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追梦的旅程

2018-01-05 06:35韩北辰
大观(书画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空间感北辰著名画家

韩北辰

一场关于追梦的旅程

韩北辰

韩北辰 原名韩建伟,青年书画家,师承家学,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得到美院诸师的指导,后进入北京香堂雅集学习,受业于著名画家刘立勇,后跟随著名画家师界弘学习至今,现为师界弘山水画课题班助教。

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

第137页至141页均为韩北辰作品

世界上有多种的艺术形式,但每一种艺术都有空间感同时又互相依存地表现出他们空间的联系。其实,任何一件打动我们的绘画作品,空间感与形式感往往起到先决的作用,构成画面的笔触(肌理)、线条、色彩是审美最具体的内容。我们常说的“感觉好”,无非是对形式感的敏锐把握,画什么东西不重要,内容不过是表达审美情感的借口,不过借题发挥,类似于指桑骂槐。在西洋绘画的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塑的建筑空间形式感。

经常有朋友问起我的这种绘画的语言的灵感来自于哪里,也经常有朋友说我的作品像梦,淡淡的梦境般的感觉,似飘渺的水雾在我的眼前游弋,也弥漫着物象散发的某种淡淡的陈年旧味,也潜在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感怀。

面对这样的疑问和不解,我其实也不知道怎样去回答,但是我总是感觉我的绘画之路其实就是一场追梦的旅程,在这一路上我的笔就像是我的爱人一样,对我不离不弃,就是这样我一路上既有欢笑又挥洒过泪水,作品就是我的孩子,它是我不同时段的结晶。

我的作品大都是朦胧的,朦胧的和不朦胧的,往事如烟,香茗如禅。这种气息,暖人,灵性,滋养人,像那种叫做玉的东西,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大悲大喜,无偏执和激狂,生命状态呈现出一种圆润,他的光芒是秉于内而非形于外的。其实我自己认为我的作品是一场温润的梦,还让我觉得它们有的就像是一块块玲珑的石头。

科学,哲学,艺术,都应该在艺术家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以有限的生命向未知的空间进行追问,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向一个自然宇宙永无休止地寻真、探美、求善。我在临摹了诸多的古代经典作品后,我用我的感知将传统的山水画的符号进行打乱,进而加入当代西方的构成形式重新组合,这个思想在我的《历史的印记系列》都可以看出。

中国画,尤其是水墨写意画,历来讲究“智慧的悟性”和“笔墨的功夫”,“智慧的悟性”就是《周易》及老子哲学思想中的中国美学思想。如《易经》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老子有“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天道观。庄子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潘天寿说:“艺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人的思想、学养、天才与技法之艺术表现,不然何贵有艺术?”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中国画家也感到国画表现现代建筑以及表现现代人物的困难。居住在新民居中的人们也潜移默化地减少了传统美学的熏染,而开始接受更多的现代画派。“劝君莫奏前朝曲,请唱新翻杨柳枝。”一切艺术作品都要打破陈套,切忌重复、雷同。我时时鞭挞自己,不敢懈怠,为之努力,不断充实锻造绘画语言,不追随当今画坛的流行风,以自身的清慧,为自己建立一个清峻淡雅、清秀明洁、清明焕发的艺术创造世界。

猜你喜欢
空间感北辰著名画家
Cycling in America
Fame Is a Bee
冥想
空间感
领导干部必须“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范小青《城乡简史》叙事手法探析
圣洁的墨牡丹——记著名画家周井源
著名画家刘文科书画作品
谈装潢设计中的版式构成
客鸟尾石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