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5”模式促进长沙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2018-01-05 11:22刘凌瑜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35期
关键词:长沙文化产业文化

刘凌瑜

摘 要:在技术升级和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要素开始主动与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进行着广泛深刻的融合创新。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区域,湖南省会长沙的转型创新发展可以选择以文化产业为先锋,通过打造“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文化+5”模式,推动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结构升级和融合发展,继而形成长沙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动能和新亮点。

关键词:“文化+5”模式;文化产业;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5.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长沙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而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长沙率先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力抓手。

1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以来,长沙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对全市的经济贡献不断增强,已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度契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

1.1 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长沙文化产业增长迅速,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6年长沙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453.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占GDP的比重为4.8%。目前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档案馆14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4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13%。在全市各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下,长沙六区一县两市都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优势安排了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布局,区域分工日益明显,特色集群初步显现。

1.2 产业活力迅速释放,经济贡献逐步提升

长沙文化产业非公有制单位发展迅速,在整个文化产业单位中的占比继2009年突破99%以后,每年以0.1%的比重持续上升,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同时,文化产业对长沙经济增长的贡献排名进入前六,整体态势发展良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3 规模企业数量攀升,省会首位效应明显

根据《2017年湖南各市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情况综述》的数据显示,2017年长沙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有1045家,占全省的比重达33%,单位平均营业收入21295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7426万元。从极差值来看,长沙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单位平均营业收入遥遥领先其他市州,分别是湘西州的26.1倍和7.5倍,省会城市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2 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长沙一直坚持把“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文化高地”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心工作。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引导,长沙陆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东亚文化媒体艺术之都”,其中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2.1 优势

(1)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快乐大本营》《舞动奇迹》《我是歌手》《天天向上》《勇往直前》等一批优秀节目引爆了我国电视文艺的创新潮流。《体坛周报》成为全国实力最强、发行最大的体育类报纸。湘版科普、医卫、音乐和古典文学图书市场占有率长期居全国第一。原创动漫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长沙电视创作了一批特色鲜明、风格迥异、享誉全国的拳头产品,“中国电视金鹰艺术节”永久落户长沙,以娱乐为主打的长沙电视跨入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前列,“电视湘军”占据着中国电视娱乐化品牌的领先地位。

(2)形成了一套特色模式。长沙广播影视业持续发展,形成了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传输覆盖以及相关产品产业链互动发展的集成互动模式。出版社各自创立了自有品牌,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一社一品”模式。高端音乐形成了以“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长沙音乐厅”为代表的大众普及模式。文娱演艺市场形成了酒吧歌厅以“苏荷”“金色年华”为代表、歌舞演艺以“田汉大剧院”“琴岛”为代表的通俗联动模式。动漫设计运用市场机制在国内搭建了物流、物权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五个平台,打造了以“蓝猫”卡通形象为龙头、链条延伸为主导的“艺术形象—生产供应—整合营销”立体平台模式。

(3)积累了一定发展后劲。湖南电视台、《体坛周报》、《潇湘晨报》实现立体式、集约型发展,数字电视、新媒体、动漫设计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基本确立了以出版、广电、报业、动漫、会展、高雅艺术为文化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长沙通过“五个一批”人才战略的实施,培育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

2.2 劣势

(1)整体实力不强。长沙文化产业大而不强,相比发达城市的文化产业集团,在规模、结构和效益上都存在一定差距。长沙虽然形成了媒体传播、动漫游戏、出版发行、文化旅游等八大文化产业体系,但这些体系的产值均在200亿元以下,单个文化企业的产值尚未达到100亿元。

(2)结构调整不快。长沙文化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仍处于传统经营模式,关联效益、投融资体系、战略布局和实施、政策法规制定、资源配置失衡等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制约了文化產业的良性发展。

(3)创新能力不足。长沙现行的文化体制高度集中、相对封闭,观念和管理的落后,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导致文体产业大部分局限于跟随模仿和老本依赖。比如“超级女声”借鉴于境外节目,出版业过多依赖于出版教材盈利,歌厅文化由于节目创新不够导致观众人数和经济效益呈下滑趋势,动漫企业由于竞争激烈导致产量和税收开始下滑,花鼓戏、湘剧、歌舞剧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单位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等。

2.3 机遇

(1)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过去五年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进一步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提升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国家各部委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以后,单独或联合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达30多项,内容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税收优惠、网络监管、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使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获得显著提升。

(2)省级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明确要求。湖南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湖南向“五个强省”转变,即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强调了打造文化创意基地,推动文化创新繁荣,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依托湖南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打响湖湘文化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在传承和发扬优秀独特的湖湘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提质,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

