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资金效率的构想

2018-01-08 07:05叶爱华陈银娥
求是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效率

叶爱华 陈银娥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资金;效率

作者简介:叶爱华,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长沙 410114);陈银娥,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C027);湖南省现代服务业研究基地招标重点课题(17JDZD02);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NO.17JJD850002)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09

引    言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其主要表现为:城鎮数目不断增多,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镇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在总结了世界各国城镇化过程的经验、吸取了西方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教训的基础上,于2013年7月,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西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正式提出的发展战略。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其基本动力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城镇生态化、城市集群化以及城市现代化,以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为目标,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参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本文从资金的盈利属性分析,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分为两大类:一是财政资金;二是社会资金。财政资金是指由政府部门提供的资金,具有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特点,主要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财政补助、政府直接投资等各项资金;而社会资金是指具有盈利性、竞争性特点的,需要通过市场融资方式解决的资金,主要包括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股票上市、成立信托投资计划、商业银行贷款、海外融资、民间投资等。

社会资金作为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其效率一直较高。据笔者测算,1998年至2016年,我国累计实现GDP总额为617.7万亿元,GDP年均增长率为9.69%。而这期间我国平均消费率约为30%,因此每投入一个单位的资金,基于乘数和加速原理带来的产出约为4.76个单位,据此计算出城镇化中社会资金效率总计为303.43万亿元。另一方面,社会资金仅仅通过“土地财政”的方式就向财政资金转移了30.55万亿元。1但社会资金效率发挥需要正确的使用方向和合适的使用“度”,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判断,目前我国社会资金的效率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1]

一、巩固现有社会资金效率

(一)科学认识社会资金的效率及贡献

我国大规模城镇化的进程已经持续了约20年,但对社会资金的效率及其贡献的认识,至今还是模糊的,厘清这一认识是提升社会资金效率的前提。对社会资金效率的科学认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要确立对社会资金效率的正确认识,需要从四个方面同时展开:

第一,正确认识社会资金效率的内涵。效率的全称是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或称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最优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西方理论经济学的重要基石,其内容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在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社会资源提供的总效用不可能继续增加,一个社会成员效用的增加必须以另一成员的效用减少为前提。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是增加帕累托改进效率,帕累托改进效率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的效用的增加不会带来另一个社会成员效用的减少。在理论研究中,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组合,也是社会管理中的最高目标。在理论上,要达到帕累托最优:,需要同时满足交换的最优、生产的最优、交换和生产同时最优三个条件,因此效率是一种较难满足的理想状态,也是资源配置中的最佳状态。根据帕累托最优的基本内涵,社会资金效率是指在新型城镇化中,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两个资金来源中,资金运用在新型城镇化领域和非新型城镇化领域,两种资金的两个配置方向,带来的帕累托最优改进,最后形成的帕累托最优结果。

第二,全面把握我国社会资金效率的现状。可参阅的文献及政府文件似乎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即社会资金效率比较低,真正推动城镇化的力量是财政资金。而现实情况却相反,社会资金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力。据笔者测算,1998年以来,我国大约49.12%的经济增长是由城镇化带来的,社会资金在支撑城镇化稳定推进的同时,不断以提供“土地财政”的形式,支撑财政收入的增长,也是我国经济持续上台阶的决定性力量,并在短短20多年时间,就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基于效率内涵的分析,假定社会资金不投入城镇化建设中,则这些资金必将成为社会游资,不仅不能产生效率,相反会成为炒作股票、期货、奢侈品等虚拟经济的推动力量,最后给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就此角度分析,其效率则会更高。

第三,破除财政资金推进城镇化的认识误区。我国城镇化战略是国家制定并推动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是政府依靠财政性资金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本身。根据我国财政预算支出科目表,我国财政支出中包含“城乡社区支出”,这些支出是财政资金向社会资金转化的主要内容。因此,我国“土地财政”减去“城乡社区支出”,就构成了我国社会资金和财政资金转化的差额。以2016年为例,当年我国“城乡社区支出”总额为1.84万亿元,但当年“土地财政”收入为3.69万亿元,“土地财政”比“城乡社区支出”多出1.85万亿元,多出的幅度高达100.5%。而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一年是近10年来两者差额最小的一年。这说明财政资金在城镇化中的净投入是负数,支撑城镇化战略的是社会资金。1998年以前,我国各级财政都比较困难,但1998年我国推行城镇化战略后,地方政府在一夜之间就“富裕”起来,“土地财政”极为充裕,有能力兴办各种市政工程乃至“形象工程”,有的地方市政设施“超前”城镇化建设达几十年,比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政设施更加完善、先进,其真实贡献来自社会资金,而不是财政资金。

