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拳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2018-01-04 01:20张伟成丽娟单琛蕾
武术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发展路径传承

张伟 成丽娟 单琛蕾

摘要:敦煌拳是甘肃敦煌本地所特有的拳种,创编者是在受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壁画的影响下,所创编的一项传统的、稀有的古老拳种。敦煌拳特点显著,拳术风格有着刚中有柔、姿态优美别致的风格和特色,能够代表我国传统武艺。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加之敦煌武术文化传播的不畅,导致敦煌拳的传承出现一定的困境,并且造成传统武艺传承发生断层,甚至无人问津、无人传承的现状。文章通过对敦煌拳文化起源的梳理以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解决当前敦煌拳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不断促进敦煌拳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敦煌拳 传统武术 传承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9-0070-03

1 敦煌拳的起源

1.1 敦煌拳的基本概念

敦煌拳,并不是普遍大众从字面理解的“是流行在敦煌的拳术”,而是指各武术爱好者与武术研究者经过长时间探究与实地考察而从敦煌莫高窟壁画、雕塑中汲取出珍贵史料并根据西北地区的拳种以及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加以改造、糅合而编创出的一系列专业拳种。

敦煌拳的动作粗犷雄健,每一套拳术的动作都充分展示了人体体态的阴柔优美与阳刚之气的完美融合,在每一个动作中,都能看出创编者想要展现的力与美的结合以及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敦煌拳是由著名武术家王得功创编研究而成的。这套拳种吸取了在西北地区流行的拳系以及各个地方拳术拳种的长处,以敦煌莫高窟中壁画上的动作为原型而加以融会、贯通、修饰等方法所创编的拳术。而在发展过程中又因为社会发展改变和大众需求改变,又在原有的拳种基础之上加以改变、创新以更适应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与大众健身体育的需求。

1.2 敦煌拳的起源

敦煌,地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中最重要的一段行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现在的敦煌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会,发展成为了文化旅游的胜地。[1]

敦煌拳的产生与敦煌石窟壁画及甘肃地域所流行的传统武术拳种脱不开联系。敦煌壁画之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它深刻反映着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历史,堪称为活化石手册。而它以自身无价的文化内涵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而闻名,甚至在世界上都被举世惊叹。

而在壁画中隐藏了数千年的敦煌拳,也终于渐渐从壁画中走入现实。从二十世纪开始,壁画中的拳艺历史资料逐渐得到各类学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视。而那些壁画中潜藏的拳艺动作也引起了甘肃省著名武术家王得功等名家的关注,他们历经数载,通过实地考察、人文专访、研修文献、临摹壁画、艰辛创编、反复修改,终于编创了系列的敦煌拳。

1.3 敦煌拳的特点与作用

1.3.1 敦煌拳的技击特点

敦煌拳具有攻防技击的特点,讲究的是踢、打、摔、拿等动作。练就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敦煌拳是一套注重“内”与“外”高度结合修炼的拳法。其中,“内”是指心、神、气等身体内部所在的活动。而“外”则是手、眼、身法、步调等外在的身体活动形态。在运动中,则要在心智上排除杂念,达到形体要跟隨心智活动,心理与意气要相互结合,而体内的气要与身上的气相互融合成为一体,达到手眼相随,心意合一,无处不动,浑然一体的状态。学习者通过练习敦煌拳,对自身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都有良好影响。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还可以发展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2]

1.3.2 敦煌拳的健身特点

敦煌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拳法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而针对不同的套路也有着不同的动作形态、结构、对于技术的各项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敦煌拳与竞技武术不同的是,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等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套路进行练习,这也为日后开展群众性体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1.3.3 敦煌拳的文化特点

敦煌拳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这种浓郁的文化色彩表现在运动中的刚烈与柔和的相统一、快速与缓慢的相结合以及虚与实等的交替变化形成一套拳法中和谐的节奏、均衡的势态和完美的韵律,使人百看不厌,而这些动作既展现了敦煌拳威武阳刚的刚烈气魄,也包含了壁画上天女翩翩起舞的阴柔之美。[3]

敦煌拳受到中国哲学精神的影响,提倡“天人合一”与“阴阳之道”的思想,练习敦煌拳并不讲究一招一式的精准确切,而是讲究身法与“神韵”。而所谓的“神韵”则是指个人技艺的纯熟表现,也是外取神态,内表心灵,着重在姿态的情境中显示人的人格与精神。

1.3.4 敦煌拳的作用

敦煌拳具有树立健康意识,增强体质的作用。在现如今社会,健康已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所重视的头等大事,这也是因为社会一直在进步、人类一直在进步而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要的共识。而敦煌拳中所倡导的“内外兼修”则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有着很大的作用,人们脑海中的健康已不再是“没病即为健康”,而是要保持身体心灵双重的协调发展。敦煌拳则强调的正是人体的身心发展双统一原则,即外练可以强身筋练体魄,内练可以调精神、利脏腑,内可以强健心智外,可以健身保健的哲学思想被大众普遍认识。[4]它强调每个人在做人处事时,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情,对待大起大落亦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社会交往中寻找到一种和谐的方式,以此来调节人的精神和情感,达到身心统一的原则,促进人们健康发展。

敦煌拳具有防身自卫、攻防技击的作用。通过习练敦煌拳,不仅可以掌握各种踢、摔、打、拿等技击方法,还可以发展人体身体的灵活性和身体反应能力。练习敦煌拳的时间越久,不仅能增长自己的劲力和功力,还可以提高自己本身的抗击打能力和对抗能力。

