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控“不花哨”
——记昆钢班组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

2018-01-09 03:13包冬冬
劳动保护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昆钢规程班组

文/本刊记者 包冬冬

昆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主任叶厚明 包冬冬/摄

“吊装作业的操作规程中写需要3人是不对的。因为在实际吊装过程中,1人开吊车,2人挂钩,还需要1人在旁边监护,必须要为监护的人留出空间……”这是昆钢安全生产监管部矿山科科长苏斌介绍的一个真实案例,是发生在昆钢公司下属的红河钢铁有限公司烧结班组的一次班前会上,大家就3#烧结机的安全操作规程中的一条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个岗位上的班组成员不同意“老规程”的要求,希望明确吊装作业中所需人数。最终,“顺应民意”的新规程正式启用了。据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以下简称“安监部”)主任叶厚明介绍,这次班组讨论只是今年4月至今,昆钢公司在班组开展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讨论中的一次。

为什么昆钢在面临“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却将目光停留在班组“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上?近日,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昆钢安监部主任叶厚明以及昆钢下属武昆股份安宁公司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宋烈滨、本部烧结厂厂长黄永安等。

全员参与更新操作规程

叶厚明简单地介绍了昆钢目前的生产经营情况。他说,昆钢是云南省属国有企业,现已形成钢铁产业、资源型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产业板块,涉及钢铁冶金、煤焦化工、矿业开发、现代物流、新型材料、地产置业等多个行业,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2016年,昆钢公司钢铁产业和非钢产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80亿元,同比增长71亿元,增幅达10%。

目前,昆钢共有从业人员3万余人(不包含功能承包人员),班组917个。在岗职工中博士有4人、研究生525人、本科约6 000人、专科约1万1 070人、高中学历6 600余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6 700余人,总体来说,昆钢作为老牌企业,产业工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

说起在班组推广“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原因,叶厚明介绍,经过分析近年来昆钢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发生地、直接责任人、受害人等,我们得出结论,还是与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行为习惯、防范能力等息息相关。虽然昆钢也曾下功夫进行隐患识别与排查工作,希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改变不安全行为,但那时候多是依靠安全专家、安全管理人员,职工被动接受,有效果,但不持久。

尤其是今年2月27日,昆钢发生了一起死亡1人的事故,更是触动了昆钢上上下下的安全神经。据昆钢本部烧结厂厂长黄永安介绍,这起事故就发生在他所在的厂。事故发生时正值检修过程中的夜班,职工进行吊卸炉篦条作业。所吊料斗准备卸炉篦条时,现场指挥人员让处于吊装危险区域内的职工全部撤离,只有一名工人没有听到撤离命令,再加上他所处的位置旁有尖利的松料器,因此当倒完炉篦条的料斗向后摆动时,他被晃动的料斗撞击并与松料器挤压造成髋关节粉碎性骨折,髋部被松料器的尖刺扎了一个孔,送医院后抢救无效身亡。事故发生后,时任厂长、书记都被免职。

因此,2017年4月起,昆钢提出围绕“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讨论和安全规程学习、修订、执行”这条主线,下移工作重心,坚持把活动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基层生产班组、岗位。

叶厚明说,做这项工作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希望唤醒一线职工的安全自觉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实现“我要安全”;二是昆钢几经发展,很多设备工艺已经更新换代,而有些操作规程并没有“更新换代”,依然在生产一线使用。也是基于这一实情,昆钢决定利用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之机,淘汰、更新一批过时的操作规程等。

从今年4月开始,不管是生产一线经验丰富的“老前辈”,还是有些墨水、工作了一两年的年轻职工,都被要求将经验“清零”,抛开曾经烂熟于心的规程、要求,自己观察生产环境、流程的变化,思考在正常与不正常状态下可能遇到哪些危险危害,并用笔记下来,统一交到车间,汇总到分厂、二级公司。二级公司将大家提出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规程梳理清楚后,再反馈到一线职工,请职工们再确认。

昆钢下属红钢棒线厂职工班组会上讨论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结果(昆钢供图)

叶厚明说,“这样从下至上提出危险危害因素,再由二级公司梳理、反馈。有的二级公司甚至反复了5个来回,少的也经过了2个来回。最后,请大家确认梳理出的危险危害因素清单,逐条提出预防措施。例如,你觉得这个岗位存在煤气中毒的危险,那么请提出防范措施。职工们提出的这些防范措施,将会与操作规程对比。每名一线职工都要参与到对比的工作中,看大家提出的预防措施是不是与相应的规程一致。不一致的,是规程本身存在漏洞,还是难以执行?有漏洞的就要修改,难以执行的,就要删除。而规程中没有的,更要补充进来。”经过这样的反复讨论与修正,规程“变革”了,“也就朝着我们防范事故的目标前进了!”叶厚明认为。

