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由隽永向理性煮文鬻字

2018-01-04 19:42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史书诗化孙犁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这是《荷花淀》中的对白。这样的文字理应出自感性而浪漫的具有诗人般气质的年轻作家,这正是青年孙犁的文字。孙犁早年写了大量的诗化小说,塑造了“水生嫂”等艺术形象。如同沈从文后期从小说创作转向文物研究,张爱玲后期从小说创作转向研究、考据与译注,孙犁晚年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阅读史籍与写作读史笔记上。除了时代原因,与个人的阅历和志趣不无关系。

孙犁在《我的史部书》中说:“有了一些人生的阅历和经验,我对文艺书籍的虚无缥缈、缠绵悱恻,不再感兴趣。即使《红楼》《西厢》,过去那么如醉如痴,倾心的书,也都束之高阁。又因为脑力弱,对于翻译过来的哲学、理论书籍,句子太长,修辞、逻辑复杂,也不再愿意去看。我的读书,就进入了读短書,读消遣书的阶段。中国的史书,笔记小说,成了我这一时期的主要读物。”这说明孙犁的文风从早年的恬淡、隽永向晚年的理性、平淡转变,是有其思想根源的。他不是不再相信人间的纯美与真情,而是面对烦难世事,主动在史书里寻求答案。

续说:

孙犁是个真诚的作家,他的文字是他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文字风格的转变,让我们认识到:孙犁既有陶渊明的清贞决绝,又有苏东坡的达人知命。这样的转变,体现出他的深邃与睿智。

猜你喜欢
史书诗化孙犁
孙犁与求助者
“汗青”原来是史书
为小人物喝彩
晚年孙犁
浅谈创设诗化的语文课堂
作家孙犁的“吝啬”
作家孙犁的“吝啬”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