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对针灸取穴的影响与临床应用

2018-01-05 12:36李众许军峰张鹏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中西医针灸临床

李众++++++许军峰++++++张鹏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中西医结合理论,从理论与临床应用两个方面,对现代医学影响下产生的取穴方法(按解剖部位取穴法、按神经节段取穴法、全息取穴法、对称取穴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临床中的辨证论治、合理取穴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针灸;取穴;临床;中西医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32-0161-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is article collects and summarizes the acupoint selection method under the impact of modern medicine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spects: including acupoint selection based on the anatomical site, acupoint selection based on the nerve segment, holographic acupoint selection, and symmetrical acupoint selection, which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reasonable acupoint selection.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oint selection; Clinic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由古至今,在针灸临床的取穴组方中,循经选穴、按部选穴是最经典传统的取穴规律,同时也是选穴配伍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获得大量案例表明,这两种取穴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和普遍适用的。在现代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影响下,已衍生出多种灵活的取穴规律,现以个人浅见,参考前人所著,对这些取穴规律进行整理归纳。

1 按解剖部位取穴

1.1基本理论

按解剖部位取穴是通过分析病变部位的局部解剖结构、肌肉软组织及神经分布情况,对病变组织进行解剖定位,通过针刺病变部位,可以直接疏通局部经脉,舒缓病变部位筋肉的痉挛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传统的中医学定位取穴法,因患者体位差异影响,存在取穴位置模糊,精确度欠佳的缺点,经常会出现治疗效果不稳定、不明显的情况。按解剖部位取穴与传统中医学骨度分寸等定位取穴相比,方法简单且具有更准确、可重复等特点,是中医针灸学与西医解剖学互相融会贯通所产生的现代针灸取穴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较好疗效。

1.2临床应用

彭志贤等[1]将8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取穴方法,取劳宫、大陵、鱼际、内关、曲泽、合谷、外关、谷池、阳池、阳溪、曲池等为主穴,每次治疗30 min,1次/ d。治疗组给予解剖结构定位取穴方式,在掌长肌腱两侧与掌侧腕横纹交点取穴,1次治疗30 min,1次/ d。两组均以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 d,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5 名患者因异地就诊,无法坚持治疗中途退出,5 名患者无法联系)治愈7例,好转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40例患者中有6名患者因异地就诊,无法坚持治疗中途退出,2名患者无法联系)治愈13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5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李云飞等[2]选取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32例,采用解剖取穴法取L2及L3 夹脊穴、髀关穴、伏兔穴、风市穴、髂前上棘处、阿是穴。L2 及 L3 夹脊穴直刺2寸,髀关、伏兔穴直刺1寸,髂前上棘处向下斜刺1.5寸,阿是穴浅刺0.5寸,并且在局部围刺。针刺得气后,选取上述穴位中患側L2、L3夹脊穴及髂前上棘处、髀关穴两组穴位,接通电针,使用疏密波,每次治疗30 min。1次/ d,5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痊愈患者8例,占25.00%,显效18例,占56.25%,有效4例,占12.50%。总有效率为93.75%,具有显著疗效。

陈奕臻等[3]选取12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根据解剖定位,选取颏孔、圆孔、卵圆孔为主穴,运用适当的针刺角度及强度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针刺取穴方法选穴及相同的刺激强度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为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解剖定位取穴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疗效,且方法简便。

匡家毅等[4]选取40例骶髂关节损伤患者,观察组采用解剖点斜刺治疗,经触诊,选取骶髂部位解剖标志后标记的9个等分定位点(解剖点)为进针穴位,行斜刺法进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环跳、秩边、委中等穴位,行直刺法进针。治疗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2.5%。很明显,以解剖定位取穴治疗骶髂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

2 按神经节段取穴

2.1 基本理论

现代研究发现,在躯干部位各经穴的排列与神经的分布、走势极其相吻合,神经网络分布匀称,距离均等,经络穴位也排列匀称,距离均等,神经外向延长伸展,经络穴位排列也随着转移;神经分布密集的部位,经络穴位也密集。很明显,经络穴位的布局位置,似乎有一种“趋神经”的现象。endprint