表1 我国1998—2016年土地出让金收入情况

第四,破除社会资金效率无止境的误区。社会资金的效率本身存在一个“度”,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社会资金的效率目前正处于下降阶段,过度期望社会资金对城镇化乃至财政本身的贡献,可能出现“竭泽而渔”的问题。例如,我国“土地财政”累计已经达到30万亿元之多,但目前依然有持续上升的势头,2018年前4月,在楼市调控措施频出的前提下,大部分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明显下行,但成交金额依然刷新了历史同期纪录。4月份,我国前50个大城市的“土地财政”收入就达2842.2亿,同比增加83.4%;2018年1—4月,50个城市“土地财政”合计达到11882亿,同比上涨48.8%。[2]从报道的情况看,各地房地产企业拿地热情依然较高,反映出我国对社会资金效率存在过度透支的问题。一旦社会资金难以维系,则我国城镇化乃至经济发展进程都将出现曲折。

(二)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防范社会资金风险

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社会资金在城镇化中的贡献越多,则潜在风险越大。基于这一规律,一旦社会资金演变为“金融泡沫”,则必然出现严重的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形成的基本规律,投入城镇化的社会资金的风险,来自于城镇房价急剧下滑领域。一旦我国城镇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则必然会出现大幅度回调,此时金融泡沫必然破裂,我国数百万亿元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势必危及社会资金本身的安全,并冲击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而要防范这一风险,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采取适度的货币及汇率政策。1998年以来,社会资金对我国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其背后的力量在于我国实施的是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定的汇率政策。1998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因素的作用下,大量国际资金进入我国,通过结售汇制度,转变为商业银行的购汇存款,造成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这是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化的背景因素。美国“次貸危机”后,我国为了防止金融风险,持续实施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2016年以后,我国的M2增幅已经不断下降,最近我国人民币汇率又出现了持续走低的问题。[3]而且,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是去杠杆,要求不断降低我国经济中的“负债率”,还要驱动社会资金从房地产等领域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这些政策都具有其政策目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从稳定社会资金,防止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全局性风险的角度认识,则不宜采取过激措施,而是要采取适度的措施,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去杠杆和调整汇率政策。

第二,以限购、限价等政策防止房地产泡沫继续形成。我国房价已经持续多年上涨,目前的房地产价格已经远超居民实际购买力,房地产领域成为聚集经济泡沫的洼地,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目前,我国各地都存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共同趋势,这一趋势对于继续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我国城镇化建设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过高的房价必然推动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乃至破裂,防止我国房地产泡沫的继续形成,只能立足于稳定房地产价格,制止房地产价格的继续暴涨。目前,我国各地都采取了房地产限购等措施,尤其是最近海南全省都实行了房地产限购政策及湖南长沙的“6.25新政”,这些政策对打击房产投机行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资金在城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拓宽社会资金来源,才能保障城镇化的资金需要。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阶段,社会资金的需求将更为巨大,需要以更多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要对已形成的各个融资主体进行规范,合理引导潜在资金的流向,明确建立监管体制,形成多元化供给和融资支柱,建立以金融市场融资为主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体系,为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实现金融主体多元化

资本市场相对于银行体系而言,信息传播和扩散范围更广,决策主体更加分散,因此其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我国新型城镇化需要上百万亿元的建设资金,仅仅依靠间接金融渠道,显然不能全部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发展资本市场筹集建设资金,是解决城镇化建设资金的必然选择。

第一,要构建完善的多层次的股权投资体系。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形成巨大的投资市场,相应地需要有对应的投资体系。从我国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分析,我国城镇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投资市场,我国的主要获利渠道还是城镇化,因此,运用投资机会理念引导社会资金流入城镇化投资市场,是筹集我国城镇化建设资金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直接融资比重小,间接融资比重大,资金使用效率偏低,今后要逐步增加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投资(PE)等股权形式的直接融资比重。同时要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融资需求。还要引导、帮助那些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中小企业,借助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直接融资。要充分借助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使一些中小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企业股权等交易,及时筹集发展资金。同时,引导一些资信良好、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支持它们发行多种形式的融资券,增强这些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社会资金在理论分析中具有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特征。这具有便于宏观分析和理论提升的显著作用。在具体运用中,社会资金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对应的资本市场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而资本市场则是由投资及退出两个方面构成的。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市场的同时,也需要形成多元化的退出市场。现在我国股权投资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退出通道太单一。实现退出渠道多元化,很重要的是改变中国资本市场“倒金字塔”的分布状况。“正金字塔”型的资本市场体系是指资本市场的最顶端是主板市场,接着是二板市场,最底层是柜台交易。层级越高,受众面越小,门槛越高。这一转型过程的关键在于拓宽资本市场体系的“塔基”,推进新三板进一步扩容。

