遇到困难、压力的时候,极易向宗教寻求心理和精神的慰藉。

3.4 宗教文化本身的吸引力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又有显著的外在形式:建筑、雕刻、绘画展现出来的独特美感,活动、仪式、节日体现出的神圣与庄重,这些外在形式激发着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他们或通过游览宗教旅游景点,或通过研习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感受宗教文化的魅力。同时,宗教本身具有内在神秘感,它的心理调节功能可以把人们原本不平衡的心态调节到相对平衡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大学生在残酷现实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心理需要。

4 高校思政工作的引导对策

4.1 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高思政工作有效性

宗教之所以能够在青年人中得以传播,其依靠的不是简单的教义说教,而是通过传道者的身体力行来帮助、感化有困难的人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以柔性的方式使人们产生共鸣,并最终皈依宗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采用简单的课堂灌输的方式,教育内容空洞,实际效果不理想。因而,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首先创新教育方式,运用各种能调动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教学方式,比如组织课堂辩论、排演道德法制剧等等,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乐于参加到各种讨论、交流中来,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所学的知识。

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硬梆梆的灌输式教学,而应该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来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时代特征,从实际出发,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对比、评析。

4.2 重视对新媒体的引导与管控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传播存在缺少严肃的求证精神和求证环节,传播内容具有随意性,传播周期无规律等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媒体的引导与管控中,要减少宗教虚拟化传播的灰色地带,校正新媒体宗教传播中的非理性内容。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则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对新媒体的表达内容、表达方式和语言规则进行规制,塑造良好的校园思想舆论氛围。

4.3 加强高校管理,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高等学校要积极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在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前提下,保护合法的宗教信仰学生的宗教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宗教事务管理。同时,应全面禁止在大学校园中开展非法宗教活动,特别是要禁止各类宗教类自媒体利用网络在校园中的传播与越界行为,加强网络监管,严控电子邮件、名人微博、手机短信等介绍和宣传宗教教义的方式。对于当下年轻人所热衷的西方节日,要本着正面、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防止宗教势力借助派送节日小礼品和抽奖活动等方式宣传宗教知识,拉拢青年学生,从维护校园稳定的角度出发,坚决抵制和反对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

[1]王星,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7).

[2]费丽娅,宗教虚拟化传播视角下的自媒体引导与管控[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7(5).

G641

A

1003-2177(2017)13-0033-03

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7—2018年度课题:师范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其教育引导研究(编号:SCSZ2017138);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2014年度课题“中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编号:CJSD14-032)。赖国毅(1978—),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思政大学生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与德育方式解析
“信仰的力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