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数学“生活力”的培养

2018-01-05 11:29窦本旺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培养核心素养

窦本旺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的本质,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内在品格和外在能力,是数学课程内容和目标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因此,数学“生活力”应包含“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的数学意志、不依赖他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能够“改造社会”实现自我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培养;核心素养;数学生活力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论述的提出

1963年数学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2003年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这三大能力发展为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空间想象、运算求解、数据处理五大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博士生 导师王尚志教授指出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将上述五大能力发展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 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即六大能力).

二、高中生数学“生活力”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生活教育理论作为陶行知思想的核心,对于陶行知思想的研究课题集中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领域,“生活力”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下位概念,对它的研究也日渐兴起.在“生活力”的理论研究中与数学相结合尚属首创,2017年题为《依托教材培育高中生数学“生活力”的实践研究》获得宿州市教体局和市陶研会的联合立项并成功开题.高中生数学“生活力”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源自两方面.一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后经陶行知改造而成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學做合一”.二是陶行知对传统儒学的辩证思考.“生活力”是陶行知先生1926年在《我们的信条》中提出来的,“生活力”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的子理论.2017年宿州学院附属实验中学课题组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生活力理论,从数学本质出发,尊重学生心理特点及知识结构,依托高中数学教材,立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科学提出数学“生活力”的概念.通过课题组研究认为高中学生数学“生活力”就是数学的“生长力”,是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数学文化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史、名人逸事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是数学“生活力”初级阶段,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力、阅读思考的能力、积极向上的成长力.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认知力,是数学“生活力”的中级阶段,它体现在学生理解数学、深入学习数学、对数学知识吸收消化的能力.运用数学改造世界的实践力,是数学“生活力”高级阶段,它体现在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生活力”的关系

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生活力”都来源于数学活动过程,目的都是服务于生活改造世界,都重视生活这个载体,二者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是生产生活的不断需要发展完善了它们,所以说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生活力”是共融的.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生活力”又有所区别:相较于数学“生活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弹性弱些、范围小些、外在的显性能力略显不强.

四、核心素养下的数学“生活力”的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显然是运动变化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紧扣课程标准正确把握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做到熟知学生、以生为本并结合实际.培养高中生数学“生活力”,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行模块教学打破章节限制

合理的数学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数学教学要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知识模块作为教学思考对象.知识模块既可以在章内部进行组合也可以在章节之间合理组合,甚至可以跨教材.如,北师版高中数学必修4就可以以三角函数作为教学模块,将第一、三章整体优化设计.

(二)问题引领课堂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中的概念、定理等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努力做到独立分析、相互协作,以此提升高中生的数学“生活力”.

(三)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创设合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数学课上只是简单地创设数学情境是不够的,要基于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结合数学教学需要,合理选用实际情境、故事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等.

(四)注重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文化伴随数学的发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对人的思维、探索精神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中巧妙引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阅读材料的简介、插图的鉴赏等,不仅使学生有数学的沉淀和积累还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以此激励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力.

教师在培养高中生数学“生活力”时,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充分了解数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其次,要主动培养学生敢于猜想,敢于质疑的精神;最后,要积极组织、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数学抽象、数学表达,运用数学“改造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突破[R].2016.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培养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