(二)加大政策導向作用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属于东亚发展模式,政府在城镇化战略制定和实施中具有重要地位。尽管我国社会资金是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但真正发挥导向作用的力量还是各级政府。因此,在积极发挥社会资金作用的同时,还要大力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使二者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一,要构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应发挥货币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对参与城镇化建设力度较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合意贷款规模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相关金融市场准入、新金融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扩大人民银行贴息贷款政策范围,对城镇化建设薄弱环节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应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城镇化。

第二,要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金融生态环境。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使金融机构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规模扩张,依据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不能弱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约束机制,金融管理机构应加强风险防控,为各类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强化城乡一体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条件。

第三,要构建支持激发城镇化金融创新活力的产权制度。建议修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建立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权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金融产品、落实金融债权提供条件。

第四,要改革相应的财税政策。由于土地财政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要打破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支出范围,加大中央对基础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使各层级政府事权配置与财政资金相匹配,因此开征房地产税的前期准备工作步伐要加快。在规范市政债券发行的同时,为增加市政债权的吸引力,可依照国际惯例,对市政债券利息免征所得税。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支出及收益等也应通过税收杠杆给予优惠,以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第五,要扫清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化基础设施领域的障碍。通过进一步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放和细分城镇化投资、建设和运营市场,鼓励社会资金采取独资、控股、参股或者以BT、BOT、PPP等市场化模式跨地区、跨行业参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规范运作、灵活运用多种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和工具获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三)实现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无缝对接

开放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是我国城镇化的两个重要资金来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非常重视开发性金融的功能,尤其是国家开发银行在筹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方面,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具有主体作用,其实际筹资规模将远超过政策性金融体系。

第一,注重发挥国家信用的筹资功能。我国开发性金融体系是借助国家信用筹资重点建设资金的渠道。城镇化的前期阶段,由于商业性机会尚未形成,因此,政策性金融就成为主要资金来源。相对于我国城镇化所需资金,开发性金融本身资金力量也很有限,需要借助国家信用的力量筹集资金。在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单纯依靠开发性金融难以满足城镇化的巨量资金需求,而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特点又导致商业性金融主动投资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开发性金融要借助国家信用,对商业化金融和社会资金不愿先期投入的项目导入前期资金,并奠定信用基础,培育潜在客户,合理引导商业性金融资源及社会资金向城镇化建设领域流动。我国的政府债务目前还处于合理稳健的区间,负债空间较大,政府信誉较高,利用国家信用就能大规模筹资建设资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要构建多层次“金字塔”型的商业银行融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但更多的是众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出现了商业银行领域的“金字塔”结构,即少量的大型金融机构、较多的中型金融机构、很多的小型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企业分布是“金字塔”形的,即少量的大企业和大量中小微企业并存,但与小微企业“门当户对”的微型金融体系不发达,特别是服务效率低下、金融产品品种匮乏,因此迫切需要大量的小微金融和草根金融来匹配。可以推动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同时注重开发与小微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以盘活沉淀的生产要素,通过产品将金融机构沉淀的“食利资金”、闲散的民间资金等合理有序地引导至城镇化建设当中,破解现阶段的融资难题。最后,要建立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良性竞争,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多层次的、健康有序的金融服务。[4]

三、做实产业,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

社会资金是我国城镇化资金来源的主体。大量社会资金通过城镇化契机涌入房地产领域,既带来了我国房地产的空前繁荣,促进了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也带来了较大隐忧。2017年以来,我国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各种重要会议上,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重要观点,提出要通过做实产业的方式,合理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防止出现系统性和全局性金融风险,促进社会资金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一)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目前国际贸易争端加剧的背景下,意义更加显著。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化领域后,如果不能及时转换到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而是不断向房地产领域集中,则不仅不能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还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2017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已经指出,金融高杠杆率、影子银行风险、信用风险、房地产泡沫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以及部分国企债务风险,是我国金融风险的主体,尤其是金融“脱实入虚”倾向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些都是社会资金金融风险的组成部分,以金融杠杆为例,高杠杆是金融风险的总根源,我国社会资金与高杠杆紧密结合起来,以按揭贷款的方式大量购买城市房产,表现了个人和企业的高负债问题,信用过快扩张就形成了社会资金金融风险的积累,在城镇化的中后期,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领域的转移。

