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侯山走笔

2018-01-04 18:46文卿
闽南风 2017年12期
关键词:禅寺漳州石头

文卿

如果一座山也有前世今生,九侯山的前世也许是一片海。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地壳升降,沧海桑田,今天的海也许是昨天的山,今天的山也许是明天的海。山和海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轮回,相依相伴。站在九侯山上,层峦叠嶂,云雾从藏匿的山谷间汹涌而来,缭绕不去,山风一波一波,雾随着风像海浪一样翻滚起来,山石若隐若现,那些或大或小的石头线条变得柔软,圆润,轻得似乎能像羽毛似的飘起来。想看清它们,要等雾散尽。

九侯山位于漳州诏安县城东北,主要是花岗岩地貌。中国的许多名山,如安徽的黄山,浙江的普陀山,甘肃祁连山等,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是花岗岩组成。当然,单从岩石的材质不能对一座山下什么判断和定义,要走近它和走进它。

九侯山的山名很大气。古人宠爱“九”,古书里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为大,为极。“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或古时士大夫之间的尊称,也算是一个比较贵气的有份量的名词。九个诸侯一起到场,是何等排场何等气势。这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和臆想,但想来,如果这座山小小的矮矮的,也不会有这种山名了。九侯山主峰西山岩海拔1120米,中心景区25平方公里,总面积226平方公里。也算不负这个有气魄的山名了。

據《漳州掌故大观》一书说,在宋《漳州图经》中是这么说九侯山山名来历的:“夏禹庶子封于会稽,其后子孙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山,故名”。这已带上神话色彩。我想深入地了解时,却找不到《漳州图经》。再查,原来不是《漳州图经》,是《漳郡图经》——这是漳州最早的府志,修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已佚,只留一个吴与所写的序。吴与是漳浦人,后移居龙溪,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登进士第,累官至奉议郎。他的这个“序”不但对漳州建置的历史沿革记述明了,而且充满感情地颂扬漳州这片大地,“山川清秀,原野平坦。良山记董凤之游,九侯(山)传夏后之祀;赵佗故垒,越王古城……遗芳未泯,胜概可寻,蔚为江外之名郡,不特闽中之要地。”《漳州府志?山川?诏安县》是这么说的:“九侯山,在县北二十五里。九峰并列,故以侯名。”很客观,很直白。既然《漳郡图经》已佚,便无法求证,九侯山山名的传说我们就当传说听听了吧?这又给这座山蒙上一层雾,神秘玄妙,悬而未决。不过继续追溯似乎意义不大,历史的雾就是谜,令人费解和打转。九侯山的雾却终将散去,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树、水和石。或者这个更重要。

九侯山的植物很多,松树、相思树、榕树、荔枝树、龙眼树……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还有那些或娇或媚的花,跟着四季开花结果凋零,跟着四季变换颜色,一次次重生。豆娘、杜鹃、雨燕、林蛙……太多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动物,它们是善于捉迷藏的,不那么容易发现。

九侯山的左侧为“初稽山”,山麓有三个深潭,水源终年不竭。初稽山上有一道溪水奔流而下,流翠泻玉,蔚为壮观。如果运气够好,波光盈盈中还能看见彩虹横跨。我没有那样的运气,只是后悔没带个容器装九侯禅寺边上松涧泉的水回去泡茶。

说完柔的水,要说一下硬的石。九侯山的石头是绕不过去的美景。

九侯山的花草树木、蝴蝶松鼠、清溪泉水都可以从细节从局部来欣赏,像工笔画那样“有巧密而精细者”,浓淡,疏密,妙穷毫厘,如果遥望,倒隐去了纵横的叶脉,彩色的羽翅,烟岚起伏,浪花飞溅间,只剩下个大概。而那些石头呢,我们宜远观。如果靠得太近,就不识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不但要远观,还要有角度,不偏不移。

比如一定要说到的“大圣拜观音”和“小和尚听经”的石头群。远远望去,大圣戴着僧帽,身穿袈裟,脖间的一团植被像是披巾,他微微低眉敛目,态度恭敬。他对面的那块山石比他高,淡定庄严,也神似观音。而“小和尚听经”就轻松俏皮许多。那颗当脑袋的石头就像小和尚歪着个头仰望着对他耳提面授的师傅,仿佛偷懒打瞌睡被师傅敲了一下头,小和尚睡意朦胧中抬了一下头。他那颗脑袋下的石头也像一件僧服,皱褶明显。

