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农技推广的发展对中国农技推广的启示

2018-01-08 23:35陈江涛吕建秋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17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中国模式

陈江涛++吕建秋

摘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农技推广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农技推广模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农技推广与学术研究的发展,并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农技推广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国外农技推广;模式;农业现代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265-03

Abstract China is now in a critical stage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s essent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model has a variety of problems. How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se problems,we need to consider the issue.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Europe,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and in combination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some suggestion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extens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oreig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model;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hina

我國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目前还有超过1/2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农民观念的转变以及我国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农产品质和量要求的提升,因而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更多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推广体系也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例如,基层推广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职责不明、老龄化严重等。高校作为农业技术的主要产出单位之一,有着明显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科研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的存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如何打通大学与农户之间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已经成为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难题之一。

1 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探索

1.1 欧洲农技推广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有很多,但总体上来讲,就是借助于一定的组织机制、教育手段、通信手段将现代农业科技转移到农民群众中[1-3]。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正式出现是在19世纪中叶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当时土豆大量被真菌病害破坏,引发严重饥荒,英国政府安排技术推广人员前往农村,教农民种植替代农作物[4]。这种做法相继在德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扩展开来。最初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农业协会等的共同资助下,雇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指导农民,这种推广模式对很多欧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随着农业技术需求的持续扩大,农户迫切需要稳定的技术支持,国家就必须在其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法国政府于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国家资助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规定农技推广人员属于政府公职人员[5]。随后,英国政府也在1884年提出支持县级地方政府成立农业委员会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并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初[6]。随着二、三产业的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更加趋于专业化和标准化,农民素质相比之下也在逐年提高,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样除了政府部门和协会组织以外,市场的发展使很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推广咨询机构应运而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越来越多地被这些私人机构承担,私人咨询机构较好地充当了技术转化的桥梁作用,而且与政府机构相比,会更加专业化和高效[7]。除此之外,西方国家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重视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主观能动性,呼吁发挥农户本身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构建参与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8]。

1.2 美国农技推广的发展

在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1862年《莫里尔赠地大学法案》、1887年《哈奇农业试验站法案》、1914年《史密斯-利弗推广法》3部法案的成果,基本确立了赠地大学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中心地位[9]。另外,史密斯法还规定在美国开展4-H协会的项目,美国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的青年人比中老年的农民更能接受农业新技术,而且中老年的农民也更愿意听从这些青年人的意见,因而产生了将公立学校教育与农村生活更紧密相连的愿望,并指导农村青年帮助改善农业和农场主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一做法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10]。1980年美国出台Bayh-Dole法案,部分享有联邦政府基金支持的专利技术可以通过大学进行商业化的技术转让,很多大学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较大地促进了技术专利的转化[11]。这一法案出台以后,美国多所农业大学相继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系统地促进了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到了20世纪末,随着肥料、化学试剂等农业技术带来的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出现,部分学者认识到,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虽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管理机制上还是以农户利益最大化为标准,因而呼吁转变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逐步发展可持续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推广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农业社区、生态环境等的影响。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广泛连接农民群众,实现技术共享与传播[12]。

1.3 日本农技推广的发展

在日本,农业技术推广制度的建立出现在1885年,日本政府发起了“任命经验丰富的农民作为农业推广人员”的行动,随后日本政府建立社会组织组织来专门负责农技推广[13]。这一制度在二战前较好地促进了日本的农业发展,但同时也带有十分强烈的战时色彩,所有农户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技术指导。战后,日本政府对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建立由日本中央、县和市町村政府3级组成的全国农业科研试验网,都设有完善的农业科研和试验机构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在1947年發布了《农协法》,从立法上确定农民协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一套官民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4]。

