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处悟
——写于颜峰个展

2018-01-08 07:48庞二梅湖南常德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12期
关键词:观沧海画册油画

◆庞二梅(湖南 常德)

画家颜峰

颜峰,1976年生,湖南常德人。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师。2008年作品《深呼吸》入选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2009年作品《村口》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湖南展区优秀美术作品展;2014年作品《峰远 诗意》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5年油画作品《铁金幢》入选湖南省第七届油画展;2016年作品《力士图》入选常德市艺术旅游节作品展。

拍摄这本个展画集的照片时,非常好玩。好玩就好玩在,当时在场的几个人除了各司其责,如配合摄影师将作品上架、下架、记录尺寸等,还要一起琢磨着如何给每幅作品起个名字。

好吧,起个名字。大家好像置身现场抢答赛,急急开动起脑筋来。因为作品比较多,拍照的前后环节又是走流水线地一环扣一环,若名字不及时想出来,要么流水线停止吧,但时间不允许;要么后面补写吧,但想想就蛮麻烦。而且,颜峰的画室又是那么狭促,满屋子的画,加上三五个人的穿行,一不留神就要磕头碰脑。

所以,就想到了去年在北京逛三联书店。

书店美术类书架的展摊上,法国的莫奈和中国的黄铁山,两人的画册紧紧挨在一起。两本画册分别翻开来,我脑海中得出一个有趣的印象:两位画家的作品名字,取得多么风格迥然却各有趣味。看看,“高山秋艳”“江华春色”“牧场晚照”“山居正午”一个个诗意盎然的名字,是黄铁山笔下绮丽瑰异的水彩风光;而《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日出印象》《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干草垛》,名字好似一个个便于查案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实则为莫奈蜚声世界的油画风景。当然,莫奈大师还有最出名的《睡莲》。

我把这两本画册的名字风格分享了一下,大家立即心有灵犀。于是,原本没有特定名字的一幅幅作品,活泼泼地领了各自的令牌,由穿越时光旅程的《江南》领衔开场,一个接一个,面目清晰地列队归位——山野溪流中的《游泳的少年》,携着笑闹嬉戏的空谷回音亮相,让人沉醉其中,陶然不知所归;《云水谣》系列,依然澄静凄美,“看着你,目光似月色寂寞,画着你,却画不出你的骨骼”,幽怨着一曲又一曲的悲伤;转眼间,《观沧海》豪气冲云,踏歌而来;《放学归来》回到凡人故事,作者忍了一时大雨倾盆的束手枯寂,终于盼得爱妻娇女身影;《五叔家门前》,呵呵,谁的心中没有一个永远温暖善良、永远朴实敦厚的不老五叔呢?《大话西游》《梵净山》《蓬莱岛》《石头吟》《童话》……嗨,尽情发挥你的无穷想象力吧!

这次好玩的作品取名行动,于作者颜峰,是一次重温和唤醒;于其他人,是一次近距离的深入解读;于每个人,是一次艺术的审美。其他人,在作品前,不停地或前进或后退,近看细节和技法,远看构图和气势,以迎接最叩人心扉的撞击,从而找到最精准的描述。然而,作者颜峰却以一种“云无心以出岫”的姿态,安静地立定,好像事不关己。

跟颜峰交谈也是个比较好玩的事情。他常常不能说出自己的确切想法,或者,即使勉强说出来,也是词不达意,说着说着,他遨游于物外的神情,几乎又要立定。个中缘由,是因为颜峰旁逸斜出飘忽不定的思维,他曾经因此而苦恼,我却以为,这倒是上天对他特别的恩赐,让他时不时暂离肉身的羁绊享受灵魂的自由行走,只关乎一日三餐的贩夫俗子是不配有这种超脱的,就接受真实的自己好了。

因为思维的缘故,颜峰有时会处于一种不可控的状态,所以他的作品也呈现出不稳定,有些作品简直就是令人绝妙欣喜的神来之笔,如我很欣赏的《江南》《游泳的少年》《观沧海》《放学归来》等,这些作品一溜儿看下来,人间天上,万物逆旅,即点染了古今东方的神秘情调,又透露了西方矜持的体贴和轻灵的意绪,让人感觉他的思维有穿透时空维度的力量。但有些作品就显得平淡而无亮点,像是未竟之作,也的确是,颜峰说他有好些画作是没有完工的,不晓得怎么画下去。他说他在等,等某种状态的回归。

力士图 油画 颜峰

油画 颜峰

其实,一个画家常常陷入那种不可控的状态,非常难得。不可控,就意味着来无影去无踪的变数和难以预测的刺激,就意味着你有超出常态顿然开悟的可能。听说出家人悟禅都跟某个顿然有关,故邱琼山路过山寺,惊见四壁画满《西厢》:“空门安得有此?”“老僧从此悟禅!”“从何处悟?”“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好个“临去秋波那一转”的一棒喝,惊世骇俗了一老僧!

颜峰将会“从何处悟”?我们不清楚,恐怕他自己也无从得知。那就不慌不忙地等吧。我们等颜峰,颜峰等他的“临去秋波那一转”。

那样的时刻,如惊涛骇浪,会一波又一波地涌来。

接着,请再一次又一次地看他的画。

放学归来 水彩 颜峰

游泳的少年 油画 颜峰

江南 油画 颜峰

猜你喜欢
观沧海画册油画
一张油画
观沧海
油画《塬下》
油画
陶瓷绘画《观沧海》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小画册
此“海”非海对《观沧海》的重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