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漂流日记》中的诗文研究

2018-01-08 15:40金秀慧
大观 2017年11期

金秀慧

摘要:日本文政二年(1819)七月三日,日本萨摩船龟寿丸号漂到朝鲜公清道庇仁县马梁镇安波浦。七月二十六日离漂流地,由朝鲜派船护送至釜山倭馆,翌年(1820)正月七日登船前往对马岛。萨摩藩士安田义方将整个漂流过程及异国经历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即《朝鲜漂流日记》。在逗留期间,日方的日高、川上、安田等人与朝方的太守、问情官、京译官及其他属吏等人物因公、因私往来频繁。除去平时点检事宜的问答,安田还和朝鲜的官员和文士进行诗文唱和。

关键词:《朝鲜漂流日记》;诗歌唱和;漂流民

一、《朝鲜漂流日记》的背景

日本文政二年(1819)六月十四,在萨摩藩下属的永良部岛任正、副代官的日高义柄、川上亲詇、安田义方结束两年半的任期,一行25人乘龟寿丸号回萨摩。途中遭遇风暴,七月三日漂至朝鲜公清道庇仁县马梁镇安波浦。经过各级官员层层盘问,七月二十六日离漂流地,由朝鲜派船护送至釜山倭馆,翌年(1820)正月七日登船前往对马岛。安田义方用汉文记录了整个漂流过程及异国经历,自云“出永良部以来,于舟中聊效汉字,谩录记行 ”,漂到朝鲜后“不得已而与异邦人笔谈”。然而由于当时日本处于锁国时期,幕府对外部消息封锁极严,这部满载异国信息的日记被禁“事不可洩……所录悉焚之”(《书漂流日记后》)。日本文政七年(1824)四月,即漂流事件发生5年、安田一行人生还4年后,在大阪邸供职的“浪华今梁”人高木元敦偶得“传余烬之故纸”,手自誊写一部,再冠序于首、附跋于尾,传存至今。

二、《朝鲜漂流日记》中的韩人赠诗

汉文化东渐进程的不断发展,使得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学直接或间接地收到古代中国文学的影响。且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对朝鲜和日本文学影响最深的当属汉诗。朝鲜的高丽王朝时期和日本的江户时代,汉诗在两国得到空前发展。汉诗在这两个时期的两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两国文人争先创作汉诗。

逗留朝鲜期间,日方的日高、川上、安田等人与朝方的太守、问情官、京译官及其他属吏等人物因公、因私往来频繁。除去平时点检事宜的问答,安田还和朝鲜的官员和文士进行诗文唱和。《朝鲜漂流日记》中提到的诗歌共64首,有汉文诗61首,和歌3首。61首汉文诗中,除2首是安田所携带的友人诗稿外,剩下均为朝鲜人员和安田所做。其中,安田20首、金达秀7首、李膺祜2首、曹冥远3首、丘应贤1首、丘应鲁1首、赵泽1首、曹喜远1首、林时亨1首、金始基1首、张天奎1首、宋钦载2首、宋益镇1首、李秀闻1首、赵大永4首、东莱府使10首、无名人士2首。诗歌形式绝句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朝鲜漂流日记》卷一记载,七月四日即漂流到安波浦的第二天,太守和下官人来船中点检物品时,就有朝鲜官员询问安田是否有作诗,可见其对汉诗的热情。其记载如下:

达秀曰:君中有吟咏耶?

余曰:吟咏则曰歌谣耶?

达秀形容以示不然,余又书曰:然则作诗賦者乎?

