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项目传承类型与分布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

2018-01-05 02:09王雅娟
关键词:游戏类阳城县体育项目

任 波,王雅娟

(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民俗体育项目传承类型与分布
——以山西省阳城县为例

任 波,王雅娟

(晋中学院体育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山西省阳城县古称濩泽,历史悠久,古书《墨子》中即有“舜耕于历山,渔于濩泽”的记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出阳城主要的民俗体育项目,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这些项目的传承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节庆类、生产类、生活类和儿童游戏类民俗体育项目种类多,分布区域也较广;仅一个乡镇有传承的打花杆、抗杆、甩杆、举石锁、提石、铁担、举石担、甩石子和打溅溅等项目;面临传承危险即无分布的项目有叉方和九连环。

阳城县;民俗体育;传承;分布

山西省阳城县历史悠久,保留了众多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首先把这些项目分为五大类,即节庆类、生产类、生活类、益智类和儿童游戏类,然后分析每个大类下相应民俗体育项目在各乡镇的分布现状,最终得出阳城县民俗体育项目传承类型与分布情况。这样便于更直观地看出哪些项目的发展情况良好,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哪些项目的传承现状较为严峻,需要积极保护。希望本文能够为当地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与发展工作提供借鉴与帮助。

1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阳城县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并在每个乡镇走访年长的老人后,整理出阳城县特色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与分布调查问卷。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4份,有效问卷382份。对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使用SPSS22软件进行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节庆类民俗体育项目

表1 节庆类民俗体育项目类型及区域分布

由表1知,节庆类民俗体育项目分布区域较广的有秧歌、旱船、龙灯、花棍、跑船和风筝,均占到4个及以上的乡镇,这表明阳城县民俗体育的文化共通性。生活在某一地域的人们,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相似性、地理环境的相对一致性,促使人们产生大致相同的心理需求[1-3],因此烘托节日气氛、讴

歌美好生活的项目如秧歌、旱船、花棍等能够广泛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原因。另外,打花杆、抗杆和甩杆均只有1个乡镇有分布,可见这3个特色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存现状不佳,需要得到重视并加以保护。

2.2 生产类民俗体育项目

表2 生产类民俗体育项目类型及区域分布

由表2知,生产类民俗体育项目分布广,发展好的项目是拔河和扳手腕,这种脱胎于集体生产劳动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可以使群体内部成员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进而增强群体向心力。扳手腕由于不需要任何器材而又能随时随地进行,也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举石锁、提石、铁担、举石担和甩石子均只有1个乡镇有分布,夹碌礴也仅有4个乡镇分布。这些项目都属于力量性练习,娱乐性不强,对器材和人的体能都有一定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劳动对人的体能要求越来降低,此类项目有可能被取代或者消失,传承现状不佳。可见,具有健身、娱乐和社交等复合功能的项目比单一功能的项目更具有生存空间。

2.3 生活类民俗体育项目

表3 生活类民俗体育项目类型及区域分布

由表3知,阳城县生活类民俗体育分布区域广泛的项目有跳绳、秋千、踢毽子,跳绳和踢毽子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低、娱乐性强,适合人群广,因此传承现状最好。秋千也是我国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特别在女性和儿童中很受欢迎,能够满足追求刺激和快乐的需求。爬山和绸舞的分布乡镇较少,在传承中应当给予重视。

2.4 益智类民俗体育项目

表4 益智类民俗体育项目类型及区域分布

由表4知,叉方和九连环在本次调查中阳城县各乡镇已经没有分布,说明这两个项目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而栽丁也只在凤城镇、蟒河镇、固隆镇有分布。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民俗体育项目,阳城县益智类民俗体育的发展相对较弱,有消失的可能,我们应采取些措施进行保护,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

2.5 儿童游戏类民俗体育项目

由表5知,阳城县儿童游戏类民俗体育项目种类最多,传承现状也较好,分布范围广的有跳皮筋、拍皮球、丢手绢、捉迷藏、打弹弓、翻跟头、滚铁环等,分布较少的项目有顶拐、打叠宝、打溅溅和打元宝。从各乡镇所拥有的项目数量来看,蟒河镇数量最多有18种;东城办和润城镇次之,都是13种;凤城镇12种;河北乡11种。游戏类民俗体育项目的生命力很强,说明这些项目在乡镇和村落等体育硬件设施缺乏的地区,依旧担负着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通过游戏,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得到增强、心智获得发展,同时很多传统民俗体育游戏具有分工合作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

表5 儿童游戏类民俗体育项目类型及区域分布

3 建议

3.1 民俗体育项目进教材、入课堂

阳城县当地学校可以将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中,这是继承和发展民俗体育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民俗体育进校园,不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办出特色、办出高度的内在需求[4]。

3.2 利用现代传媒增强居民的民俗体育文化认知

可以将民俗体育的内容植入到电视节目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之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民俗体育项目及其文化价值观[5]。

3.3 加强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竞赛工作

培养各类项目的优秀传承人,鼓励他们在民间大力推广民俗体育项目,并对组织和相关人员进行培养。可以将民俗体育项目纳入规范的赛制,定期举办比赛,并对其水平进行评定与奖励,最终形成完善的民俗体育推广和竞赛机制。

3.4 民俗体育项目传承情况作为乡镇干部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

当地政府可以增大对各乡镇民俗体育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并把传承和推广情况作为乡镇干部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

[1]李金荣.鄂西南民俗体育文化现状及传承发展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5):124,126.

[2]俞万宝,王铁新.晋南民俗体育的不同社会学视域考察[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7(1):86-89.

[3]涂传飞,余万予,钞群英.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6-9.

[4]赵妤,雷世平.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5):104-108.

[5]王铁新,常乃军.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论,2009(10):133-139.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Folk Sports in Yangcheng County,Shanxi Province

REN Bo,WANG Ya-ju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zhong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030619)

Yangcheng County of Shanxi Province has a long history which was called Huoze in ancient times.The book"Mo-tse"records"Shun farming in Li Mountain,fishing in Huoze".Because of its profound historical accumulation,it also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This study reviewed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sorted out the main folk sports events in Yangcheng.The inherit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se ev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The results show that festival events,production events,living events and children's game events have many kinds of folk sports and have a wide distribution area.Dahuagan,Kanggan,Shuaigan,Jushisuo,Tishi,Tiedan,Jushidan,Shuaishizi and Dajianjian have only inherited in one township.Nine serial an Chafang faced with the risk of inheritance for there is no distribution of them.

Yangcheng County;folk sports;inheritance;distribution

G812.4

A

1674-0874(2017)06-0088-04

2017-08-30

山西省高等学校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3-109]

任波(1983-),女,山西临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 王东〕

猜你喜欢
游戏类阳城县体育项目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海外传媒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我爱做游戏
探析基于游戏理论的儿童电视节目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
桂东南民族体育项目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