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企开门红高增长难

2018-01-04 18:26方斐
证券市场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国寿产险单月

方斐

尽管10月出现了短暂的低谷期,但11月数据显示“134号文”对四家上市险企保费的影响并不大。在保险回归保障的背景下,市场更应关注偏保障型产品的开发销售,而不是仅盯住“开门红”的高增长。

根据上市险企披露的2017年11月的保费收入数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年初至11月末累计实现寿险业务保费收入1.13万亿元,同比增长21.94%,其中,11月单月同比增长16.4%;合计实现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876.72亿元,同比增长17.14%,其中,11月单月同比增长15.36%。

平安、国寿、太保、新华近日陆续公布的11月保费数据显示,从寿险方面来看,11月,四家保险公司实现寿险保费收入557亿元,同比增长16.01%,平安以24.88%的保费增速领跑,在平安的带动下,太保、国寿、新华单月增速也出现明显改善,太保11月同比增长5.89%,前值为3.19%;国寿同比增长14.36%,前值为6.52%;新华同比增长4.73%,前值为-4.48%。总体来看,相比10月,11月寿险保费增速有所回升,寿险单月增速比10月回升5.14个百分点。

不过,从上述四家保险公司单月增速的绝对值来看,依旧弱于前11个月累计约22%的增速。10月份是“134号文”正式落地的时间,受此影响的主要为短期、快速返还型年金险,尽管8月和9月已经有一波保费冲量,对应增速分别为23.57%和35.39%,主要应该是上述短期、快速返还型年金险最后的疯狂所致,果然,10月保费增速快速回落至10.87%。

尽管10月出现了短暂的低谷期,但从11月的保费数据来看,“134号文”对四家保险公司保费的影响并不大。在保险回归保障的背景下,四家保险公司更加重视偏保障型产品的开发销售本身就更具优势。

上市险企依然稳健

具体来看寿险增长的情况,平安的增速略有回落,另外三家保險公司的增速均有所改善。平安寿险2017年11月实现保费收入223亿元,同比增长24.88%,增速较10月继续回落1.76个百分点;从累计保费来看,前11个月累计增长34.86%,依旧保持高增长态势,在行业中仍具有优势。2017年以来,平安保费表现优秀,主要源于公司个人人均产能及保单持续率高于同业。目前来看,这种优势短期很难被逆转,未来可继续看好平安寿险业务的发展, 预计其寿险承保规模在2018年仍将继续扩大。

太保寿险11月实现保费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5.89%;从累计保费来看,前11个月同比增长27.63%。太保寿险的突出特点是个险渠道占比高,为公司带来较高的新业务价值率。从太保公布的资料来看,三季度,太保代理人渠道保费占比已高达88%,基本上完成了高新业务价值率的个险渠道的布局,太保在寿险业务方面的价值提升值得持续看好。

国寿2017年11月实现保费收入207亿元,同比增长14.36%;从累计数据来看,前11个月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03亿元,同比增长18.77%。国寿近几年不断加强期交业务,前三季度公司长期险首年保费中期交占比为61.84%,同比提高7.30个百分点;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期交保费的比重达到56.32%,同比提高2.38个百分点,未来公司保费收入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

新华11月实现保费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4.73%,从累计数据来看,前11个月实现保费收入1039亿元,同比下降3.45%。由于新华2016年以来坚持彻底转型的道路,主动进行保费结构的转型,2017年放弃了银保趸交部分,并加大个险渠道建设及期交业务等保险渠道的投入,2018年为新华保险的转型收获期,公司有增员计划(举绩人力增长22%,规模人力增长36%),并重点布局举绩率和人均产能,大力发展公司特色的健康险,而且计划通过附加险进一步带动主险的增长,公司转型成果将在2018年有明显的体现,值得市场期待。

换个角度来看产险方面,整体而言,产险增速也呈现回升态势。11月,平安产险和太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15.52%,增速较10月回升3.53个百分点,主要来自平安产险增速的贡献——平安产险同比增长17.73%,前值为13.64%;太保产险同比增长11.15%,前值为11.65%。从累计保费来看,前11个月产险保费累计为2878亿元,同比增长17.54%。