达秀曰:然。

余书曰:有吟咏,小子有新箸也。

达秀书曰:愿见之。

余之永良部,紀行中诗文草稿之冊子在焉,出而示之,金达秀观之,少间而书曰:乘闲和答可也。

余答书曰:伏乞和作,有和作则多幸多幸。

安田拿出新作。新作中有《江亭夜作》一诗,朝鲜官员金达秀“乘闲和答”,次其韵作《谨次江亭韵》一首:“弄春花鸟暖,抚釰雪霜寒。闲卧无尘累,清风入尽栏。”

这是《朝鲜漂流日记》出现的第一首诗。漂流日记里没有记载安田的《江亭夜作》。但观诗可知,《江亭夜作》押上平声“寒”韵,韵脚为“寒”和“栏”。 朝鲜人员次《江亭夜作》的诗韵赠诗良多。官员金始基也次此韵作诗一首:“看船轻且完,几经风雪寒。依如天上坐,何羡胜楼栏。”金基昉“若有余暇,则愿下答也”,安田回答 “君所知,余暇何以得有?只欲睡也”。忙于舟上事物的安田,无暇睡觉,更无暇以诗会友。朝鲜文人林时亨也次韵作诗:“风急悲秋岸,雁回忆弟原。怜君千里客,何时到乡园。羨君绣袖阔,愧我布衣寒。幸得云山接,不知月上栏”。“今夜下船后,以太守之禁,更无接颜之望”,由此看见林时亨是偷偷上船与安田进行笔谈的。因为朝鲜对漂流民的管理十分严厉,不允许漂流民私自下陆,也不允许朝鲜平民私自与漂流民接触。但是朝鲜文人对漂流民非常感兴趣,他们或托人将诗稿带去或偷偷上船与漂流民进行诗文切磋。

此外,公清道巡察使稗将李膺祜也次《江亭夜作》的诗韵赠诗:“水市逢君夕,天西火正流。同文箕子国,殊服萨摩舟。珠玉毫端话,刀爱病衷愁。神明随处护,鲜日照心头。几经鲸鳄窟,惊梦听潮寒。碧海归帆日,红椒覆井栏。”

安田问“同文即言学周世比干、箕子之文艺耶?殊服,即言异衣服之制耶”,膺祜曰“然”。安田对“红椒覆井栏”一句不理解。金达秀解释“椒花应开时云”。后安田问椒花几月开放,达秀回答中国有,但不知几月开花。安田又问“有山椒花也,红椒,但疑耳”,达秀回答“山椒即红椒也”,山椒的花季是夏天。椒是家喻户晓的芸香科芳香植物,作为意象在文学领域,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时常出现。王逸在《离骚序》中写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椒为香草,味香持久,性清卓著,抗阴湿之气,光明磊落的品性与忠贞之人的刚正不阿相契合,故而被赋予忠贞之意。《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屈原为奸佞所害惨遭放逐,感慨楚国三位贤王纯正无私,德行完美,楚国由此成为贤良志士汇聚之所在,如同椒与菌桂等香草均聚集而生。诗人自比香草,同时也认为只有忠贞之士才可配之。故而椒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和情绪意味,被寄予忠贤爱国的情思。由此可知,“红椒覆井栏”一句是称赞安田的品行,称其是忠贞义士。

七月五日来点检的金达秀作诗一首:“纵有衣冠殊制度,好将纸笔语诗书。仗剑侍童左右列,丈夫风彩鲜君如。”诗押上平声“鱼”韵,韵脚为“书”和“如”。即使衣冠制度不同,拿着纸笔写诗书。仗剑童子列于左右,大丈夫风采入君者少矣。安田評价“君达才,诗则格调英风,流畅高浑”。安田接待朝鲜官员,“必装束旅服,而使次郎持刀于背后”,所以有“仗剑侍童左右列”一句。后金达秀乞四日的《谨次江亭韵》之答复,安田以“多端劳伤,只心神如梦也,诗兴终绝”拒绝。endprint

三、《朝鲜漂流日记》中的唱和诗

唱和诗是诗歌中一种很重要的形式,在唐朝得到大力发展,在中唐达到空前繁荣。从唱和的形式来看,最普遍和简单的形式是一首原唱一首和诗,而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出现多人唱和、多诗唱和、多循环唱和三种形式。从唱和的参与人数来看,唱和诗可以分为自唱自和、二人唱和、多人唱和三种形式。本文的诗文唱和均为二人唱和。