第一,高新技術产业是社会资金的必然归宿。社会资金进入城镇化领域后,一般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实业投资三个领域。社会资金流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需要借助“土地财政”渠道,而且基础设施投资是服从并服务于实业投资的,其容量有限。房地产领域是城镇化初期和中期社会资金的主要投向,也是必然投向。城镇化意味着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镇,需要购房或租房,这一需求表现为刚需;在刚需带动下,城镇房价一般都会呈上涨趋势,住房刚需必然带动投资性需求。因此,在城镇化初期和中期,社会资金投资的主渠道必然是房地产。但是,在城镇化中后期,随着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资产泡沫逐步形成,继续投资房地产将会带来金融风险,并且出现明显的社会资金脱实入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将新增的社会资金从已经饱和的房地产市场引导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以便做实资产、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换代。根据这一规律,社会资金最后也是最高的发展阶段,是用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第二,发展高新技术是城镇化的压力和动力所在。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以前,我国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五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城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是我国目前应对国际经贸冲突的根本所在。结合城镇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具有现实的压力、动力及优越条件;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转移,是保障我国城镇化顺利进行的必由之路。一是结合城镇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我国复兴战略的基本立足点。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以资源消耗以及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终点,资源瓶颈和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在国际上,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方向的,所谓的“索洛余值”就是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当前,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国际经贸环境变化,也需要我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中兴通讯”被美国制裁的事件,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很大启发意义。据分析,美国对“中兴通讯”的芯片禁运将导致“中兴通讯”立即休克。因为,“中兴通讯”需要的高速ADC/DAC、调制器、高性能锁相环、中频VGA等产品,尚无国内产品可代替,5G领域的无线通信基站所用的基带芯片、射频芯片以及高端智能手机的处理芯片,都采购自美国高通公司。“中兴通讯”号称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但在美国制裁下还出现了不堪一击的问题,这个事件给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而中国芯片产业之所以还不能抗衡欧美,主要原因是芯片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的资金正在大规模投入城镇化领域,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远不如西方多。二是社会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具有优越条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发展都极为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高新技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人才及产业基础都已经具备,中国的产业结构比美国更加完整,高新技术发展的条件也已经具备。此外,高新技术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及人才集聚,这都是城镇化过程中已经配套的发展条件。我国的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区、高铁新城、城市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等都是城镇化的着力点。城镇化配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产城融合发展的路径之一。例如,目前很多城市新区由于缺乏人气被称为“鬼城”,亟待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在美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就高度注意产业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我国这些“鬼城”如果能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目标,则都有望变成繁华的闹市区,实现城镇化和产业化协调发展。

(二)主动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城镇化与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涉猎者较少的区域。与城镇化相伴随的,一般是传统产业的弱化乃至消失。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对传统产业主要采取了“腾笼换鸟”的办法,主动将传统产业按落后产业淘汰掉,以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认为,城镇化过程中慎重处理传统产业,是涉及我国城镇化乃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的办法不是将传统产业淘汰,而是主动改造升级,以便实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主要目标就是要解决城镇化中的就业问题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就业,成为城市居民。根据我国每年实现1%的城镇化率的基本安排,我国每年从农村进城市的人口就达1400万人,相当于产生一个超级大都市,这必将给城镇带来巨大就业压力。1如果就业不能妥善解决,则必然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存在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学习能力差等问题,这种素质与高新技术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在提升改造的基础上保持传统产业,有利于解决城镇化中居民就业的难题;而且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带来的就业结构,与新进城的农民的就业需求相一致,能避免结构性失业问题。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经济结构必然是多元的。既要有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引领作用,也需要有基础产业起支撑作用。传统产业是我国多年来形成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当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在提供就业机会、上交税收等方面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传统行业金融市场,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瓶颈,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融合,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相辅相成。[5]例如浙江省,它是我国最具有活力的沿海经济大省之一,但传统产业仍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提供的税收来源和就业机会也是最多的。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该省经济还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6]由于传统产业的存在,我国产业结构才更具多元化特征。这些产业在制造水平、市场占有率、产业链等方面有显著优势,提升改造的基础好、潜力大。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传统产业,通过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创新驱动战略,是社会资金做实产业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晏朝飞:《中国城镇公共投资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2003—2012》,载《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2]    高伟:《4月份50大城市土地收入2842亿 同比涨83.4%》,载《经济参考报》2018-05-03.

[3] 傅苏颖:《人民币汇率三连跌 将呈“微笑曲线”走势》,载《证券日报》2018-05-03.

[4] 陈银娥、叶爱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资金保障体系构建——基于以现代金融服务为主体的视角》,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5] 宗杰、佟光霁:《新城镇建设中农村金融供需失衡调节作用研究》,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6] 夏丹:《聚焦10大重点产业改造提升 让浙江传统制造业焕发新活力》,载《浙江日报》2017-09-12.

[责任编辑 国胜铁]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效率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