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用乡谚俚语传承家风

2018-01-04 22:39梁永刚
现代家长 2017年10期
关键词:俚语鸡窝母亲

梁永刚

母亲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姊妹五人中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母亲只念了五年书便辍学了。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自幼受外祖父的熏陶,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乡谚俚语,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她在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句乡谚俚语,虽土得掉渣,却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和做人的准则,使我明白了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廉洁、有责任感的人。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全家七口人的生活全靠当教师的父亲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支撑,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时隔多年,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不厌其烦对我说过的话:“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倘若我们饭碗中剩下了稀汤,母亲就说:“吃饭多喝汤,老了不受伤。”偶尔家里改善生活,我和哥哥姐姐总是争先恐后抢着吃,这时,母亲总是先说一句“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然后上前把哥哥姐姐拉到一边,对他们说“要想好,大让小”,末了不忘提醒我“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那时候虽然经济拮据,但母亲人穷志不短,不仅对我们姊妹三个人品方面的要求极其严格,更是把全家人在街坊邻居中的口碑看得比天都大。从小到大,母亲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小时候,我家养了二十多只鸡,这些鸡白天在门前的野地里觅食,只有到了晚上才进鸡窝。母亲让我每天晚上都去鸡窝里数一数鸡,看它们是不是都回来了。有一天晚上,我一连数了好几遍都发现多出来一只,便兴奋地跑过去告诉母亲,央求她把多出来的那只鸡杀了让我解解馋。那时候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次肉,一只鸡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诱惑。谁知母亲听完我的央求,脸马上沉了下来,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让我去问问后面几个婶子谁家的鸡丢了。我自知理亏,乖乖地出去问了一圈,把那只走失的鸡还回了三婶家。

后来,我上了初中,母亲又告诫我:“命是假,干是真,事成事败全在人。”得知我在学校和几个爱打架的孩子关系很好,学习成绩陡然下降时,母亲又告诉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有一段时间,我因为晚上偷看小说很晚才睡,第二天早上赖在床上不想起来,为此迟到了好几次。为了改掉我睡懒觉的坏习惯,母亲帮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并对我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在母亲这些乡谚俚语的鼓励与教诲下,我考上了平顶山师范学校。去学校报到时,母亲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出门三里地,便是外乡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说闲话少惹祸,不骑闲马少摔跤。”

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母亲更是时时提醒我,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任何时候都要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凡事图个心安也植入了我的心田,成为我一直遵循的处世准则。

母亲一生勤俭节约,也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不允许铺张浪费。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男人是个筢子,女人是个匣子,不怕筢子没齿,就怕匣子没底。”告诫我们不管生活条件再好,也不要忘了节俭这个传家宝。

母亲还是个热心肠,如果遇到街坊邻居哪对夫妻吵架或者婆媳不和生气了,她总会去劝上几句。母亲乐善好施,心地善良,尽管我家生活不富裕,但偶爾改善一下生活,她总是分出几份给左邻右舍送去。她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人家吃了是传名,自己吃了是填坑。”平时村里谁家有红白事儿,母亲总是放下手中的农活前去帮忙,并常对我说:“住在一方,靠在一帮。”

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时,有一次我因为一时疏忽导致起草的文稿中出现了错误,挨了领导一通批评。回到家里我既委屈又自责。母亲劝我:“活到老,学到老,学一辈子也不巧。”“开弓没有回头箭,世上没有后悔药。”还说领导批评我是“鞭打快牛”,是为了让我长记性早成才。后来,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我走上了领导岗位。随着职务的晋升,母亲对我的唠叨也更多了,她常常告诫我:“上梁不正下梁歪,己不正不能正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贪念肮脏要去掉,得寸进尺祸难消。”“要问清廉值多少?一车金子买不了。”

多年来,尽管我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但我时刻牢记母亲乡谚俚语里的那些谆谆教导,经受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有时仔细想想,母亲的这些乡谚俚语所折射的,不正是中国人民“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吗?

猜你喜欢
俚语鸡窝母亲
我家的鸡姐妹们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鸡窝里的雕
给母亲的信
鸡窝里哪只鸡先打鸣?
学习英语俚语的四大理由
50个关于午夜狂欢的俚语表达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