七月二十七日,安田一行由舒川万户护送前往古群山。“有一韩士出而笔语,是前日自舒川郡坐我船来”,此人正是宋钦载。宋钦载作《离别诗》一首:“临溪水惜别难,岱马岛云万里。日本人上三仪,宇宙间奇男子。”看着溪水话别离,对马岛有万里之远,日本来的这三人真是宇宙离的奇男子。三人指的是日高义柄、安田义方和川上亲詇。安田义方即作《答朝鲜国舒川人宋钦载所赠作》以答:“永別难分海岱间,高歌云点古群山。愁情送我秋风夕,无恙布帆悬日还。”诗中的“岱”字疑为“对”字之误,韩语中“岱”和“对”均写作“?”。离开安波浦的安田无舟事之忙,所以可以立即回诗以谢。离别伤感难以分辨大海和大山,高声歌吟古群山的点滴。愁绪送来西风,望旅途平安归故乡。看完安田的和诗,宋钦载又次韵赠诗:“东北远促别离,水烟实千万里。奇偶俱有威仪,好文彩此男子。”

安田一行七月二十七日到达古群山,准备移载物品,换船前往釜山。然因“此镇佥使以船只不备,事姑未传受交付”而滞留古群山。“此镇佥使”是古群山佥使赵大永。二十九日午间仍未闻移舟一事,因此安田作书“我辈思归实一日千秋”,催促赵大永移舟之事。安田作诗《己卯八月朔奉寄古群山镇至赵君》:“尝闻十宿到东莱,三夕维舟对翠堆。江上寒风留远客,津头冥雨锁层台。飞云黄柳惊霜雁,疏竹碧澜依水隈。自恨漂槎滞秋渚,异邦眺望日悠哉。”此诗的首联情真意切,由听说十宿到东莱,船停泊青山繁茂的古群山已经三个晚上了。表达出想回国的急迫心情,也隐约表现了对迟迟不发船的不满之情。颔联寓情于景,想要借寒风和冥雨挽留远方的客人,同时寒风和冥雨既是现实中恶劣天气的写照,又是一定程度上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颈联运用云、柳、雁、竹、波涛等意象,描绘出飞雁过柳,竹影波涛的寒秋图景。其中,霜雁的霜,疏竹的疏二字,尤为精妙,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内心与友人离别的惆怅、凄冷的心境。尾联漂槎意为飘着的木筏,诗人恨自己浮筏搁浅秋天的沙洲,隱喻自己无法与好友同归,一个“滞”一个“恨”字,万般复杂情绪油然而生,只好在异邦眺望,徒添一份无可奈何,更加道出两人深厚情意。

赵大永见诗后,表示“看至再三犹未解”,但还是次韵一首《己卯八月朔奉和萨摩国学士寄来韵》来夸赞安田的文采:“灵芝元是在蓬莱,八叶何由鄙案堆。寒雨挽留归客帆,好风吹扫主人台。庸夫釰述埋尘匣,雅士诗章拔海隈。”全诗以安田的诗作为基础进行回答,表现对安田诗作才能的欣赏、赞扬之情以及对故人归去的思念之情。首联两句以灵芝和八叶二物比喻萨摩学士的文章,灵芝与八叶原为佛家圣物,本应在圣境。诗人以此来形容友人文章的出神入化。额联运用对仗手法,寒雨对好风,挽留对吹扫,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友人离去,诗人内心的不舍和惋惜。颈联亦采用对仗手法。以庸夫言论终将掩埋于尘埃与友人文章将永存于世间做对比,强化对于友人文思的夸赞。在尾联中,诗人自谦地表示无法达到友人的高度,表达出要将友人文章高置于门楣瞻仰的意向,把自己对于友人的欣赏推向了最高点。全诗骈散结合,情感真挚。两首诗一问一答,很好的表现了朝鲜人和日本人之间的深厚情意。

赵大永对“雅士诗章拔海隈”中的“拔”不甚满意。卷六有关于二人对此字的探讨。

大永曰:拔字过是多病耶?指教也。

余曰:更以一滴纳于大海,可愧之甚也。但愚见漫书,幸勿咎。照、抽、惊、动、透,一句之意如此之字,可乎?不知其好否也。

大永曰:今教若此,以透字改之耶?