2 国外学术界对农技推广的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比较完善,目前主要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理论有组织管理、行为学、心理学、创新扩散、知识管理、社会学等。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组织制度,与农村发展息息相关,很多学者从组织管理制度方面对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方面的研究有Anderson等[15]对于农技推广服务公共产品特性的论述。Swanson等[16]对不同的推广战略、组织模式、制度创新等的分析,探讨了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和组织变革来转变和加强推广系统。另外,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户和推广人员的行为密不可分,也有很多学者从这方面入手,分析农技推广活动中的农户与推广人员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对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一些建议。这方面的研究有Akinwumi等[17]运用Tobit模型研究了农民对于技术特征的看法对于其采纳新技术决策的影响,对农户在技术决策中的异质性进行了研究。Ali等[18]对于农业推广活动有效性的研究,从而评估约旦农技推广模式的效果,并提出改革措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将知识管理运用到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有R?魻ling等[19]建立的农业知识管理系统等。另外,由于农村的熟人社会性质,往往农业技术信息的流动十分依赖于亲友,邻居等,因而大量学者也从复杂网络分析特别是农村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农业技术传播进行了分析。例如Labarthe等[20]探讨了制度经济方法(IEA)和社会网络方法(SNA)2种方法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劣势,并指出社会网络分析主要侧重于从联结机制方面研究技术扩散,而制度经济方法则侧重国家与农民群体之间农业制度的转变带来的影响。Clark[21]使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来证明了农村社区的不同结构性,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了解这些社区结构,并重点分析了如何支持这些农业技术信息向边缘全体(贫困群体)流动。现在由于市场经济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于农产品观念和要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转向农技推广中的私人部门。可持续农业、社区农业等的研究随着计算科学的发展,人们也开始运用复杂系统仿真的方法来研究农业技术推广中的涌现现象以及发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特性来辅助农业技术推广决策[22]。

3 国外农技推广的发展对中国农技推广以及学术研究的启示

3.1 我国农技推广的发展情况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过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相关论述。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正式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草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逐步建立起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和技术员为骨干的技术推广网。1954年农业部正式颁发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对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性质、任务等做了具体规定,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初步成型[23]。随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活力进一步解放,农民的技术需求进一步增加。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也相继得到恢复。但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已经不再适应农村经营形式的变化。随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逐渐发展为“一主多元”的发展模式。高校逐渐成为我国探索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主力军。很多农科院校都对大学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做了大量的探索。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工作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大学教授牵头,以试验站为载体,以农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等,对大学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逐渐成为农技推广的热点之一[24-26]。

3.2 我国农技推广的学术研究情况

我国早期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通过总结推广经验来探索好的农技推广模式[27-29]。到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例如董振芳等设计了农技推广项目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开始注重对农技推广效果的定量评价[30]。20世纪初,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始广泛应用于对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中,例如胡瑞法等人对于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影响因素的分析[31],黄祖辉等对浙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考察实证[32]。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开始从创新扩散,技术传播的角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近年来,也有学者开始运用计算机仿真对我国的农技推广政策进行模拟与优化,来辅助决策[33]。

3.3 中国农技推广与学术研究的发展策略

3.3.1 充分利用“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模式,走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道路。国外发达国家的农技推广模式的形成往往都与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紧密型关,每种推广模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一种好的政策的形成必然是与国内各方面的发展紧密结合的。不应该只看到其他国家取得的历史成果,更应该结合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针对性地借鉴与吸收。我国当前的情况是我国政府主导下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建立,农技推广队伍也较为完善。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也不能否认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产生的巨大作用。目前,农技推广的改革应该以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其他模式的优势,来完善现有的推广的模式,逐步发展“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模式。

3.3.2 发挥互联网经济的优势,创新农技推广模式。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相较于国外来讲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互联网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开放、互联、共享、即时的优势可有效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桎梏,国外已经出现了诸如社区农业等的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技推广也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共享经济的重要性,例如开展农业科研众包、资金众筹、技术共享等。依托互联网,快速开展农技推广,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技术盲点。

3.3.3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消费者对于农技推广的影响力。农技推广服务不能只考虑农户的利益,更应综合考虑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找到各方的利益平衡点,不能片面以追求产量为主导。要把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考虑到农技推广之中。例如,当前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就会更多地去关注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因而在开展技术推广之前,有必要对推广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吸收市场以及消费者的意见,建立双赢的推广体系。

3.3.4 重视学术研究,服务农技推广。农技推广是一项综合了农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流派。学术界对于农技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或者决策机构对于农技推广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农技推广的效率。我国农技推广的学术研究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最初的定性分析到目前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定量分析。但我国的农技推广理论相对比较缺乏,还有待依据中国社会实情进一步发展。另外,目前随着大数据、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术研究也可以考虑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辅助农技推广的科学决策。

4 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的工作,当前我国无论是农业推广系统还是农村的经营主体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暴露其弊端,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对于农业技术的需求又在逐年增加,导致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的脱节。当然,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然发挥着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但是应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有益地补充,满足农村多元化的技术需求,发展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欧洲、美国、日本的农技推广模式建立较早,发展成熟,对于中国农技推广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应结合自身国情,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农技推广模式。

5 参考文献

[1] BRUNNER,YANG.Rural America and the extension service[J].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2013,160(3):497-504.

