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2018-01-08 16:00潘永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生态平衡有机农业可行性

潘永

摘要 本文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详细介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阐述了发展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严格的投入品管理制度以及种养结合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问题;可行性;优势;中国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260-02

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食品安全、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增长方式虽然赢得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持续性、发展性、公平性的可持续原则基础上的人类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协调,可持续的农业是一种再生循环农业,是一系列使环境、资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过程[1]。有机农业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的一种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2]。有机农业是一种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外源投入品的污染、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1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连续8年稳定在5亿t以上,连续2年超过6亿t[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增速持续5年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土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农业资源硬性约束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峻、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必须完成的挑战。

1.1 农业资源硬性约束突出

农业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农业耕地和灌溉水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更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受长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用占世界6%的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和支撑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下降都已进入硬性约束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逐渐被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所取代;轮作、套种、施用自制农家肥等传统种植方式基本上被农药和化肥取代。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连年耕作不休耕,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严重透支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其次,由于北方地区耕作主要采用机械旋耕,这种浅层旋耕难以使土地得到深松,再加上过量施用化肥,土壤贫瘠、板结,耕地可持续生产能力严重衰弱。至 2013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仅有0.094 hm2,而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仍以每年几十万公顷的速度被占用,守住1.2亿hm2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大[3]。

水资源方面,我国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根據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已由 2000年的2 193.9 m3/人,减少至2013年的2 059.7 m3/人;此外,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而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都依赖沟渠灌溉,使本就有限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降低,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4]。

1.2 现代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可知,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从1978年的884万t,增加到2013年的5 911.9万t,而农作物的化肥平均施用量为359 kg/hm2,是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施用强度对水污染而设定的安全上限(225 kg/hm2)的1.6倍。此外,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量约130万t,其中70%为高毒农药,而60%~70%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仅有不到1/3被作物利用[5],据测算2010年我国由于农用化肥、农药的使用而造成的总磷和总氮的排放分别占农业源污染的27%和47%[6]。

农用耕地不但是农业源二氧化碳排放的源头,更是土壤的有机碳库,每年我国作物秸秆总产量约为8亿t,约 25%的秸秆未被有效利用,而其中绝大部分被焚烧;此外,农用薄膜覆盖面积高达1 333万hm2,而回收率不足 2/3,作物秸秆和农用薄膜等的大量焚烧以及大量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投入品进入土壤后,经分解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已成为农业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已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7]。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集约化养殖逐步取代了传统农业的种养结合,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畜禽粪便的大量滞留已成为农业源污染的新来源,根据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结果可知,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中化学需氧量达1 268.26万t,总氮量为102.48万t,总磷量为16.04万t,铜量为2 397.23 t,锌量为4 756.94 t;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为2.43亿t,尿液产生量为1.63亿t。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

21世纪以来,在加速实现“四化”同步过程中,我国国内经济及物质文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大众对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数量的追求上升至质量的要求,然而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从重金属污染事件的镉大米、食品添加剂事件的三聚氰胺,到安全生产问题的毒生姜、毒豇豆,让大众对食品安全感到担忧,甚至恐慌。分析以上事件原因可知,重金属污染、农残超标、毒生姜等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农用投入品过量、非科学的使用,而另一方面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的非法操作。endprint

2 通过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

有机农业生产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和生态预防基础之上的生产系统,其追求的是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资料利用的有效性和营养的充分性。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保持和改善,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品质,而且能够实现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确保农业资源良性循环

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现代生物生态学的有机结合。

2.1.1 在种子、种苗的来源方面。首先拒绝使用转基因种子,以确保生物遗传学上的纯洁性,保护生物多样化;其次,拒绝使用化学包衣种子,避免化学投入品在土壤中的残留。在种子的选择上,建议选用获得有机认证的种子,如若无法获得有机种子,则可选用合适的抗性种子,以减少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且在选种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物质进行处理,有机种植过程中推荐使用温汤浸种,以减少生产后期病害的发生。

2.1.2 在农业技术方面。有机农业普遍通过作物轮作、间作、套作建立立体化、多样化种植体系。有机种植过程中要求,同一生产单元内一年生作物需3种作物轮作,其中豆科植物、紫云英等作为轮作作物,不但能有效避免同种作物连年耕作而导致的土壤养分的偏耗、病害频发等问题,而且能培肥土壤,有利于生物多样化的保持。

2.1.3 在土壤培肥方面。除以上提到的绿肥轮作外,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肥料,提倡通过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秸秆还田、土地休闲等方式恢复与保持土壤肥力。有效的土壤培肥不但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能保持土壤后续的生产能力。此外,管理良好的有机农业保持土壤养分的能力增强,大大减少了灌溉水被污染的风险。