在躯干部位,各穴位的功能主治与穴位所处的经络和神经节段有关,即同一条经络的穴位,由于所处神经节段不同,其主治功效不同,即所谓的“同经异治”;属不同经络的穴位,如其位于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从而表现出“异经同治”的调整效果。

左右耳区、面部及前额头部是三叉神经感觉支支配区,枕部和后头部为颈2脊神经支配区,这些部位的经穴均分布于神经附近的区域,虽然各经穴位分布在多条经络上,但在主治的病症方面几乎完全相同,皆是以治疗眼、耳、鼻口五官科局部病症为主。

四肢的神经节段,是躯干的体节沿肢体长轴纵向延长,每一条经脉分布在1~2个神经节段,例如上肢桡侧是手太阴肺经(颈5~6),尺侧是手少阴心经(胸1~2),中间则是手厥阴心包经(颈7~8),每条经脉各穴位的主治病症大体一致。由于每条经脉分布于1~2个神经节段,故其主治病症也较为集中,而不同的经络主治病症又有所差别,如手太阴肺经主要对肺部及气管的病症有效,手少阴心经主要治疗有关心脏的病症。沿经分布的四肢经穴主治病症特征,为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治疗原则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全身大部分经穴的主治病症,都具有“神经节段”特征。通过分析躯干、头面部和四肢经穴的主治病症规律,发现全身各部经穴主治病症的“神经节段”特征都较为明显,即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实现经穴对脏腑功能的调整作用,从而对与经穴处于同一或邻近神经节段的脏腑病变,有较好的调整效果[5]。

2.2临床应用

在内科临床中,现代中医和西医均发现内脏疾病的症状、体征通常具有节段性的特点,如慢性胆囊炎的查体,在第8~10胸椎右旁侧压痛点及右膈神经压痛点(颈部右侧胸锁乳突肌两下脚之间)的压痛[6],与第10椎旁的胆俞穴位置完全吻合;脊髓压迫症位于胸7~12节段的神经根痛可误诊为急腹痛[7],与胰、膈、肝、胆、胃、脾俞穴定位的神经节段非常吻合。

吴美倩[8]选取6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神经定位诊断结果,针刺其病变椎间盘所对应的神经节段穴位进行治疗:L3/L4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其L3棘突下旁开约1.8寸;L4/L5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其L4棘突下旁开约2.0寸;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其L5棘突下旁开约1.8寸,2个疗程后的愈显率、3个疗程后的治愈率分别为90.9%、74.2%,显著优于对照组。

刘晓辉等[9]选取38例多汗症患者,通过针刺交感神经节附近的腧穴(风门、大柱、肺俞、厥阴俞、胸1~ 4夹脊穴)进行治疗。38例患者痊愈12例(31.6%)、 显效14例(36.8%)、有效8例(21.1%)、无效4例(10.5%),总有效率89.5%,取得满意效果。

王宇等[10]选取80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取浮郄、阳陵泉、外丘、丘墟、足三里、解溪、申脉、悬钟、三阴交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取穴与对照组相同,并在浮郄穴(深处为腓总神经)、阳陵泉(为腓总神经分为腓浅与腓深神经处)、外丘与丘墟(深处为腓浅神经)行电针治疗,并配合其他穴位行普通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组总优良率为47.5%,观察组总优良率为70.0%,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此法治疗可以促进腓总神经功能重建,降低病变程度,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李艳等[11]选取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腋神经解剖位置取肩井、肩贞、肩髎、肩髃、曲垣、天宗、肩胛部激痛点、曲池、手三里、列缺、中渚进行针刺治疗,并在激痛点接电针仪,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5.0%,疗效优于采用常规针刺颈夹脊等穴治疗的对照组。

王焕梅等[12]选取坐骨神经痛患者22例,选取患者的臀部和股后部疼痛最明显的部位进针2~3针直接针刺坐骨神经干,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1天,治疗结果痊愈5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可见针刺坐骨神经干较传统取穴针灸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3 全息取穴

