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问题政策探析

2018-01-05 11:40洪富艳王通
商业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

洪富艳 王通

[摘 要] 在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的时期,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同时,人才流失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目前人才发展现状存在人才吸引力低下,经济发展迟缓,人才观念落后等诸多问题,从社会现状入手,应用理论分析,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问题建议建立人才发展合适环境,建立人才优待政策;加快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对招商引资建立优待政策;转变人才观念,建立创业优待政策,进而做好振兴东北的人才引进与储备工作,以保证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持续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 人才政策;人才流失;资源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 F299.27;C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11-0016-02

一、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背景分析

(一)城市资源日渐枯竭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发展速度不稳定,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历史包袱沉重,传统国企负担加重,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日渐枯竭。黑龙江很多资源型城市处在社会转型期,天赋资源日渐减少,例如大庆的石油资源,鹤岗双鸭山的煤炭资源产量逐年降低,经济效益日益下降,GDP增速放缓,黑龙江地区资源型城市国企众多,但是发展迟缓,经营模式僵化,整体经济疲软,科技力量不足,技术更新慢,其他产业及商业地区化利益垄断严重,使得人才发展受阻,晋升空间小,对于外来投资吸引力不足,导致投资不过山海关,后续发展不容乐观。

(二)吸引人才政策不足

当今社会对人口流动的制约少,其他城市吸引人才政策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人才与智力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留住人才等于为自己增加后续经济发展的动力,这就为人才自发寻求发展的沃土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许多城市为吸引人才降低门槛,设立各种优待政策,大力扶持创业、落户政策。天津市对于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提供在线落户申请服务,公安部门三个工作日便可反馈审核结果,并且实施人才“绿卡”制度,给予人才津贴及资助,西安市推出落户新政,在校生只需通过学生证及身份证,便可以直接落户西安。武汉市更是为留住高学历人才与智力,提出本科生购房享受八折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相比较而言,黑龙江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拥有众多高等学府,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人才不断外流,走出去的多为年轻、有高学历的或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及应届高校毕业生。

(三)人口老龄化严重

东三省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的资源型城市尤为严重,以资源型城市大庆为例,大庆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其人口年龄结构总体达到老年型社会,按照老年化社会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该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大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0.2万人,所占总人口比重为6.94%,已触及老龄化社会的边缘。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65岁及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2.53个百分点,十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9%,远高于同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势头明显。在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资源型城市经济活力降低,节奏放缓,使年轻的人才更加加剧流失。

二、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才政策存在问题

(一)政策吸引力低下

黑龙江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迟缓,资源面临枯竭,效益不如产量盛年,且社会转型举步维艰,相对安逸的社会环境阻碍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并且资源型相关国企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着针对职工子女的保护主义政策,对保护主义外的人才造成伤害,如今这些政策面临废除,而面对的境地确是留不住职工子女也吸引不来外来人才,科技人才与创业人才流失严重。

资源型城市的年轻人意识到资源逐渐消耗,城市发展前景不佳,难以承担自身期待与发展,自然就会主动选择流出,谋求立足与发展。为谋求后续发展,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而各个领域所需要的人才却日渐流失,对外来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城市转型进程滞后,甚至止步不前,如何留住人才,吸纳人才,为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等重大工程保驾护航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到北上广深等城市就业。中小企业用人困难,高端科技人才缺乏,管理人员素质不够,而年轻人口作为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人,其外流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高等学府历年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致力于为家乡做贡献的人才相对较少且每年减少,大多数人才倾向于去经济发展较好,机会众多的北上广与江浙沪地区发展,这就导致地理位置不佳,经济发展滞后的东北地区痛失人才与后备人才,导致发展更加缓慢,如此恶性循环,更难吸纳人才。

(二)政策大環境不乐观,经济发展迟缓,区域经济利益垄断严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黑龙江GDP为16199.88亿元,比2016新增813.79亿元,增速全国排名倒数第九,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庆、鹤岗、双鸭山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历史以来便依赖于自然禀赋,第三产业起步晚,缺乏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职位需要类型较为单一,城市的发展前景不足、动力缺乏等问题制约着城市发展。