敦煌拳具有陶冶个人情操的作用。敦煌拳是一套注重个人内在品质,注重礼仪,讲求道德,并且偏重个人的全面人格的修养的拳法。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本身内外和谐统一,这对现如今社会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要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是敦煌拳的优良传统,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个人尊重师长、讲道理守诚信、见义勇为等良好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敦煌拳还具有娱乐鉴美的作用。敦煌拳以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丰富充实着人们的生活。敦煌拳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它展现着人体形态的美,或者勇猛彪悍,强健有力,或者轻柔缓和,连绵不绝。每个人都可以在观赏或自我演练中体会到敦煌拳的韵味,飘逸,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2 敦煌拳的发展现状

2.1 敦煌拳的发展动力

2.1.1 健康动力

健康已然成为现如今社会人们所关注的最重大的话题,没有任何一个人心甘情愿失去健康,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疾病往往无处不在,以各种渠道流通在人与人之间,逐渐的,人们开始未雨绸缪,在疾病肆虐的社会中,人们开始渐渐养成了大众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观念,于是武术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学习与练习传统武术的人渐渐增多,大家都想保持永久的健康,也只有通过体育健身才能够使人们更长时间地拥有健康体魄,拥有健康资本。[5]

2.1.2 生活质量的追求动力

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现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精神层面的提高。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提高,就表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多彩起来,更多的人开始寻求多方面丰富生活的渠道,而此时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便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而且当进行完体育活动后,就可以直接感受到体育活动之后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身心各方面的提高促进更多人选择进行传统武术的习练。

2.1.3 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

传统武术是中国的特色民族体育项目,而这种特色的体育项目就必须有人传承与发展,社会也大力提倡“武术进校园”这一项目,所以更多的人想要去认识、想要去接近、想要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

2.2 敦煌拳发展的制约因素

2.2.1 敦煌拳自身的发展弊端

敦煌拳自身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对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是很少的,对敦煌拳的研究文章更是稀有。而在目前来看,传承敦煌拳的专家,理论知识方面较为薄弱,而教学方法也多是祖辈所流传下来的,并没有想过去创新或者深入探究,看重技术而轻理论,注重传承而轻视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敦煌拳的发展。[6]

市场化较为薄弱。敦煌拳的市场历史比较短暂,发展到现在,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制来规范它的发展。而不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敦煌拳就很难大规模的发展和传承。

2.2.2 敦煌拳发展的客观因素

当地经济制约因素:敦煌拳作为传统武术必然会受到当地经济因素的制约。而政府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敦煌拳的发展历程中,如果想要大力发展敦煌拳,那么就一定要从政府方面开始重视它,而敦煌拳也必须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文化因素:在世界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是唯一一条没有中断过的历史路线,而敦煌拳的产生就是在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基础上。而现如今,社会还对敦煌拳的歷史、文化缺乏一定的认识,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远远不够,由于缺少完善的机制去传播敦煌拳文化,造成对敦煌拳探究的水平参差不齐。[7]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和人们追求片面化的体育文化,而淡漠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造成敦煌拳术文化被人们淡漠并逐渐抛弃,在无意间造成这种文化的流失。

3 敦煌拳的发展路径

发展敦煌拳,改革和创新是必须要经历的步骤,而改革与创新,必须是以保存完整的敦煌拳文化以及技术为基础,根据社会的变化与人们需求的改变,逐步完善自身体系,创编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敦煌拳术。

重视理论知识,加强对敦煌拳的研究。任何一项事物,如果想要向前发展,那么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支持。而敦煌拳的理论研究明显比竞技体育的理论知识要匮乏得多,那么构建一套属于敦煌拳的理论体系就成为了发展敦煌拳的最重要前提。我们可以从有关体育的知识例如运动解剖、运动生理等的书中提炼出敦煌拳所要掌握与利用的知识,再与敦煌拳本身相结合,在原有的技术体系上,根据所面临对象的不同来编排不同的内容,但首先要保证保持敦煌拳术的风格特点。将理论与技术统一结合起来,充分表现出敦煌拳术的特点。

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武术进校园”的活动。要想发掘传承人就必须从小还是培养对于武术的兴趣以及爱好,在校园中开展习练敦煌拳的措施可以使孩子们从小接触这一拳种,并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可以在校园中开设兴趣爱好班以及武术业余班,既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还可以发展这项稀有的传统拳术。[8]

最后,还有积极进行对外交流活动。有交流才能有进步,只有做到“百家争鸣”,敦煌拳术才能得以发展。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争取“武术进校园”这一项目的大力开展,对传统武术的热爱要从小培养,在校园中大力发展敦煌拳术,使敦煌拳走向社会,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李金梅、路志俊.敦煌莫高窟303窟和61窟壁画的武术考论[J].体育文史,2001(2):42-43.

[2]段小强.陈 康.敦煌武术史料考略[J]敦煌研究,2004(1):89-92.

[3]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5]李新龙、王建国.敦煌拳艺文化与创新策略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77-81.

[6]李新龙.敦煌拳艺进入高校体育课堂的现状与对策[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18-121.

[7]王琨.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J]武术研究,2016(07):33-37.

[8]陈青.西北民族体育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04-211.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发展路径传承
传统武术怎么了?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