(3)市级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作为。长沙已经步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阶段,“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一直是长沙文化的不朽底色,长沙市委、市政府在产业扶持、结构调整、规模集聚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推进、积极作为。恒大童世界、华谊电影小镇、湘江欢乐城、湘军文化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产业功能日益明晰,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以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全新呈现。

2.4 挑战

(1)国际文化资本大肆抢滩夺地。随着文化产业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动漫游戏为代表的国外文化资本、产品和服务,借助全新高能的商业模式和科技手段,大量、迅速进驻国内市场,对地方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費产生重大影响。

(2)国内文化产业彼此竞争加剧。当前全国有27个省份将文化产业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东部沿海地区在资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努力通过文化产业的打造实现结构转型。而中西部地区试图借助文化产业的带动提升地区整体实力,从而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差距。

3 推动长沙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都很重视利用数字、网络和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环节进行开发、拓展和渗透,突出特点表现在传媒汇流、跨界经营和融合创新。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遵循这一基本规律,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总体定位,密切结合长沙“六大片区”的开发建设,构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文化+5”战略布局,以实现产业内的链条重组和产业间的混业经营,形成高端示范、高质引领的现代化文化产业集群。

3.1 聚力“文化+科技”模式,加大产业创新力度

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站在科技发展前沿、追随文化发展大势,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一是利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技术优势改造传统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扩大综合型、交叉型、科技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二是利用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开发建设的发展契机,提高文化产业领域中科技研发与成果应用的转化比率。三是利用长沙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中铺排的重点项目,以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的研发、生产、传播和营销能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四是支持长沙广电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业务,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力争成为强势文化传媒集团。

3.2 聚力“文化+创意”模式,打造本土原创集群

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的开发建设为契机,以内容优势赢得市场优势。一是坚持以本土原创为核心,努力挖掘文化资源、提升创意水平、打造文化品牌,推出更多思想深邃、品位高尚的文化精品。二是搭建文化创意和实体产品相互对接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原创产品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和对接服务。三是统筹协调马栏山创意集聚区、后湖国际艺术区、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湘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的开发建设,整合资源打造主业突出、集聚明显的优势文创聚集区以提升综合影响力。四是发挥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龙头,其他高校为主体的本土教育优势,推动艺术、设计、软件、传媒等重点文创专业的校企合作和联合办学,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根据文化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打通长沙优秀文创人才的直接输送通道。

3.3 聚力“文化+会展”模式,提升品牌传播能力

围绕培育千亿会展产业、壮大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文化和会展的有机结合推动长沙高铁会展新城的开发建设,不断提升长沙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水平。一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议会展,比如新智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借机加强本土文化产品的对外宣传和资源共享。二是打造一批本土优势文化领域的专题会议会展,比如湘绣湘瓷、原创动漫、影视传播等,为本土文化企业提供对接国内外文化市场的交流合作平台。三是合理规划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教育培训、旅游休闲、传媒娱乐、商贸物流、食品农业等国际国内大型展会,合力挖掘长沙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

3.4 聚力“文化+旅游”模式,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长沙城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深入发掘和重新梳理长沙旅游资源的内在文化价值,是释放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潜力与活力的关键。一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坚持以文铸城,塑就中华风骨。二是以马王堆、天心阁、开福寺、铜官窑、靖港、炭河里为代表的古国古镇文化,探寻历史遗迹,放大“古色”湖湘文化。三是以乔口、灰汤、沩山、梅田湖、浔龙河为代表的特色小镇生态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四是以新民学会、橘子洲、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耀邦故里、开慧故里、雷锋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擦亮山水洲城厚重文化名片,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城市软实力。长沙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可以上述四大文化为主线,着重体现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独创性,充分表现自身特有的优势和韵味,凝聚提升旅游产品的湖湘文化特色和长沙地域精神。

3.5 聚力“文化+金融”模式,增强发展整体实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资本的介入和支持。一是利用湖南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导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确保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投放不低于全市信贷投放的平均水平。二是构建“基金+基地”的创投孵化体系,大力扶持“两山一湖”双创基地、后湖文艺园、西湖文化园的突破发展。三是鼓励推动有潜力、有成长性的文化企业谋划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融得更多资金。四是努力促进各类投资基金与文化企业有效对接,形成常态化的文化、金融产业联姻机制。五是深入拓展债券融资、信托融资、集合票据等多元化融资渠道,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提供必需的资金血液。

参考文献

[1]廖志强等.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战略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7,(S1).

[2]楚明钦.互联网与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05).

[3]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

[4]陈政等.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8,(03).

猜你喜欢
长沙文化产业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长沙之旅
我眼中的长沙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辛卯考联靓长沙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