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野中的古诗词教学

2018-01-07 19:16顾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商女阅读者空白处

顾娟

德国文艺学专家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认为作品在读者没有阅读之前只是半成品。他认为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作者创作的作品的自在状态,它独立于接受主体之外,不依赖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而存在,但是作品则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融合了审美主体体验、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审美对象,是被读者感知过、再创造过的文本。阅读者是接受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也要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关注学生作为接受者对于古诗词文本的感悟和审美感受。

一、想象空白,体悟内涵

在古诗词文本中有很多空白处,教师在指导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围绕空白处进行想象,体会其内涵,感受“味外之味”和“象外之象”,正如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所说的那样,“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品味文本语言背后的隐藏信息。

学习《泊秦淮》一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文本中未曾明言的空白处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这能让他们更好地明白作者创造此诗的意图。“朗读并分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说说‘商女是否真的不知亡国恨,作者真正想要指责和批判的究竟是谁?”学生在分析这处空白处时可以发现作者隐而不宣的意思,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曲笔的手法,他并非想要指责“商女”,因为商女唱什么歌是由听者来决定的,所以作者真正想要指责的实际上是那些欣赏歌舞的封建贵族和官僚。他们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时期还沉溺在靡靡之音里,这引发了作者的担忧。正如《唐人绝句精华》所言“特借商女犹唱《后庭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这就是作者隐藏在空白处的内容。在充分展开联想后,学生体会到了隐藏在空白处的深邃内涵。

法国文学评论家圣伯夫在解释接受美学理论的时候提出,最伟大的诗人并非创作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最多的诗人。由此可见优秀的诗词作品往往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促使阅读者在留白处感受文本的内涵。

二、解读含蓄,感受心曲

古典诗词具有曲折含蓄的特点,作者往往会使用象征等手法表达内心感受。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可知,由于阅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在教授这些诗词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感受隐藏在诗词深处的真实情感,和作者形成共鸣,这样才能体会诗词深意。

《春望》是杜甫的名篇,前四句写的是长安城衰败的景色,后四句描绘了自己心中怀念家人、感怀国破之痛的情怀。然而这首诗寓情于景,前四句中其实也能看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品读诗歌的前半部分,感受作者含蓄深沉的创作风格。“国破山河在”,这句的“破”字显得抑郁深沉,是直写情感,而“山河在”则显得含蓄内敛,山河虽在当时却笼罩在“国破”的愁云之中,怎不让人心伤。“城春草木深”,这一句中的“深”也十分含蓄地写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草木茂盛,但是城市荒芜,杳无人烟,所以才会给人“深”的感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用“溅、惊”两个动词移情于花鸟,花和鸟并不会落泪、惊心,这实际上是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自己在春日里怀念故国的悲伤情怀。由此可见,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虽然是写景,但是却将情感融合在里面,显得内敛深厚。德国学者伊泽尔在谈及接受美学的时候提出作品所描绘的现象和现实客体之间不存在确切的关联作用,因此一切文学作品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古典诗词大多含蓄內敛,因此更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真切地感知其中的情感并不容易,教师要指导他们准确品味作者心声。

三、联通人生,深层发现

接受美学认为阅读者在品读文本的时候存在期待视野,这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较为遥远,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认知情况来评判诗歌。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联通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行深层挖掘,让他们的期待视野有所突破延展,提高审美能力。

初中学生一般都难以理解《水调歌头》中的哲学思考,作者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追寻宇宙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表现了善处人生的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只有经历了人间悲欢,看透世事的人才能有此感悟。为了让学生拓展期待视野,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师可以给向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让他们尝试接触其复杂的人生,在联通人生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入感悟这首词的内涵。由于朝廷中新党执政,所以苏轼兄弟作为不同政见者必然遭到排斥,因此两人才被分别外放到密州和齐州任职。苏轼一生经历过多次起起落落,身为在宦海沉浮多年的人,他对于自己的遭遇产生了泰然处之的想法,因此才会有洒脱豁达的词句,同时,他又极其思念亲人,因此才会心中感怀,感叹宇宙之无穷,存望月怀人之心展开无穷遐想。

初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理解能力也有限,如果所读诗歌都在他们审美的发展区之内,则和学生的期待视野相一致,缺乏挑战性。教师可以选择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诗歌,并给学生提供一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理论,帮助他们理解,促使他们拓展期待视野,审美接受能力有所提高。

接受美学反对片面、孤立、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主张将阅读主体考虑在内,这正好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是阅读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不谋而合。教师可以运用接受美学理论,研究初中学生的审美接受能力,设置更符合他们接受力的问题,促使他们提高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中学语文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商女阅读者空白处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泊秦淮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创意美术
歌女为什么被称为“商女”
“商女”的原意及其变化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