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表“高地”义的古楚地名“陵”

2018-01-04 10:57谭楚阳邵则遂
关键词:楚地巴陵高地

谭楚阳 邵则遂

摘 要:考证楚方言词汇须结合汉语传世文献、楚地出土简帛、现存地名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材料,根据此法来考证楚地地名较为适宜。经考证,在先秦时期,楚方言中的“陵”已与通语合流。“陵”除了具有“大土山”“上升”“侵犯”“衰微”“超越”等义项外,还可作地名,“陵”表“高地”义作地名为楚地特色。

关键词:地名;陵;高地;楚方言词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0-0060-04

一、先秦文献表楚地名

《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许慎《说文解字》曰:“陵,大阜也。从阜夌声。”[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釋地》、《毛傳》皆曰:大阜曰陵。《釋名》曰:陵,隆也,體隆高也。按:引申之為乘也,上也,躐也,侵陵也,陵夷也。皆夌字之叚借也。《攵部》曰:陵,越也。一曰:夌,徲也。夌徲,卽陵夷也。”[2]“陵”的本义为大土山,即土堆积丰厚而形成的最高的部分,表“高地”之义。

“陵”在先秦典籍中出现频率较高,在先秦时期主要用法有四,一表“高地”义;二表“侵犯”义;三表“衰微”义;四表“凌驾”义。

“陵”最早出现于《尚书》中。《尚书·虞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陵”在此取其本义,表“高地”。《尚书·夏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沣,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陵”在此仍取本义。《尚书·周书·毕命》:“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陵”,动词,为“侵犯”义,在此用例中首次出现了“陵”的引申义。

“陵”有“高地”义。《周易·同人卦》:“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周易·震卦》:“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陵”有“侵犯、欺凌”义。《周易·贲卦》:“象曰:永贞之吉,终莫之陵也。”《左传·哀公七年》:“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国语·晋语》:“大罪伐之,小罪惮之,袭侵之事,陵也。”

“陵”有“衰微”义。《楚辞·离骚》:“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

“陵”有“超越、凌驾”义。《韩非子·亡徵第十五》:“境内之杰不事,而求封外之士,不以功伐课试,而好以名问举错,羁旅起贵以陵故常者,可亡也。”《礼记·檀弓上》:“丧事,欲其纵纵尔;吉事,欲其折折尔。故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

“陵”有“坟墓”义。《国语·齐语》:“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后人注:“陵为之终”,以为葬地。《孔子家语·楚王将游荆台》:“禁后世易耳,大王万岁之后,起山陵于荆台之上,则子孙必不忍游于父祖之墓,以为欢乐也。”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陵”表“高地”义时常作地名使用,如“东陵”“召陵”“西陵”“鄢陵”“郢陵”“夷陵”等,且分布在楚地。

“陵”作地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尚书·夏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颜师古曰:“澧水在荆州。‘东陵,地名”。故“东陵”应该在长江流域一带。

《春秋榖梁传·定公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颜师古《汉书·志·郊祀志》注:“召陵,楚地也,在汝南。召,讀曰劭。”召陵在今河南漯河。

《战国策·顷襄王二十年》:“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战国策·秦策三·蔡泽见逐于赵》:“楚地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再战烧夷陵。”这一段描述了秦国名将白起攻打楚国的场景,从中可知西陵、鄢陵、郢陵、夷陵均属楚地。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一年》:“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汉高祖置县时,初名辰陵,后以地当辰水之阳,改名辰阳。”在汉代以前便有“辰陵”一名,汉时因辰陵在辰水的北边,改名为“辰阳”,按照辰水现在的分布,“辰陵”应位于今湖南怀化一带。

《孙膑兵法·擒庞涓》:“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纪》:“王劭按《纪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案:《义证》又谓《水经注》所说桂阳即桂陵,非是,以桂阳为桂与阳二地,王劭乃误据《水经注》之说,改桂阳为桂陵。”桂陵即桂阳,其位于湖南省南部。

《战国策·秦二·齐助楚攻秦》:“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南宋姚宏注:“杜陵,楚邑。”