2.1.4 在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和除草剂,主要通过维护良好的土壤、合理的栽培、耕种管理、生物措施及物理措施等建立综合性的病虫害防控体系。比如通过使用有机肥,可大大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从而减少作物病害的发生。土壤深翻,可满足土壤营养的均衡分布;适时播种,可避开常规病害的高发期;合理密植,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保护、引入自然天敌,一方面利用食物链效应减少虫害,另一方面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物种分布的平衡性;投放性诱捕器,减少田间趋化性害虫等。

2.2 严格的投入品管理制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目前,90%已发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都是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而导致的重金属或农药残留,而有机农业要求种植过程中拒绝一切化学来源的农用投入品,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由于生产投入品的使用而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有机养殖过程中,规定的动物福利(如圈舍要求、存栏量等)、营养(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以及健康(防疫、疾病治疗等)一系列投入品的来源、种类和使用规格,这一切措施均为畜禽产品以及副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还应增加标准中对于生产记录,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管理要求,以便于投入品的管理。

2.3 种养结合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常规农业强调高投入获得高产出,长期以往会造成当地作物品种单一化、病害发生特性化、土壤营养偏耗化等影响生态多樣性、增加环境污染风险的情况发生。而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强调的是种养平衡,建立农业生态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种养结合有机生产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2.3.1 稻田养蟹、稻田养鸭。在同一生产单元内种植稻田并养殖河蟹或养鸭,在充分利用水、土、肥等自然资源基础上,达到水稻与河蟹或鸭的和谐共存。河蟹或鸭的不断捕食以及频繁活动,不但能有效减少稻田中的虫害和草害,促进水稻的生长,更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通风透气的作用,从而减少了病害的发生;此外,河蟹以及鸭的排泄物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稻田的肥力,有效保持了水土的持续生产能力。

2.3.2 “养殖-有机肥-果蔬”系统。有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以及果蔬种植过程中产生的枯枝、残叶、废果,都是有机肥原料的主要来源,在特定的堆置场所中将有机肥原料充分腐熟堆置,获得无害化的有机肥,从而作为肥料用于果蔬种植过程中,而获得的果蔬产品及其废弃物均可作为畜禽养殖的饲料成分,这种小规模的种养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一个良性物质循环的立体生产体系,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物质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一定的污染。

2.3.3 “种-养-加-沼”系统。在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相结合的条件下,利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以及种植过程中产生的作物枯枝秸秆作为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的原料,获得能够作为肥源的沼液沼渣以及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利用沼气等作为养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促进养殖过程高效、节能、高产;另一方面,获得的沼液和沼渣作为高效优质的有机肥料进行还田,不但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改善了耕地土壤性质,促进种植作物茁壮生长,而且作物收获后的秸秆以及废弃物又可作为发酵原料,“种-养-加-沼”相结合形成了能源物流的良性循环系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3.1 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豆谷轮作、精耕细作、农牧结合以及施用农家肥等传统生产的良好习惯,是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有力的技术保障;近年来,随着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等学科发展,机械、物理、生态技术防治病虫草害的有效应用,为有机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且全国各地发(下转第264页)

(上接第261页)

展绿色食品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属于多山区国家,山区生态条件优越,具备发展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且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偏僻,多年来沿袭传统农业生产操作,很少或从未使用过化学农业投入品,水土资源未受污染,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了地方资源优势。endprint

3.2 丰富的劳动力是有机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的数据,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约91 5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约61 866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众所周知,有机农业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发展有机农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为农民开创属于自己的产业。

3.3 各地政府的支持政策是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保证

2005年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中提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加速发展”,近年来,全国各级农业职能部门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且各地政府对实施“三品”产品认证的企业实施了政府补贴,鼓励企业、个人从事“三品”事业,且近2年来,部分省市加大了对有机产品认证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4 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景展望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各族人民能在这辽阔国土上代代相传安居乐业,根本原因就在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机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一方面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业资源硬性约束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峻、食品安全告急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国际化进程,有效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之,发展有机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5 参考文献

[1] 李芒環.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57-7358.

[2] 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J].世界农业,2004(7):7-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A/OL].(2015-05-27)[2017-08-01].http://www.moa.gov.cn/zwllm/ghjh/201505/t20150527_4620031.htm.

[4] 姜长云.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与前景[J].经济研究参考,2012(40):12-35.

[5] 马晓旭.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11(5):71-74.

[6] 尹昌斌,程磊磊,杨晓梅,等.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15-21.

[7] REISINGER A,PACHAURI R K.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I,II and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Geneva:IPCC,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平衡有机农业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中国有机农业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浅谈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促进新安江水环境生态平衡
浅析我国供电企业服务营销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