还有“太公钓鱼”,姜太公的背影,一斗笠,一蓑衣,淡然俯视,沉思万年。

还有“花瓶石”,树根深深扎在石下,树干与石头紧紧相依,树枝树叶散开在石头顶上枯与荣。巨石做的阔身圆形花瓶,就此一个。

“玉玺石”超大号,不知哪位皇帝能拿得动自己的这枚私章,拿起后,下面刻的又是什么?

“火炬石”碰到太阳初升在后当背景的话,那真像熊熊发光的火苗,照亮天空。

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小小的眼睛,“大象石”绝对称得上是象形石。

还有“河马石”“风帆石”“鲤鱼石”……九侯山是一座有创意的山,不停地激发我们的想像。每位游客都有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奇石奇景的人。

九侯山还有独特的一景叫“石脚桶”,山谷中怪石嶙峋、巨石交叠,有的被岁月的利刀雕刻,削成一块块一片片,有的却被打磨得圆滑。每颗石头也有自己不同的命运。一些小灌木在巨石隙缝中顽强生长。还有许多自然形成的石窟,它们是冰川时代留下的令人浮想联翩的印记。

这只是说了九侯山自然景观的一小部分,因为说得再多也无法穷尽它的山水之美山水之乐。它的人文底蕴更是深厚。九侯山有九侯禅寺、有历代名僧、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宝题刻,还有曾讲学过的石室等。这是九侯山另一段要细细品读的章节了。

经过历代修缮,如今的九侯禅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为重檐悬山顶建筑,由门楼、天井、拜亭、大殿、东斋、西斋组成。大殿进深19米,面阔9.5米,面积180.5平方米。大殿正中奉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韦驮尊天、坚牢尊地站立两旁。两侧为十八罗汉。大殿两侧均隔3.5米巷道,为东斋、西斋,均为一厅两房。

寺前殿迎门横梁悬挂明末理学家黄道周题匾“洗心之藏”,西斋房门上有宋代名儒朱熹款署晦翁的“西斋”匾额,在传说中,这两个匾额是相关的。朱熹知漳只有短短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朱熹到过诏安,诏安四都梅山村浙山上的七贤庵至今保留有朱熹题赠的“石榴洞”、“读圣贤书”。

在九侯禅寺和月案山之间的“五儒书室”由一巨石为屋顶天然构成的,室内可容数十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朝廷禁“伪学”,金陵赵嘉客、洛阳周直言、临汀伍仲求等五位名儒至此隐居读书治学,题刻“五儒书室”楷书于岩石上方。不禁想像了一下当时“谈笑有鸿儒”的氛围。风悄悄掠过,飞向广阔的天地。

九侯禅寺附近有福胜岩,也是一天然石室,宋末遗臣沈子真在宋亡后曾举家隐居于此,耕作读书,不用元年号。想来末代遗臣心情一定不会好,但这石室前平坦如台,登临远眺,千山万壑,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每当这时,不知沈子真是不是极目远方,衣袂飘飘,对着大好河山一抒胸中块垒。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选择归隐山林,九侯山是个不错的隐居地。历代学者、书生来此讲学和求学的也很多。

九侯山之大,我们的足迹未能全部走到,九侯山之美,我们也无法全部领略,因为这种美是不断变化的和组合的,不断被发现和开发,只有九侯山的韵,我们能用心灵感受,我们能带走,深深回味,并牵绊我们的脚步,一次次地回到这里。

唐时的雨露,宋朝的冰霜,明代的风雪,清朝的云霭,遗编断简不停地飘过历史的天空,九侯山及九侯禅寺任它物换星移几度秋,静观其变,我自岿然不动。这样的深山,这样的古寺,这样的“深山藏古寺”,真好。endprint

猜你喜欢
禅寺漳州石头
在西明禅寺听蝉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情调漳州
别小瞧了石头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石头里的鱼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小嘎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