《战国策·齐楚战国策》卷十四:“楚,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汉中、汝南,皆其分也。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武陵、江陵、零陵均属楚地。

《战国纵横家书·朱己谓魏王章》:“今不存韩,贰二周安陵必貤弛,楚赵大破,燕齐甚卑,天下西舟而驰秦,而入朝为臣不久矣。”按《魏记》注:“召陵有安陵,应属楚。”

《战国策·中山·昭王既息民缮兵》:“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竟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鲍本后志:“竟陵属江夏。起此二十八年取鄢,二十九年取郢。补曰:竟陵在郢州长寿县南,今复州亦其地。焚其庙,即所谓烧夷陵先王之墓也。”

以上“东陵、召陵、西陵、鄢陵、郢陵、夷陵、辰陵、陵阳、桂陵、杜陵、零陵、武陵、江陵、安陵、竟陵”之“陵”作地名时主要分布在楚地,且作为地名用词,“陵”为楚方言地名。

因此在先秦时期,“陵”在通语中可表“高地”“侵犯”“衰微”“凌驾”“坟墓”之义,但其表“高地”义作地名则为楚地特色。

二、楚地出土文献之“陵”

“陵”表“高地”义作楚国地名不仅在传世文献中找到了证据,而且在楚地出土简帛中也得到了印证。本文对《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3]中出现的有关“陵”的地名进行考察,举例如下: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子左尹命漾陵 大夫察郜室人某瘽之典才(在)漾陵之參鉨。”漾 (羕、 )陵在今河南沈丘县。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丙晨(辰)之日不察長陵邑之死。”長陵在今河南息县[4]。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上新都人蔡 訟新都南陵大宰□ 、右司寇正陳得、正史赤。”南陵在今河南南阳[5]。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大司馬卲(昭)

(陽)敗晉 (師)於襄陵之 (歲)享月。”襄陵在今河南睢县[6]。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鄝莫囂疐、左司馬殹、安陵莫囂□獻為鄝貣(貸)、越異之黃金七益(鎰)以翟(糴)穜(種)。”安陵在今河南偃城县[7]。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昜(陽)陵連囂達、大 尹足爲陵貣(貸)越異之黄金四益(鎰)以翟(糴)穜(種)。”昜(陽)陵在今河南许昌西北[8]。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子陵尹□(囑)之。”子陵在今湖北荊门。

《包山2号墓简册·文书》:“壬申,坪陵令 。/坪陵君之州加公佢新。”坪陵在今新蔡县[9]。

《包山2号墓简册·卜筮祷祠记录》:“ 禱東陵連囂。”東陵在今湖北、安徽交界处[10]。

《葛陵1号墓简册·卜筮祭祷》:“ 月 (酉)之日西陵執事人台(以)君王 。”西陵在今湖北红安以南,长江以北,古云梦以东,古东陵以西[11]。

我们从出土的简帛用例发现楚简中存在一批含有“陵”的地名,如漾陵、长陵、南陵、襄陵、安陵、昜陵、子陵等,其中安陵、东陵、西陵等在先秦文献与出土楚简中均为互证。

从以上地名的分布地域来看,楚简里的含有“陵”的地名主要分布在今河南、湖北两省,绝大多数都在楚国境内。可见“陵”在楚国常作为地名专用词,究其缘由,大概跟楚人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楚国疆域主要分布于南方,而南方多丘陵、山地,丘陵、山间的平地宜建造屋场、耕田种植,因此楚人多居住在丘陵、山间的平地,语言的产生与交际受自然环境影响,楚人对其生活的丘陵、山地赋予了抽象的认知符号在“陵”这一地名上,这也是为什么屈原和王逸将“幽州”称为“幽陵”。

三、现存地名中的“陵”

从上述先秦传世文献与出土简帛可知,“陵”表“高地”义作楚国地名十分常见。我们通过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对“陵”进行了检索,结果如下。