余曰:愚按以透字,为善也。改透字而至好耶。

大永曰:贵国人看之免笑耶。

余曰:透即徹也。详乎此字义,则何人笑之有乎?若不知其字义,则虽笑何妨乎?

大永曰:然则以透字,改于鄙诗中。

在“惊、抽、赵、动、透”中,赵大永选了“透”字,安田也认为“透”字更好。但是大永担心日本人看了会不会取笑呢。安田回答懂其意者自不会笑话,不懂的人即使取笑了又有何妨。

大永曰:透字必胜于拔字乎?

余曰:拔字如贵意,犹有病也,透字极胜也。

大永曰:更请详示,以破吾疑。

余曰:透字若置羌薄纸于绢上而见其绢之经纬也。

大永曰:详示以为梦觉也。又曰:然则以透字改之,似好矣。

余曰:诺。

大永曰:我诗以君髙手改润,其幸当得如金玉。

余曰:以贵君所书,小子所评,以透字易之。润色在透字上也,厚意犹愧恶也。

大永曰:君之文具,何其过也。

余曰:过犹不及也。我情未足也。

大永曰:至于诗章,评论详示为师。

余曰:不知其所辞也。

赵大永对“透”字的执着,可以看出他对别人的看法非常的在意。这一点,从他“妇女官人”的绰号也可看出。因为他每次来安田船上所穿的衣服都不同。

赵大永与安田等人同行至水岛,之后的护送之事有种子岛佥使朴国良、智岛万户吴子明负责。离别前,赵大永赠《岁在己卯,仲秋上浣,咏示萨摩国诸学士》诗一首:“鳌背相逢意趣宏,苍溟万里并槎行。护围山势含元气,翻覆浪花颓世情。计我还州途益险,念君归国水楢萦。未暖氍眠因送别,男儿赆物酒盈觥。”大永谦虚“临别自有感。以诗记之。恐或因阻狭之词,溷瀆于阔达之量也”。安田立即作一首《次韵以酬之水岛船上,酬朝鲜国明月主人见赠》回礼:“鱼眼射波积水宏,漂来蒙泽共舟行。风清天地登瀛趣,秋敞家国归鹤情。别路同看云影霁,怀君为望月辉萦。佳期难再芳筵醉,分手慇勤侑兕觥。”二首诗开头的“鳌背”、“鱼眼”,让人想起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中的“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彼此在如此危险的航行中能作伴同行,也算是患难之交了。如今你要归国去,我回任职地,恐怕没有再会之期。离别愁绪多,全在酒杯中。大永谢回赠“全篇皆珠主,以洗鄙吝,感谢感谢”,并表示“掛吾堂如看君面矣”。

《朝鲜漂流日记》中唱和诗不多,只有6首。其主要原因日方笔谈负责人安田忙于舟事点检,无暇其他。日方能笔谈的只有日高、川上和安田三人,而日高和川上自登船起得病,将舟事全托与安田。“若从事詞章,则当和酬于数韩人之贈诗矣。而无一和酬焉。眼前客常满,船中席不空,唯舟事是務”,可见安田忙碌的程度。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朝鲜漂流日记》中诗文酬唱的分析论述,可以看出汉诗在两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且两国文人创作汉诗的巨大热情。安田义方和朝鲜人员之间的诗歌酬唱,不但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是汉文化东渐对朝鲜和日本两国文学巨大影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池内敏.薩摩藩士朝鮮漂流日記:「鎖国」の向こうの日朝交渉[M].東京:講談社,2009.

[2]杨彩霞.试论椒意象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蕴[J].名作欣赏,20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