[2] SAVILE A H.Extension in rural communities,a manual for agricultural and home extension workers[J].Audiovisual Aids,1965:1.

[3] SATTAKA P,PATTARATUMA S,ATTAWIPAKPAISAN G.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rvices to foster production sustainability for food and cultural security of glutinous rice farmers in Vietnam[J].Kasetsart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7(38):74-80.

[4] GRUNWALD N J.The social impact of fungal diseases:From the Irish potato famine to sudden oak death[J].Phytopathology,2005,95(6):129.

[5] JENKINS H M.Report o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north Germany,Fra-nce,Denmark,Belgium,Holland,and the United Kingdom[J].Royal Commission on Technical Instruction,1884:442.

[6] JONES G E.Agricultural advisory work in England and Wales:The begi-nnings[J].AgricultLural Progress,1994,69:55-69.

[7] 胡瑞法,李立秋.農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J].科技导报,2004(1):26-29.

[8] SUMBERG J,OKALI C,REECE D.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face of diversity,local knowledge and the participation imperative: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J].Agricultural systems,2003, 76(2):739-753.

[9] 高建梅,何得桂.大学在美国农技推广体系中的功能及其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11-114.

[10] RECK F M.The 4-H story:A history of 4-H club work[M].The Iowa State College Press Iowa,1951.

[11] PARKER D,Castillo F,Zilberman D.Public-private sector linkage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e case of US agricul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83(3):736-741.

[12] IKERD J.Th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and the New American Farmer:The Opportunities Have Never Been Greater[EB/OL].(2008-07-17)[2017-05-15].http://web.missouri.edu/~ikerdj/papers/Greensboro%20-%20Extension%20New%20American%20Farmer.html.

[13] HALL A.Extension policy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Asia[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5,8(3):308-319.

[14] 韩清瑞.日本农技推广创新及启示[J].农村经营管理,2014(2):40-41.

[15] ANDERSON J R,FEDER G.Agricultural extension:Good intentions and hard realities[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04,19(1):41-60.

[16] SWANSON B E,RAJALAHTI R.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ndAdvisory Systems:Procedures for Assessing,Transforming,and Eva-luating Extension Systems[C]//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2010:45.

[17] ADESINA A A,BAIDU-FORSON J.Farmers′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evidence from analysis in Burkina Faso and Guinea,West Africa[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13(1):1-9.

[18] ALI A L S,ALTARAWNEH M,ALTAHAT E.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activi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2012,7(2):194-200.

[19] R?魻LING N.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technology transfer interface:a knowledge systems perspective[J].Making the link: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990:1-42.

[20] LABARTHE P.Extension services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Less-ons learnt from the French and Dutch contexts and approach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0:193-202.

[21] CLARK L.Seeing the social capital i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systems:using SNA to visualise bonding and bridging ties in rural communities[J].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Development Journal,2010,6(3):206-218.

[22] BERGER T.Agent based spatial models applied to agriculture:a simul-ation tool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resource use changes and policy analysi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25(2-3):245-260.

[23] 扈映.我國基层农技推广体制研究: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4] 熊春文,张彩华.大学公益性农技推广新模式的探索:以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建设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4):133-136.

[25] 安成立,刘占德,刘漫道,等.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6.

[26] 汤国辉,刘晓光,董艳,等.协同创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在农业园区创建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2(5):62-66.

[27] 试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的初步总结[J].农业经济问题,1982(5):35-39.

[28] 唐洪潜,达凤全.用经济办法推广科技成果:新富公社实行农技推广联产责任制的调查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1981(10):31-34.

[29] 张家瑞.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1987(5):1-4.

[30] 董振芳,刘文元,霍玉海,等.农技推广项目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0(11):35-36.

[31] 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2] 黄祖辉,扈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现象透视: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5(8):63-69.

[33] 贾晋.中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政策模拟与优化:基于基层推广机构行为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9):15-22.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中国模式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