河南120处,实际地名95个:郑州:陵后、陵上、陵岗、鄢陵府、董陵、陵凹、八陵、宁陵;开封:子陵岗、西韩陵、韩陵、老韩陵、韩陵寨、西陶陵岗、陶陵岗、雅陵岗、翟陵岗、翟陵、东石陵岗、石陵岗、西石陵岗、夏陵、江陵岗、后巴陵岗、前巴陵岗;洛阳:陵洼、石陵;驻马店:葛陵等。

湖南97处,实际地名73个:长沙:株陵、南唐陵、株陵塘、高陵坪、高陵、朱陵洲、金陵;永州:汉舂陵、舜陵、珠陵、金陵;常德:潺陵、阳陵碑、巴陵湾、紫陵、岗陵、武陵渔、黄陵、黄陵桥、官陵湖、武陵等。

湖北72处,实际地名46个:武汉:西陵、黄陵、黄陵桥、黄陵巷;荆州:潺陵、江陵、芦陵、皇陵、周家陵、金陵塔、江陵洲子、江陵洲、高陵、高陵岗、张陵垱、黄陵公、黄陵庙、黄陵山;恩施:信陵、武陵、金陵寨等。

浙江62处,实际地名32个:杭州:严陵、严陵坞、陵上、小陵、大陵、金陵、黄金陵、前陵;宁波:武陵、武陵桥、子陵;嘉兴:平陵庙;湖州:广陵桥、乌陵山;绍兴:西陵、牛陵、广陵、江口陵、松陵、禹陵、富陵、朱陵、盛陵等。

安徽58处,实际地名26个:合肥:铜陵坝、李陵;芜湖:姚陵碑、南陵;蚌埠:陵楼;铜陵:穆陵、东陵;安庆:罗家陵;黄山:陵光头、陵家、方家陵、武陵;滁州:武陵、皇陵、皇陵队;六安:陵波;亳州:谯陵等。

广西47处,实际地名33个:南宁:武陵、亚陵、金陵、大陵、陵桂、丹陵外、丹陵内;柳州:金陵、流陵、流陵洞、黄陵;桂林:陵陂;梧州:思陵、黄陵、孟陵;钦州:西陵、那陵、屯陵、奇陵;贵港:绥陵等。

江西32处,实际地名25个:南昌:荆陵、梁陵、钟陵;九江:八角陵、岚陵张家、岚陵、武陵山、陵头、火烧陵、马场陵、兰家陵;赣州:武陵山、武陵、长陵;吉安:朱陵、铜陵、陵头、南陵仙;宜春:中陵、朱陵、南陵、陵和等。

从分布来看,“陵”表“高地”义作地名时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古楚地疆域基本一致。其中,河南、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使用较为频繁。

据清《光绪续修江陵县志》记载:“吾邑古为郢,秦分南郡郢县,地置江阳县,西汉改名为江陵,为南郡首治,江陵得名由此始。自晋以后莫之或易,山有东西龙马之峥嵘,水有三湖三海之壮阔,地有息壤地肺海眼之瑰异。”[12]清朝官修县志记载“江陵”作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其境内山多水富,是最古老的楚国地名之一。又据1990年出版的《江陵县志》描述:“江陵,因‘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而得名。”[13]

同治九年《醴陵县志》:“醴陵本禹贡荆州之域,周成王封鬻熊四世孙熊绎于楚居丹阳,其后兼并长沙等处,属南境,春秋战国皆楚地[14]。《后汉书郡·国志》:“秦置十三城,临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衡山、连道、益阳、昭陵、下隽、罗、醴陵。”“醴陵”自秦产生,先秦时期归属长沙管轄,为古老的楚地之名。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古老的地名已经被替代,如房县,其原本称“房陵”,清同治年间《房县志》:“境内有房山,石室如房,县以名焉。秦置房陵县,属汉中郡。明洪武十年,降州为县,始称房县,属襄阳府。”[15]房陵取名源于“高地”义,且最早于明朝易名为“房县”。