3.1基本理论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个部位之间具有相互全息对应的关系。《针灸大全》中记载的“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暗示了人体各部位在四肢上的全息对应规律。自张颖清教授于70年代创立了全息生物学以来,生物全息疗法应运而生,又逐渐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微针系统,从而产生了生物全息针刺疗法。而全息取穴法是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辨证选穴,是将传统针刺取穴法与现代生物全息针刺疗结合起来进行总结与融合所创立的一种新颖独特的取穴方法。如耳穴、头皮针,手掌、足部全息反射区等。在临床中运用此法能够快速缓解病情,特别是对各种顽疾有其独特的疗效[13]。

3.2临床应用

根据全息论,第二掌骨侧穴位群的分布恰像缩小版的整个人体,根据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能反应整体的特点,可用于指导临床[14]。廖志山等[15]选取40例偏头痛患者,在患者偏头痛急性发作时,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穴位头穴进行治疗,总有效率为97.5%,疗效显著。

易保轩[16]选取90例神经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选取传统耳周穴位针刺治疗,取患侧的百会、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外关穴,伴耳鸣者加翳明。在对照组取穴基础上,治疗组取穴增加了第二掌骨桡侧微针系统的头穴、肝穴、肾穴进行針刺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对照组痊愈患者8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痊愈患者11例,总有效率为9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息取穴配合耳周穴位针刺治疗神经性耳聋有显著效果。

周达君等[17]选取36例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肢痹痛的患者,采用全息取穴法,主穴选取头皮针伏脏腰点及手针腰点,配穴根据麻痹所在部位,循经取穴为主,沿下肢后侧麻痹者取委中,外侧者取阳陵泉,前外侧取足三里。部分部位皆取昆仑穴,针刺1次/d,1个疗程后进行观察,治愈5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取得良好疗效。endprint

王俊飞[18]采用全息取穴法针刺治疗偏瘫患者86例,上肢偏瘫取双侧第二掌骨穴位群的上肢穴;下肢偏瘫取双侧第二掌骨穴位群的腿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86例中基本痊愈37例,占43%;显效18例,占21%;好转26例,占30%;无效5例,占6%。总有效率达94%,获得良好效果。方法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裴改社[19]运用全息取穴法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185例,根据全息律穴位分布的同侧对应原则,取患侧手第二掌骨桡侧穴位。若腰部两侧均有疼痛,则取双侧手第二掌骨桡侧的穴位。通过治疗,治愈179例,占96.8%;好转6例,占3.2%。在治愈的病例中,治疗1次痊愈者164例,占91.6%;2次痊愈者11例,占6.1%;3次及3次以上痊愈者4例,占2.3%。表明此疗法具有取穴少、方便、安全、高效等优点。

4 对称取穴

4.1基本理论

现代研究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发现了经络的对称、对应律,并在交叉取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称取穴的概念。对称取穴是指肢体左侧部位的疾患,取肢体右侧部位的穴位进行治疗;右侧部位的疾患,取肢体左侧部位的穴位进行治疗。是根据《内经》中的“巨刺”“缪刺”法,即从“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引申而来,将人体经络阴阳看作统一整体,若一侧阴阳气血偏盛或偏衰,则采用针刺对侧使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并不局限于左右,其前后、上下、内外均可应用。通过调节另一侧经脉或某处经脉可调整机体气血阴阳,以达平衡之作用[20]。此法适合局限性疼痛病症,尤其是病变机理为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常见病症有身体各部位软组织的闪挫伤、韧带损伤、关节扭伤、肌肉纤维组织炎、关节炎、各种神经性疼痛及落枕、偏头痛、肩周炎、麻痹、偏瘫、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牙痛、小儿麻痹等多种疾病。其机制可能与胚胎学中的对应发育和神经解剖学中的“中轴优势”有关。

4.2临床应用

刘莉等[21]选取60例肩周炎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交叉取穴法,取健侧肩痛穴、条口穴;对照组取患侧肩贞、肩髃、肩髎、臑肩、中府、曲池、孔最、尺泽、天泉。经过治疗,对照组显效率73.33%;治疗组显效率90.0%,疼痛疗效评价采用VAS目视评价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疗效显著。

姚斌[22]选取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采用经脉辨证交叉取穴动气针法每日针刺1次,同时联合热敷散,每日针刺后热敷1次,治疗3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痊愈59例,好转1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98.33%,可见经脉辨证交叉取穴动气针法联合热敷散腰部外敷治疗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疗效

