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纪行

2018-01-06 08:57陈鲁民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17年12期
关键词:炮台海战太后

◎ 陈鲁民

崖山纪行

◎ 陈鲁民

崖山位于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是一个荒凉的海滩,银洲湖水由此出海,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扇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先驱烈士留下的一处处遗迹,把我带到公元1279年的那一天。

彼时,南宋残余的军民和眷属,还有20余万人,杨太后每天带着幼儿,依靠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在用绳索相连的巨舟上主持政务,已经坚持了一年。1279年初春的一天,蒙古大将张弘范突然发动海陆攻击,激烈的海战持续了22天,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由于粮道水源被断,宋军弹尽粮绝,全线崩溃。眼见全军覆没、突围无望,大臣陆秀夫先把妻子儿女驱下大海,又将8岁的皇帝赵昺用布绑缚在背上说:“我大宋君臣,威武不屈,大义凛然,不应受到外国人的侮辱。”毅然投海而死。大将张世杰率领残舰突围,7天后遇到杨太后,杨太后得知赵昺已死,大恸不已:“赵家两块骨肉都已死尽,我岂能独自苟活?”言毕也投海而死。10余万南宋军民见帝后俱亡,亦跳下冰冷的海水中同赴国难。据载,此其时也,军民纷纷蹈海自尽,海上到处是沉浮不定的人头,一片惨烈哭声,是满腔悲愤、不甘为亡国奴的誓言!几天后,海面上飘起10多万具尸首。

大将张世杰带残部突围前往广州,准备继续抗敌。可是,他又不幸遇到飓风,堕入大海。崖山海战,惨烈空前,满朝民族精英及各种文化典籍都随之而去,玉石俱焚,损失无法估量,建国319年的宋朝到此灭亡。

崖山最著名的景点是崖山祠,是纪念南宋杨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建于500多年前,祠内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气亭、义士祠、诗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大门牌匾题字“大忠祠”,祠里四季游人如织、香火不断。慈元殿原名全节庙,又称国母殿,内奉杨太后与少帝赵昺塑像,并陈列其生平事迹和南宋小朝廷南逃直至灭亡的史料。三忠祠里供奉有宋末三杰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的雕像,三人器宇轩昂,目光炯炯,似乎在开军事会议,又好像在筹措复国方略。院子里有块巨石,雕刻着国歌的词作者田汉先生在游历崖门海战旧址后留下的诗篇,即《崖门怀古》:“云低岭暗水苍茫,此是崖山古战场。帆影依稀张鹄鹞,涛声仿佛斗豺狼。艰难未就中兴业,慷慨犹增百代光。二十万人齐殉国,银湖今日有余香。”后院有处诗碑长廊,镌刻着历代贤达义士、大臣官宦来此吊唁瞻仰的诗词文赋,或慷慨激昂,或壮怀激烈,或悲愤填膺,或其恨绵绵,读之无不令人痛悸动颜,心灵震撼。

崖山祠后院左侧有一座怀古亭,置有石桌、石凳,历代的文人骚客在此倚栏临风,狂歌痛饮,凭吊宋末遗事,谈论天下危亡。周恩来总理、田汉先生等也来此参观过,并对宋末军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大加赞扬。

崖山祠后院右侧有个白鹇亭。据说小皇帝赵昺养了一只宠物白鹇,崖山海战打响时,白鹇目睹赵昺被陆秀夫背着跳海,悲鸣几声,挣扎着连笼带鸟跌进海里,追随主人而去。人们感念鸟也有忠义之心,故设亭纪念。

崖山祠临海的位置还有一座望崖楼,站在上面可以眺望整个崖门全景,可以看波涛滚滚、云蒸霞蔚,遥想当年崖山海战的惨烈景象。有一座宏伟的现代化跨海大桥,横跨于昔日的战场海面上,连通了古井镇和崖西镇对面的道路。

出崖山祠向南约3公里,是著名的崖门炮台。崖门炮台气势威严雄伟,踞潭江、西江支流出口处,紧扼崖门海口,是南宋最后一场血战的坚守阵地。后来,崖门炮台几经翻修,最终稳定在清嘉庆十四年的基本形状。崖门炮台依山面海,呈半月形,石基、灰沙夯筑如城堞,弧长180米,高5.5米,厚3.5米,共两层,有43个炮位。正面有碑刻“镇崖台”三字,左侧门上有“炎海风清”碑刻。崖门炮台建好后,曾多次击沉倭寇和葡寇侵扰的贼船,也曾阻击过不少企图登陆洗劫乡村的海盗。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派重兵来崖门炮台驻守,令英侵略军无法靠近。抗战期间,游击队也曾凭借崖门炮台,抗击过日寇的侵略。

崖山之行,虽只有短短一天,但给我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是一次强烈的精神洗礼。中华民族要想避免崖山悲剧的重演,唯有卧薪尝胆,埋头苦干,做强、做大自己,让一切外敌望而生畏,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此才是对崖山海战中捐躯的数10万军民的最好告慰。

(作者系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炮台海战太后
浙江海防炮台夯土墙材料分析研究
中途岛海战
这海战没法打了
“黄太后”驾到
陆军海战第一连
江苏明清海防炮台建筑遗存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炮台,战争与和平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