具体来看,平安产险2017年11月实现保费收入194亿元,同比增长17.63%,增速较10月回升3.99个百分点;从累计数据来看,1-11月,平安产险累计同比增长22.1%,同样也取得高增长,远好于同业。在竞争极其激烈的财险市场中平安产险依旧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实属不易。

再来看太保产险方面,2017年11月实现保费收入89亿元,同比增长11.15%;从累计产险增速来看,前11个月同比增速为9.24%,弱于行业整体增速。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前10个月财险增速为13.43%。自商业车险二次费率市场化改革落地以来,车险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虽然太保产险仍保持正增长,但后续产险增长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整体而言,目前,四大保险公司PEV估值仍处于合理区间,而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指标上来看,依旧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准。随着城镇人均居民收入水准的提升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能够延续下去,保险在未来将成为一种刚性需求。

另一方面,在保监会对险资投资进行一系列规范的背景下,保险行业的竞争环境明显优化,大型传统保险公司以其稳健的经营有望在行业规范的背景下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在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即将落地的预期下,行业利润有望进一步增厚。

严监管倒逼转型保障

11月,保险行业正式开启“双录”制度,平安人寿把握业内产品“空窗期”先发优势明显,其他三家公司也不甘落后,国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和新华11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速分别为14.38%、5.89%、24.88%和4.73%。平安人寿受益于新产品的衔接速度最快,10月1日“134号文”正式实施以来合计有34款符合新规的年金、两全产品和升级保障的终身寿险、重疾产品上架,成功把握了政策调整期的先发优势。

数据显示,平安寿险前11个月个人续期业务同比增速为34.8%,11月单月同比增长27.3%,继续维持高位增长。11月1日,保监会公布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对银保投连产品和60周岁以上客户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双录”,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寿险销售的成本,但个险渠道的优势也会在今后加速凸显。

而从产险方面来看,2017年以来,太保产险增速逐月抬升;平安产险受基数抬升影响增速下滑。太保产险前11个月累计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达8.18%,延续逐月回暖向上的趋势,根据东北证券的估计,这主要是包括责任险和农业险在内的非车业务增速拉动所致;平安产险11月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18%。下半年营改增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正逐步消化,预计全年行业增速为15%,好于此前的市场预期。

从严监管趋势不改的角度来看,优质龙头险企的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获得提升。最近,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如交银康联、农银人寿和长城人寿变相突破定价利率、预定费用率和发生率的约束,产品现金价值计算不合理,不符合一般的精算原理,被保监会处以6个月新产品申报的权利。此举表明2017年以来严监管的态势未来仍会持续,这对大型险企来说反而是好事,预计2018年“开门红”期间上市险企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抬升。

2017年,保险公司服务评价结果也于近日出炉,平安、太保和新华旗下的公司全部获得AA类最高服务评级,这充分说明保险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逻辑进一步明确,并逐渐被市场所验证。

临近岁末,市场最为关注的各家寿险公司2018年“开门红”试销情况逐步浮出水面,由于2017年同期基数较高叠加“134号文”的影响,表现基本差强人意。但东北证券认为,“开门红”则全年红,大型险企最低目标均为正增长,且续期拉动总保费的模式已然形成,新单压力趋缓;更为重要的是,保障型产品对收入与价值的贡献将稳步提升,市场更应关注诸如重疾、终身寿险、定期寿险等保障类产品的销售。具体来看,平安“双12”系统预收保费略有下滑,太保“开门红”符合管理层预期,新华由于同期基数较低压力较小,国寿需要关注银保转型的成果。

从市场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平安无论在寿险业务还是在产险业务均表现出优于行业的竞争力,且其保险科技应用水准也好于同业,理应享受部分估值溢价;新华保险转型力度业内最大,2017年基本放弃了银保趸交,大力发展期交业务,保费结构明显改善,2018年为转型收获年,有增员的计划,重点发展健康险,并通过附加险带动主险,尤其值得期待;中国太保寿险累计增長较快,代理人渠道占比高是其特色;中国人寿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有望在高保险景气度的行业环境中受益。

猜你喜欢
国寿产险单月
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分析
吴鹏
宝马重夺单月销冠
主要进口商品海关预警
中国在引资方面面临高低两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