王宏坤等[23]选取300例运动员软组织损伤,在患处找准压痛点,即“天应穴”,用特制皮内针横行刺入皮内,使针体穿过穴位中心点,再找出该穴位所属经络,采用交叉对应取其对侧穴针刺。一个疗程后300例中治愈216例,占72%;显效61例,占20.3%,有效19例,占6.3%;无效4例,占1.4%,总有效率达98.6%,取得满意疗效。

周光涛等[24]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辨经组76例和对照组68例,辨经组按照同名经“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的原则取穴针刺,例如左肩关节为患侧,痛点在左手太阴经者,取右阴陵泉透阳陵泉;痛点在左手阳明经者,取右条口透承山;痛点在左手太阳经者,取右飞扬透漏谷。对照组按照局部取穴法,即取患肩的肩内陵、肩髃、臑俞、肩贞、曲池、合谷等穴。治疗结果辨经组愈显率97.37%,对照组为41.1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李成等[25]采用上下交叉取穴法治疗踝关节扭伤18例,按照上下交叉取穴原则:即左踝扭伤取右腕,右踝扭伤取左腕;外侧扭伤取阳池,内侧扭伤取大陵。经1~5次治疗后,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此法取穴少、见效快、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

5 小结

中医针灸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经验累积,形成了经络腧穴理论体系指导并应用于临床,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下,又衍生出按解剖部位取穴、按神经节段取穴、全息取穴、对称取穴等取穴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我们开阔思路,理清头絮,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疾病熟练地选取最适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彭志贤,李其友,张春燕,等.解剖结构定位法指导电针取穴治疗腕管综合征40例[J].中医研究,2014,27(11):52-54.

[2] 李云飞,李建武.解剖取穴配合电针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2例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6):65.

[3] 陈奕臻,李建武.解剖定位取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3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4):69-70.

[4] 匡家毅,黎玉宣,何育风,等.解剖点斜刺治疗骶髂关节损伤: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4):359-363.

[5] 王佩,王少荣.根据神经节段支配理论探讨针灸取穴规律[J].针刺研究,1998,3(2):163-167.

[6] 陈可冀.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M].北京:北京醫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784.

[7]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95.

[8] 吴美倩.同神经节段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7):497-499.

[9] 刘晓辉,翟德华,宋玉平.交感神经节附近取穴治疗多汗症[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86-1287.

[10] 王宇,叶田,宋聪琳.沿神经走行电针取穴治疗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6,48(5):132-134.endprint

[11] 李艳,吴耀持,范兴良,等.基于腋神经分布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肩臂痛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6,36(2):135-138.

[12] 王焕梅,焦杨.针刺坐骨神经干治疗坐骨神经痛2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38-39.

[13] 唐迪,田震辉.田元生教授运用全息取穴法经验[J].中医研究,2015,28(11):42-43.

[14] 张颖清.生物全息诊疗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28.

[15] 廖志山,赖洪康.第二掌骨全息针刺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3,35(3):46.

[16] 易保轩.全息针灸配合耳周穴针刺治疗神经性耳聋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1):1690-1692.

[17] 周达君,符文彬,陈博来.全息取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肢痹痛36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 27(12):114-115.

[18] 王俊飞.运用全息取穴法针刺治疗偏瘫86例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1998,(3):197.

[19] 裴改社.運用全息取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85例[J].四川中医,2001,19(8):74.

[20] 甄德江.论巨刺缪刺法的立论依据和运用[J].中国民间疗法,1993,9(3):8-10.

[21] 刘莉,温木生.交叉取穴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36-37.

[22] 姚斌.经脉辨证交叉取穴动气针法联合热敷散腰部外敷治疗急性腰扭伤60例[J].中医研究,2017,30(1):61-63.

[23] 王宏坤,刘继志,付学君.天应穴皮内埋针配同名经交叉刺治疗软组织伤[J].颈腰痛杂志,1996,17(1):50.

[24] 周光涛,杨翊.远道辨经巨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76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2):15-16.

[25] 李成,陆伟惠,徐静艳.上下交叉取穴法治疗踝关节扭伤[J].中国针灸,2011,31(10):918.

(收稿日期:2017-07-04)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西医针灸临床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提高中西医儿科教学效果的对策
中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