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选评

2018-01-06 05:04陈玉驹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孙悟空书法读书

陈玉驹

一、论题式标题

论题,就是有待于证明或证伪的命题,它仅仅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不涉及作者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钱钟书《论快乐》中的“快乐”,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捕蛇者”,鲁迅《拿来主义》中的“拿来主义”等。

(一)

(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文/梁思成

①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候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已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从普遍性的角度讲建筑形式或派别产生的原因:“遗传”和“教益”,中国建筑亦然。)

②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从三个角度指出19世纪末叶及20世纪初年中国建筑兼有“洋式”和“中国式”的短处:一是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二是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三是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③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莫不是内部結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竟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探讨现在风行的“‘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一是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二是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三是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④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望的。(回应标题“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一是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二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三是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有删改)

1.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分)

①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②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③一部分建筑师虽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乏真正的了解。

2.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分)

①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②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③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3.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分)

①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②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③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中国书法与建筑

文/林语堂

①我们每天要目睹自己建造的房屋,在里面消磨掉大部分时光,糟糕的房屋会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自然就有美化这些房屋的要求。问题是怎样让砖块灰浆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一定的美,赋予它一种精神。就像欧洲大教堂那样,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的精神。(提出“建筑要表达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的精神”的问题。)

②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建筑从梅花枝头获得了灵感——首先变换到书法上的生动线条,而后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指出中国建筑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

③中国建筑甚至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这一点听起来似乎很难置信。这种影响可见于构架的大胆应用,比如柱子和屋顶,厌恶直线、死线。而这一点在倾斜屋顶的演变中显得更为明显。(点出中国书法影响中国建筑的具体表现:构架——线条的运用。)

④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问题极为相似。在绘画中,轮廓线并不仅仅是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而且表达了本身的大胆与自由。而在中国建筑中,木质框架总是显露在房屋的墙壁后面,而且大梁和小椽在屋内屋外总可以看到。

⑤这都起因于一条著名的书法原则,即“间架”。一个字的诸多笔画之中,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或一个封口的方框,为其余笔画提供一个依靠。有了这个主要笔划作为依托,其余笔划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或由此发散开去。即使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轴线”原则,就像大部分中国字里有轴线一样。(构架之一: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

⑥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孤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这在中国式屋顶的构造上看得最为清楚。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在本质上总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对比而成。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线组合对比而成的。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书法先生教导我们说,要有一条主线,不管是横是直是斜,我们一定要使这条主线与它周围的曲线相对比。(构架之二: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

⑦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它与书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懂得中国书法要旨的人会看不出美妙的曲线原则。中国书法中,最大的困难是笔力,比如给一条完完全全笔直的线条注入力量就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稍稍向任何一方倾斜一点,即刻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只要看一看汉字中象征屋顶的部首,看看它优美的曲线,就知道这并非空想。(构架之三: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

⑧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形象表达作者对最好的建筑的理解和看法。)

(有删改)

4.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6分)

①首先,提出中国建筑更加注重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观点。②其次,举例分析这种对映是如何运用的。③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5.从文中看,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对中国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①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②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③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

6.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①建筑应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②建筑应没有雕琢的痕迹。③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建筑、自然、艺术三者高度融合。

二、论点式标题

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既可以是肯定的见解和主张,也可以是否定的见解和主张,还可以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也就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肯定或否定。一个问题,一般有很多个层面,很多个角度,很多个点。所以,在一篇文章中我们只能论其一点,这就叫“论点”,比如“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提升人生幸福感”等,“成人不自在”“成人比儿童更幸福”“成人应有羞耻心”等。

(一)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文/时代

①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8.5。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借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结果,说明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②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过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變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阐明读书让人有彻悟的快乐。)

③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阐明读书让人不孤单:烦恼的人不只你一个。)

④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读书会让我们收获思想。)

⑤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引用毛姆的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全身心投入地读书。二让阅读陪伴终生。三要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①首先,明确世间有两种快乐。②接着,阐述无知的快乐。③最后,阐述彻悟的快乐。

2.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①能获取智慧。②能带来顿悟的生活快乐。③能了解别人的思想。④能培养气质,收获思想。

3.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觀点?

①要全身心投入地读书。②让阅读陪伴终生。③要珍惜有限的读书时光。

(二)

成人不自在

文/郭英德

①《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通过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

②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从社会关系: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空间:环境太狭隘;时间:迟早也要死去这三个角度说明孙悟空不自在。)

③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了。)

④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借写孙悟空主动接受社会规范,说明一个人只有接受社会规范,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⑤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⑥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有删改)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①第一层(第1段):通过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②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③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④第四层(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5.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①“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②“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③“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6.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①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②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③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猜你喜欢
孙悟空书法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诗书画苑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法等
读书为了什么
图说书法(三十九)
雷伊大战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