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意境中国

2018-01-04 02:18藏将
珠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

文|藏将

营造意境中国

文|藏将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ION IN BUILDING

毋庸置疑,中国又重新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正向世界发出自信的声音:我们不仅敢于造梦,并且勇于把中国梦境变为美好的现实。在成为经济巨人的同时,国人越来越深信不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实上,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之火从未熄灭,但却从未像今天那样,如此集体高度自信地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幸遇了属于中国最好的时代。

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文化其实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建筑、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简而言之,物质只是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基础,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才是我们感知身份与价值的精神所在。

先贤有云:知行合一。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先知先觉者正在践行他们的认知与追求。当马云、马化腾们用他们的商业思维与企业力量改变世界的时候,王澍、蒋琼耳、郭培、徐冰、马可等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却正在用更中国的方式获得世界的尊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万众创新到工匠精神,从文化复兴到文化自信,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审视自己的价值。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向中国。”,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不仅需要领袖、不仅需要大师、不仅需要榜样,也需要更多默默践行的大家,一起造梦,一起营造更美好的中国。

文化无形,格物致知。中国的圣贤常常以自身观物,又以物来反观自身,就如在故宫修文物的工匠们,他们看见的不仅是前世遗存的物件,更是前人传世的精神,这种精神反过来也会牵动着工匠们的每一根神经,时刻促动用更专注的意志、更完善的技法完成修葺的使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俗有雅,但被保存、被传承、被流转的,往往是最美好的事物,所以我们至今还能看见1000年前的“千里江山图”,还能面对500年前“蒙娜丽莎的微笑”;所以我们还能探究700年前的紫禁城,还能寻访起源3000年前的罗马城。事实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化也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如果说一个伟大的文化源远流长却又包罗万象的话,那么建筑应该是最能让大多数人直接触及、直接感知的一种载体,传世的经典建筑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堡垒、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就像我们看见白马寺会心生虔诚,看见卢浮宫会心生敬仰。

建筑最早的出现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不断作用的产物,但当人类进入更文明的时代,建筑不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更是精神追求的表达、人文艺术的载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窥探一个民族建筑的编年史,便可推演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进化史。所以说,建筑是流淌的历史、鲜活的印记。

在欧洲,米开朗基罗之所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最伟大的代表,不仅在于他是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他还是伟大的建筑师和诗人,他30岁完成的大卫雕像、40岁在罗马西斯廷教堂完成穹顶壁画《创世纪》、晚年至死都在主持设计建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这些古典样式主义的巨作至今仍让所有的新新人类叹为观止。这个时期全能造型艺术家的楷模,甚至跨越时代影响了20世纪的全球化包豪斯主义理想,只不过工业化时期诞生的包豪斯主义风格过于重视简约抽象的几何构成、强调功能满足和材料的表现、排斥复杂的艺术形式与地域文化传统,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不可否认,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包豪斯改变了我们的建筑文化,还几乎渗入了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

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在世界建筑学术上,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一样都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曾经的中国建筑曾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丰富、何等的博大精深,且不说1000年前北宋李诫《营造法式》之官方法典、且不说500年前明代计成《园冶》之民间造诣、且不说60年前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之融会贯通,光看宫廷国画中描绘的亭台楼阁之胜境,光听诗词吟唱的小桥流水人家之婉约,就足以把我们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栖居境界中。在我们的意象中,城郭不只长安城、街巷不只乌衣巷,村落不只杏花村,园林不只狮子林,即使已经不那么纯粹却遗存至今的山西平遥古城、福州三巷七坊、江南乌镇水乡、成都宽窄巷子都足以令人神魂颠倒,更不用说,若是进了京城某位王公贵族的四合院、山西某位巨商富贾的大院、江浙某位文人士大夫的园林、湖广某位圣贤创办的书院,将是多么让人仰望的倾慕。

中国的传统建筑确实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般博大而精深,只不过到了近代便有些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消沉,国人似乎只热衷于参加各种派对和沙龙,而忘记了我们原本还有更悠久的曲水流觞和雅集传统。所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大批文化自觉自醒的有识之士、社会精英正在各个领域、用各种方式弘扬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最值得一提的是,当陈向宏坚守十年把老气横秋的乌镇变成了全世界都来互联的乌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传统建筑将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源远而流长。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的诗意或许离我们很远,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哲理才是我们不可丢失的文化情结。

珠海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从不缺失中国梦境,珠海所在的旧时香山,诞生了如郑观应、唐廷枢、徐润、莫仕扬、容闳、陈芳、孙中山、唐绍仪、唐国安等一辈志士仁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这些“香山人”被历史学家誉为“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而他们亲手建造的建筑:郑家的大屋、陈芳的大宅、徐润的愚园、莫仕扬的碉楼、容闳的甄贤社学、孙中山的小院、唐绍仪的共乐园,至今仍寄存着他们的精神,成为这片土地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建筑传世,精神不朽”最好的写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892年,郑观应隐居在澳门的郑家大屋写下了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盛世危言》,受其启发,在国家危亡之际的1908年,归国华侨伍于政、澳门商人王诜、戴国安、冯宪四人,联合爱国华侨华人、港澳同胞踊建“广东香洲商埠”(位于现珠海老香洲), 随后被清政府定名为“六十年无税口岸”,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自由贸易区”,成为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典范。

沧海桑田,百年之后的中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甚至以越发自信的姿态攀登世界之巅。就如在当下,在横琴岛上,虽然高楼林立、寸土寸金,但依然有一群人以一个民族文化复兴、文化自信应有的胸怀建造着一处中国院落【香洲埠】。其取法中国传统意境,以数百位非遗传承之国匠,历时五年为大湾区潜心营造三街、五巷、一百三十六院;集“砖雕、石雕、木雕、灰塑、铜雕”五大非遗古法,以当代营造尽万物之灵性;集“川、晋、徽、岭南、海派”五大建筑流派之大成,博采众长赞天地之化育。院容万物,园纳盛景。我们不妨想象,当全球华人领袖在这个充满东方美学的文化会客厅,向全世界发出邀请,贤主、嘉宾,共襄文化复兴之盛举,一起营造更美好的中国、更美好的世界,这便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匠意营国,是为盛世之盛举也。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谁远谁近?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