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孩子为什么突然变“笨”

2018-01-04 21:37悠然
现代家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刘女士心理作业

悠然

个 案

我的儿子叫云涛,今年9岁,上小学四年级。你看,我手里拿着两张作业,拿在左手的作业字迹虽然幼稚,但是工工整整,老师用红笔打满了红钩,还写着评语“很好”。这是他上一年级时写的字。拿在右手的作业字迹歪歪扭扭,让人几乎认不出来,每个笔画似乎都想挣脱束缚而又不能,因此好几处的纸都被笔扎破了洞。这是他现在写的。我怎么都想不通,儿子怎么会越长越笨了?

儿子出生不久,我就和他父亲离异了,我在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天资聪明,很早就学会说话、识字,并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从两岁开始学习乐器,老师夸他有天赋。在幼儿园唱歌、跳舞,他都是领唱和领舞,参加市里幼儿歌舞大赛,他还拿了一等奖。由于他帅气的外形和天生的舞蹈才能,我又给他报了儿童拉丁舞学习班,不久他又夺得比赛第一名,评委老师评价他在舞台上有明星范儿,光彩照人。

但是,从二年级开始,在舞台上自信光彩的儿子,回到教室课堂,却变得垂头丧气,成绩一落千丈,越来越不爱写作业了。虽然年龄在增长,但他写字的水平却在后退。老师发现他总是在教室里发呆,很难按时写完作业,有时干脆就不写。

他上的小学是我们省会最好的寄宿制私立学校,老师都很敬业,也善于与孩子们交流。为了不让他掉队,老师没少费心,甚至陪着他写作业到半夜。但是他没有根本的改变。学习落后让儿子在班里少言寡语,干什么都不积极,除非遇到“六一”文艺演出之类的活动,能让他兴奋几天,其他大部分时间都面无表情、闷闷不乐。

怎么才能让儿子的注意力集中,把作业写好,学习成绩提高呢?

分 析

听完刘女士的讲述,我有意识地观察了云涛在一周内的学习状况和母子互动情况,并设计了一些活动。

首先我发现,云涛是一个非常乖巧、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他性格平和,从来不惹家长、老师、同学生气,从来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和妈妈耍性子、撒娇、提要求。但他与同学们在一起时也能疯玩,表现出男孩子快乐的天性。他的人缘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许多时候,他总是睁着清澈的大眼睛静静地看着周围的人。

接着我发现,他们母子之间很少有亲昵的语言和举动,除了必要的信息交流。

他写字确实吃力,别人写完一行字,他还在费力地与第一个字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难道是感觉统合失调?虽然看他写字吃力的表现似乎与之有关,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他在二年级以前写字流利工整,读书也较流畅,而且他出众的舞蹈才能表明他的四肢、眼、脑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果不是身体出现了问题,那么很有可能是环境或人际变化导致的心理问题。

经过与刘女士进一步沟通,我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刘女士在云涛上二年级的时候,重新组建了家庭,并为他生了一个妹妹。刘女士这次为解決云涛的问题,专门把两岁的女儿放在家里让别人照看。

问题就出在这里。

妹妹的到来,给父母带来了欢乐,却让云涛受到父母无意间的冷落、疏远、忽视。父母关切、充满爱意的眼神从他的身上移到了妹妹的身上,幼小妹妹的一哭一闹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云涛感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被妹妹代替了。他再也不是全家的中心,再也没有机会和妈妈有肌肤之亲,他只能偷偷躲在旁边,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如何关爱那个更小的宝贝。面对这一切,刚刚7岁的云涛茫然无措。他无力改变目前的局面,只能从心理上倒退到更小的阶段,或者让自己快点儿懂事长大,不给父母增添麻烦。

对云涛来说,雪上加霜的是,为了全力以赴照顾女儿,刘女士把儿子送到了寄宿学校。突然与父母分离,云涛在遭受冷落、忽视之后,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遗弃”。

而儿童在7岁至11岁这段时间,最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家庭生活的变故、父母态度的变化、亲子互动的减少、亲子交流的不畅,甚至妈妈的眼神,都会使孩子产生被遗弃的恐惧:“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却成了“灭顶之灾”。因此,云涛感觉“天塌下来了”。

在巨大的恐惧和压力下,云涛内心产生了剧烈的冲突。理智要求他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为父母分忧,因此云涛的性格变得内敛、乖巧、善解人意,似乎突然长大了,成为忍辱负重的“长子”。但在潜意识中,对父母爱的转移的愤怒、不满,对妹妹的羡慕、嫉妒,对小时候快乐时光的留恋、向往,却阻碍云涛长大。这种心理投射在学习上,他的学习能力出现了退缩,似乎回到了那个刚刚开始涂鸦学字的年龄。而当他发现只有自己学习出现问题才能引起父母关注时,内心对关爱的渴望,又使他的学习障碍无意中得到了强化。如此恶性循环,云涛的学习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表面上的学习障碍,却源于孩子爱的缺失,源于母子间亲密关系的突然中断。

对 策

如今,离异重组家庭日益增多,一方原有的孩子,可能会因为重组家庭后新出生孩子的到来而影响他的性格和心理。

因为父母更容易给予新到来的孩子更多关爱,从而给前一个孩子造成偏心的感觉,使他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影响其性格、人际交往、心理成长、学业、事业甚至一生。

1.关爱每一个孩子。爱子女并不是一场接力赛,不能因为更小孩子的出世,而把对大孩子的爱全部转移到小孩子身上。当家长为幼子、幼女的出生而欢呼雀跃时,不要忘了关爱身后那个你也曾经为之欢呼雀跃过的大孩子;当你把爱怜的目光投向摇篮中的孩子时,不要忘了把同样的目光分给身后那个渴望关爱的大孩子。

2.倾听孩子的心声。长子虽然比幼子大几岁,但他们仍是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给每一个孩子与你单独交流相处的机会和时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

3.懂一点儿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成熟、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孩子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比如小学阶段容易产生分离焦虑,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等。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才能有的放矢、未雨绸缪地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教育。

4.改善沟通技巧。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大部分家长也无意厚此薄彼。但是,缺乏沟通和表达技巧,往往使家长的表达词不达意,变了味道。当你称赞一个孩子聪明的时候,是否让另一个孩子感觉自己比较笨?当你称赞一个孩子漂亮的时候,是否让另一个孩子认为自己丑?当你对幼子表达爱的时候,是否让大孩子心酸失落?你的表达和沟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欣赏和爱。

5.利用肢体语言。有时候,亲子之间的感情不一定非用语言表达。爱怜、欣赏、赞许的眼神,慈爱的抚触,温暖的拥抱等,都会让孩子忐忑不安的心安静下来、激烈的情绪平复下来。孩子的后顾之忧解决了,才能心无旁骛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家庭作业:

1.建议刘女士把对儿子学习的过多关注,转到他的情感、情绪方面,走进孩子内心,打开孩子心扉,消除误会和隔膜。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表达儿子在你内心的重要性,消除孩子的焦虑。

3.如果有可能,尽量不寄宿,增加亲子交流的频率;如果只能寄宿,要充分利用周末孩子回家的机会,带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如共读一本书、郊游等。

4.在学习方面不要操之过急,避免批评和斥责,要多鼓励。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对他取得的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表扬。

5.创造条件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或全家人共同活动,增加彼此感情,消除心中芥蒂。

【编辑:花洁】

猜你喜欢
刘女士心理作业
心理小测试
快来写作业
心理感受
删完转账短信才知上当
房屋漏水拒交物业费业主卖房搬家保安却不放行
作业
心理小测试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宠物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