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成因研究(上)

2018-01-09 05:26游云学
长江丛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家族日记贵州

游云学

遵义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成因研究(上)

游云学

遵义晚清留日学生群体的形成,是西南地区极为罕见的地域性教育文化现象。从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少,零散研究结论亦众说纷纭,存在众多认识不足或历史错误。本文以清晚期遵义人文、家族、联姻和师承关系为起点,结合有关的史料,对这一段历史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还原这段真实历史,弘扬遵义人文精神,续“沙滩文化”余音。

遵义 晚清 留学日本 学生群体

清晚,遵义留日学生群体形成较早,出现于(1900—1905)年。该留日学生群体的许多历史问题,几乎没有学者从留学生群体角度进行探索研究过,零散的记载亦杂乱无章[1][2][3]。遵义什么会出现早期留日学生群体?该留日学生群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留学生涯及人生结局怎样?从前对这些问题均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该群体成员的家族、联姻、师承及人文关系为起点,结合史料记载,认真分析研究,揭示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以弘扬遵义人文精神,续遵义“沙滩文化”余音。

一、前言

史料记载,贵州派遣留日学生运动始于1905年。然而,遵义留日学生群体早1902年就已经形成了。据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学生题名录初辑(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1903))》记载:遵义留日学生群体在日本东京情况(见表 1)[4]。

表1 遵义1903年前,遵义留日学员名单

由此看出:1903年前,遵义籍在日本留学生有七人,这是贵州最早的留日学生群体。曾任贵州学政的严修,于1902年和1904年两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撰有《壬寅东游日记》记载:1902年10月15日,严修回国时为其送行的人员中贵州有8人,证明表1中遵义留日学生均参加了这次辞别活动,其中蹇念益抵日时间,不会晚于1902年10月。两年后,严修撰《第二次东游日记》记载:1904年7月12日,出席贵州省留学生欢迎会,到会人员名单如(见表2)[5]。

表2 贵州省1904前留学日本人员名单

二、遵义留日学生群体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中国甲午战败后,为了富国强民,大批中国知识分子负笈东渡日本,掀起了一场留日学生热潮。当时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西方民主与近代科技对国家进步和富强重要性,日本的崛起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清政府于1896年,正式向日本派遣留日学生,由此形成了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学生留日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进步。但从家族、联姻、师承及人文关系入手,研究地方性留日学生群体并不多见,遵义留日学生群体恰如一特例。

(一)“沙滩文化”为遵义留日群体准备了人才力量

遵义“沙滩文化”自清乾嘉以后的百余年间,文化蒸蒸日上,成为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外交家的摇篮。出现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历史人物,形成了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黎氏家族从黎安理到黎庶昌三代,人才辈出,不完全统计如表 3[6][7][8]。

表3 黎氏100年文化缩影

(二)姻亲、师承关系组成留日群体

黎庶昌作为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是晚清中日外交关系核心人物。清政府长期实行幕僚制,黎庶昌在两次外任日本公使过程中,以构建了自己的幕僚群体。受曾国藩“犹子弟之卫父兄,若手足之扞头目”思想的影响下,在黎庶昌第二次外任日本公使期间,潜心培养家族、姻亲子弟,在自己的外交幕僚中启用德才兼备族亲乡党,形成了以他为中心,遵义官场、学术、外交及文化交流体系。遵义黎氏家族联姻关系图(图1)[9]。

图1 晚清时期黎氏家族联姻关系图

(三)留日群体的形成过程分析

1、外交家黎庶昌去世

黎庶昌1897年12月病逝,按当风俗及黎庶昌在贵州乃至全国的影响,他的家族亲友定会举行隆重的葬礼聚会。此时,正是江浙地区发起留日运动初期,亦是国家鼓励青年学生留学日本初期。在他的上下斡旋下,促成了黎渊、黎迈兄弟借四川名额官派留学日本,从而为遵义留日学生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重要社会关系

黎庶昌[10][11][12]的去世,并不意味着他的社会关系立刻消失。相反,会因他葬礼聚会而汇聚和升华。亲友间互通信息,拉家常,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其中黎渊、黎迈兄弟借四川名额官派留学日本,在黎氏家族及亲朋好友中自然会产生不小社会影响。当时,要想获得官费名额留学日本很难,但自费留学日本极易。因此,有了蹇念益、蹇先榘、蹇先昌、蹇先骢、毛邦伟等的结伴自费留学日本。

3、留日学生群体与严修的师承关系

严修(1894—1897)曾任贵州学政,他在贵州期间与遵义文人交往甚密,其中黎渊、黎迈、毛邦伟皆是他在贵州的弟子。从严修《壬寅东游日记》和《第二次东游日记》中可以看出:严修1902年第一次赴日本考察,到东京的第三天,黎渊、黎迈、毛邦伟和蹇念益就去看他,并在日记中明确指出黎渊、黎迈、毛邦伟“皆余门下士也,同来者有蹇季常,亦遵义人”;又据日记统计:日记中人名出现次数最高者有5人,严智崇(子70)、严智怡(子69次)、高旷生(43次)、黎渊(41次)和严智惺(子32次)。充分表明:严修与黎渊师生关系非同一般。

4、从黎渊诗稿

黎渊[13]受叔祖黎庶昌和父亲黎尹融影响很大,由于两位老人的相继去世,按清制相关规定,兄弟二人三年不得应试科举,选择留学日本不受清制约束。1899年6月,得知将留学日本,7月中元始发遵义,经四川赴上海。1900年,由上海东渡日本。沿途所作诗文充满了对叔祖、兄弟、家乡怀念和热爱,表现出“吾已厌科名”,“此行不为求仙药,要觅奇方起国孱”的求学之路。

[1]林芊.早期留日学生与贵州辛亥革命[J].当代贵州,2011(3).

[2]宋洪宪.论贵州近现代留学生对祖国的贡献[J].贵州文史丛刊,1995(2).

[3]张羽琼.略论贵州早期留学教育的兴起[J].贵州社会科学,2007(2).

[4]房兆楹.《清末民初洋学生题名录初辑》日本留学中国学生题名录(1903)[G].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1.

[5]武安隆,严修.严修东游日记[М].刘玉敏,点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黄万机.黎庶昌评传[М].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7]杨军昌,李小毛.沙滩文化及其影响[J].教育文化论坛,2010(02).

[8]周恭寿,赵恺,杨恩元.续遵义府志[М].民国25年刻本(全35卷).

[9]李连昌.用沙滩文物求证历史真相[N].遵义晚报,2012-01-12.

[10]黄福庆.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保荐人才、西学、练兵[G].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

[11]王宝平.甲午战前中国驻日翻译官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05).

[12]许海华.近代中国日语教育之发端——同文馆东文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01).

[13]刘作会,黎铎,李连昌.黎氏家集续编[М].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贵州遵义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家族日记贵州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小偷家族》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