光绪《巴陵县志》:“岳州府,禹贡荆州之域为三苗国地。春秋时属楚,亦为麇罗二国地。战国属楚。秦为长沙郡地。汉属长沙国。后汉因之。三国属吴。晋始置巴陵县,属长沙郡。”[16]岳阳之“巴陵”一名由晋代开始产生。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嘉庆重修一统志》第二十二册有关巴陵县的记载:“岳州府,古迹巴邱故城,即今府治,本名巴邱。”[17]《三国志·吴·孙权传》:“建安十九年,使鲁肃以万人屯巴邱,注,巴邱,今曰巴陵。”《水经注》:“巴邱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邱邸阁城也,城跨岗岭,滨阻三江。”巴陵为岳州府最古之称,巴陵城内有巴邱山,且跨岗岭、阻三江,巴陵同江陵一样,因其地山高险要、江河丰富而命名,二者均是水陆要害之地,也必然为操兵之地。“巴陵”曾易名为“巴邱”大概是因为“邱”与“陵”常作地名,且楚地多丘陵、山地,互相替换通名不足为奇。

今天的湖北天门古称“竟陵”,因“山陵至此终止”得名。“竟陵”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战国时为楚国东方之城,五代时为避皇帝名讳“竟陵”为“景陵”,雍正四年因避康熙皇帝陵寝名之讳,于是将“景陵”改为“天门”(因县城西北处有天门山而得名)[18]。

四、民族语言中的“陵”

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其语言与楚方言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接触。黄树先先生(1989)认为“从亲属关系来看,古楚语和藏缅语、苗瑶语、台语都有关系,可以看出古楚语在不同层次上的发展轨迹。”[19]

田一般位于山间平地或高地中,苗瑶语族所生活的地带多高山、丘陵,而该语族同南方其他内陆民族一样,均以种植稻谷为生,因此苗瑶语族中的“田”与楚方言中的“陵”有语义上的对应关系。在语音形式上,汉语中的“陵”与苗瑶语“田”的声母均来自同一发音部位,与苗瑶语“田”的韵类(有介音)有吻合之处,且与苗瑶语“田”的调类(阳平调)有直接对应关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在壮侗语族所居住的地方,有关“陵”义的地名依然存在。如在靖西壮语中有这样的地名—“陇猛”,“陇”指山间平地;“猛”是壮语mbaengj的近音,指装粥用的竹筒。因村处一形似竹筒的山弄,故名[20]。又有“陇灵”,“陇”指山间平地,“灵”指岩溶洞、深水潭,因屯处山弄,山弄里有一岩溶洞而得名[21]。

从上述壮侗语族地名来看,有许多表“山”义与“陵”语音形式相近的地名存在于壮侗语族生活的区域,其来源多与壮侗语族生活在山地有关。

综上,苗瑶语族中的“田”以及壮侗语族中的“山”的音义与古楚国地名“陵”的音义相同或相近,我们认为“陵”表“高地”义与苗瑶语、壮侗语有关联。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先秦文献的考察,厘清了楚语“陵”表“高地”义作地名,并通过楚地出土简帛、现存地名以及民族语言多角度佐证“陵”表“高地”义为楚国地名专用词,现在许多南方地名仍在沿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304.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31.

〔3〕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11〕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M].合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100,62-63,77-78,78,81,109,56,61-62.

〔12〕胡九皋等修,刘长谦等纂.光绪续修江陵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13.476.

〔13〕湖北省江陵县县志编纂委员会.江陵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1.

〔14〕徐淦修,江普光纂.清同治九年醴陵县志,中国方志丛书[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5.47.

〔15〕楊廷烈纂修.清同治四年房县志,中国方志丛书[M].台湾:成文出版社,1880.95-97.

〔16〕杜贵墀,郑桂星.清光绪十七年巴陵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458-459.

〔17〕穆彰阿等撰.嘉庆重修一统志[M].四部丛刊续编本,第二十二册:卷三百六十.

〔18〕天门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天门县地名志[M].湖北省天门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编,1982.2-3.

〔19〕〔20〕黄树先.古楚语释词[J].语言研究,1989,(02):115.

〔21〕韦良元.广西靖西县壮语地名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猜你喜欢
楚地巴陵高地
巴陵石化硫酸铵稳产稳销 确保春耕化肥供应
燕晗高地
高地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乡愁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岳阳王家河巴陵东路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