他接着说,“在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期间,这项工作更成为‘主角’,促进了辨识工作的扎实落地,也让‘安全生产月’更务实、更接地气儿。”“目前,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做得好的班组已经基本完成并初见成效,做得慢一些的班组,也已经完成第三轮的讨论与修改。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调整、完善,把这项工作固化为长效机制坚持下去。”

“查出问题,我不怕”

烧结厂因为2月27日的1人死亡事故,成了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工作的试点单位。事故后新上任的黄永安厂长更是绷紧了心中那根安全绳。他说,“我特别欢迎领导来查安全,查出问题,我不怕。出了问题赶快改正,总比出了事故强。”

黄永安上任后,先是着手统一厂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让大家都明白,管安全不仅是安全员的事,每一个岗位职工都有安全责任。每一个检修项目的负责人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专职安全员负责定期组织督查,考核现场安全状况并监督整改。

领导班子统一认识后,还要实现全员查隐患和全过程安全管理。厂每个科室、班组都要形成这种认识。怎么做才能落实班组的安全责任?黄永安介绍,“我们主要采取了这些做法。一是梳理和完善制度。如全员参与修订安全操作规程19个,今年全部完成。”正如叶厚明前面说的一样,修改这些操作规程的流程,就是从岗位工人提出,到厂部汇总并梳理,再反馈到岗位工人确认。

第二个做法是提升职工的操作技能。产业结构调整,昆钢职工的操作技能也必须要“调整”,他们中很多人不理解新岗位的安全操作要求。黄永安说:“2月27日事故中死亡的工人是刚从其他厂转岗过来半年,后又经过再次转岗。”烧结厂领导都认为,职工的操作技能对安全生产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提升一线职工的操作技能,降低事故风险。

“第三个做法就是整改设备设施。”黄永安说。“烧结厂存在着设备设施老化的问题,现存设备中,还有1997年投入使用的。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有些差距,这就意味着风险较新设备厂要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整改设备设施,紧接着修改设备操作安全规程。这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017年3月—7月,烧结厂排查出隐患388项,通过上级公司抽调电工、电焊工等技术骨干,成立专门的隐患整改小组,已经在7月底将隐患全部整改完成。

从5月20日开始,烧结厂又启动了“习惯性违章自查自纠”工作。刚开始时,厂里12个班组中有10个敷衍了事,查出来的违章不是安全帽不系下颌带,就是工作服不系扣子,要么就互相抄袭“统一答案”。只有2个班组做得很认真,每一名职工都能提出2~3条,也确实是工作中存在的典型的不安全行为。厂领导就要求其他10个班组以这2个班组为榜样,重新返工。结果,再次反馈的自查自纠结果就条条切中要害了。到了7月31日,第一阶段自查自纠结束,一线职工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和改正效果较好。

记者采访时,这项活动进入第二阶段——由班组长及管理层查找职工身上的“隐患”。黄永安说,“我随机抽查了2个班组9个人,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身上有哪些毛病,该怎么改。一开始,我也担心这工作只是上热下冷,但问了职工后,也就放心了。因为大家都觉得,做了这一项工作后,确实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也知道该怎么改。例如,有一个工人说,自己有时候使用大锤就不爱戴护目镜,一开始也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后来经过班组长‘挑毛病’,知道了这样太危险,就会在用大锤的时候,主动戴上护目镜。”

作为黄永安的上级领导、昆钢下属武昆股份安宁公司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宋烈滨对于在岗位开展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也提出了自己深入的思考。他说,“我认为,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有两件头等大事,一是制度建设,二是培训教育。三级安全教育是法律要求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搞分层分级安全培训。第一层是针对管理人员,第二层针对专兼职安全员等,第三层就是岗位职工的安全培训。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就是对岗位职工进行安全培训的方法之一。”“做这项工作,就是调动岗位职工的积极性,从多角度查找身边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学规程、用规程’的实践方法。” 黄烈滨又介绍,近期,在安宁公司正在试点新的班前会形式,就是15 min的班前会上,由班长用10 min安排工作,岗位职工轮流用3 min时间介绍自己的岗位危险危害因素和预防方法,其他职工用2 min来补充。这也是试点几个月后的新尝试。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叶厚明总结,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持续改进,构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认为,首先,目标是一致的,最终是要遏制事故。第二,原有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该怎么进行还怎么进行,在它的指引下,开展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反而可以促进标准化的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指的是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其中的风险管控恰恰就要求我们落实在岗位上,这就是最实在的风险管理。对于隐患排查,岗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也是查出隐患的过程。在昆钢,我们做的许多工作没有什么创新与‘花哨’的地方,但是,我们觉得,还是比较适合昆钢并相对务实的做法。”

猜你喜欢
昆钢规程班组
《昆钢科技》征稿启示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昆钢科技》征稿启示
《昆钢科技》征稿启示
“党员进班组”促进班组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昆钢科技》征稿启示
“4+1”班组运行见实效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创建“放心满意班组” 打造精品班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