(三)人才发展观存在问题,人才利用率低

东北家庭普遍注重教育,但对于人才的观念却过于陈旧,人才认定标准单一,家长们普遍认为考公务员或者进入国企才是人才最智慧的选择,在传统价值观当中,比起发挥自身价值,追求自身进步,安稳与体面是人才发展的最好出路。国企与事业单位人才利用率低,工作任务少且效率低下,论资排辈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晋升,人才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导致人才能力的荒废与下降,而同时人才的思想意识尚未完全麻木,想追求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所以选择向外谋求发展,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对创业型人才吸引力较低。导致黑龙江人才进一步流失。

三、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问题政策优化建议

(一)为人才发展提供合适的环境,对人才实行优待政策

黑龙江地区人才外流的外部原因是东南沿海及各大城市经济发达,机会众多,人才发展空间大,内部原因是人才自身追求自我与社会认可。政策制定应该迎合人才自我追求的标准。对于现有人才资源,建立公平合理留人政策、激励机制。重视高校毕业生模块的留人政策,留住年轻人才及科技智力,加快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的有效机制,给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才能,实现价值的机会与平台。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政策倾斜,从保障起住房着手,进行住房补贴,健全福利待遇,对技术性人才增加技术津贴。鼓励创新,设置技术创新奖项。

(二)加快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打破利益链条,对招商引资实施优待政策

资源型城市期初依赖资源而建立起来。例如大庆市的石油资源,鹤岗的煤炭资源,伊春的森林资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这些城市对人口逐渐失去吸引力。并且地处黑龙江的资源型城市地处偏远,资源集中且易被垄断,摆脱不了人情社会的历史桎梏,经济发展效率大打折扣,远道而来的投资经常被利益链条所打击,“投资不过山海关”导致产业升级艰难,技术革新缓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多年却效果不佳,资源型城市社会转型迫在眉睫。

政府应注重全方位实行对外开放、大规模招商引资,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优待政策,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协调,加快与原有企业的适应步伐,相互促进相互肩部,加强技术的带动性,是加快经济发展、打破利益链条的大势所趋。黑龙江地区的招商引资要结合实际,对实行对招商引资的优待政策。逐步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对于带来新技术新方法的企业要实行政策上的扶持与支持。积极吸纳先进地区、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掌握新技术,为技术型人才提供发展沃土。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讲究政府信用,在政策上给人才以支持,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黑龙江省与北上广深等发展较好的城市在经济发展前景、教育发展基础、医疗卫生、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注重建设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的同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软环境。

(三)转变观念,尊重和重视人才,实行创业优待政策

政府应重视人才在创造社会财富中重要作用,认识到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鼓励人才全面发展,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充分的自身发展,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才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中的巨大作用,尊重人才、重视人才,为人才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环境。结合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总结以往的经验,促进国有制企业改革,要从利益分配上实施有效激励。改革僵化死板的分配制度,积极推行差别化的多元分配政策,实行效率导向的分配方式,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不断鼓励优秀人才创新。真正让贡献大、效益高、业绩多、素质好的人才多收多得,形成有效的驱动力,使知识与能力的价值得到真实的体现。

对于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应加快产业转型,寻找替代发展资源,紧跟时代潮流,做好科技引进与觀念革新,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实施对于创业的优待政策,建立创业基金补贴,进行创业培训,降低创业难度,提高人才利用率,使人才发挥最大的才能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苗绿,王辉耀,郑金连.科技人才政策助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以国际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突破为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5):521-529.

[2]杨婷婷.优化我国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7(3):147-149.

[3]孟华,刘娣,苏娇妮.我国省级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评价[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1):116-123.

[责任编辑:纪晨光]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民营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破茧成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物业服务企业用工荒及人才流失问题的相关探讨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