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六年级儿童自尊与亲社会倾向行为的研究

2018-01-09 19:50李琳烨张野张珊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自尊回归分析

李琳烨+张野+张珊珊

摘要:探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自尊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促进儿童心理与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参考,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修订版,对760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SPSS 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尊与亲社会行为间为正相关,且自尊对亲社会行为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自尊;亲社会行为;回归分析;小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07503

近年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逐年下降,校园欺凌事件反而频繁被报道,对如何提高青少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探讨迫在眉睫。在埃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中,亲社会行为需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产生助人的动机并将动机转化为行动。在人格因素中,自尊具有激励、影响个体助人动机的作用,正好与该理论模式中产生的助人动机阶段相符合。由此,自尊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一定影响[1]。郑庆友与卢宁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幼儿群体中,自尊水平可以预测亲社会行为[2]。那么在五至六年级的小学生群体中,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丛晓波等人认为,自尊(selfesteem)是人对自我自觉的情感判断,可用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来更好地完成作为社会人的文化适应、社会适应[3]。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核心,对儿童生命、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会使兒童追求并体现出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更加适应社会。而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树昱等人将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定义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却对个体本身没有直接利益的行为,如助人、安慰、照顾、分享等[4]。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个体社会功能的健全,避免社会交往不良等障碍。

我国以往对于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尊或亲社会行为(如李瑛[5]和赵章留[6]等),专门针对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尊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较少。由于小学高年级儿童不但处于儿童与青少年的过渡阶段,即将步入青春期,正是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并且五、六年级儿童不但处于自尊发展的重要阶段[5],而且儿童在这一时期的亲社会行为与其未来阶段的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6],即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对其未来的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探讨自尊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对儿童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进而使其社会功能更加健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小学高年级儿童为样本,对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其原因,从小学高年级儿童本身、家庭以及学校教育这三个方面对于小学高年级儿童的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期为小学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样本,在辽宁省抽取5所小学,选取其中的五、六年级学生,共79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五年级310人,六年级450人;男生373人,女生387人。问卷合计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0份,问卷有效率95%。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Rosenberg自尊量表(SES)

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进行自尊测量。该量表共10个条目,其中5个正向计分,5个负向计分。采用4级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同意,“4”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国内外均对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信、效度问题做过多项研究,本研究显示,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13—0.69之间(除第8条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他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分半信度系数为0.96,重测信度系数为0.78,效度也较好。

2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修订版

采用寇彧等对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的修订版。该量表共26个条目,由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公开(助人者在公众场合有他人在场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匿名(指助人者在不知被帮助者是谁的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利他(指助人者为减轻他人痛苦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依从(指助人者在他人请求下做出帮助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情绪性(指助人者在自己情绪唤起的情境中做出帮助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紧急(指发生紧急事件时助人者做出帮助的亲社会行为倾向)[7]。采用5级计分法,“1”表示非常不像我,“2”表示比较不像我,“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像我,“5”表示非常像我。分数越高,代表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概率越大。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1、0.78、0.76、0.74、0.73、0.56,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49、0.76、0.80、0.80、0.79、0.80。同时,寇彧的研究结果显示,该量表效度也较好[8]。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有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自尊和亲社会倾向的描述性统计

以年级为自变量,自尊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在自尊水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组的自尊总分显著高于六年级组。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亲社会倾向中各方面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在利他和依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组在这两项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组;不同年级在匿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五年级组在匿名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组(见表1)。

(二)自尊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

对自尊与亲社会倾向中的各个维度、亲社会倾向总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自尊与亲社会倾向中的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紧急以及亲社会倾向总分皆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endprint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自尊与亲社会倾向的各个维度、表2自尊与亲社会倾向相关性分析

项目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的紧急的亲社会倾向总分自尊总分0.18**0.18**0.11**0.13**0.23**〖〗0.20**0.25**亲社会倾向进行回归分析,其中以自尊为自变量,亲社会倾向的各个分量表及亲社会倾向总分为因变量。结果显示:自尊对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和紧急均能显著预测;总体上,自尊对亲社会倾向解释了60%,数值很高(见表3)。

三、讨论

(一)小学高年级儿童自尊和亲社会倾向的描述性分析

研究表明,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五年级儿童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六年级儿童,魏晓娟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也显示出,随着年级的上升,青少年自尊水平呈下降趋势[9]。由于小学六年级儿童的年龄大多在11—12岁,为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处于青春期的懵懂阶段,在埃里克森的年龄阶段划分中为学龄期与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所面临的危机与目标均面临转变;另一方面要面临升学、接触新环境,相较过去要承担更多责任与压力,导致六年级儿童对自己的存在能力、存在价值等方面自信心不足。因此,六年级儿童更敏感、情绪波动易受环境影响。这可能是使六年级儿童自尊水平低于五年级儿童的原因。

那么,如果要提升六年级儿童的自尊水平,就必须使六年级儿童对自己的存在能力、存在价值持有自信。首先,面对升学等来自自己本身或外界的压力,要客观对待,合理正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对自我的认识,树立自信心。具体表现为,小学六年级儿童应积极参加课堂内外的活动,释放压力;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对图书等工具合理利用,开阔个体眼界,拓宽个体视野,使儿童拥有更广阔的胸怀,进而增强对自己存在能力的认可。

在亲社会行为的年级分组t检验中,五年级组在匿名方面显著高于六年级组。这与蔺秀云对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的研究结果一致[10],在蔺秀云的研究中,学生的匿名随年级的增长而有下降趋势。可能相较于五年级儿童,六年级儿童更加不在乎帮助的对象是谁,而更注重帮助别人这件事本身。在亲社会倾向的性别分组t检验中,在利他和依从方面,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王美芳等人在对学前儿童关于攻击和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信念的研究也显示出,相对于男孩,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更多[11]。女生在利他方面显著高于男生的原因可能是小学高年级儿童年龄多处于11—13岁,女孩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均早于男孩,对角色期待的性别差异有更显著的效果,小学高年级的女童因此更容易出现利他行为。在依从方面,导致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也可能是受到社会一般期望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般期望与传统观念中,女性应比男性更能感知到他人的需求,女性应更多的温顺依从,男性应坚强独立,这也是性别的刻板印象。同时,从性别天性角度讲,女孩更适合团体活动,男孩更擅于单打独斗。

若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出现的频率,可充分利用其特质,如让六年级儿童多了解其帮助对象的信息,多让儿童与其帮助对象接触,进而增加其亲社会行为;学校和家庭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对男孩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与共情能力的培养,为男孩树立助人是光荣的这一正确观念,鼓励男孩做出利他行为,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打破刻板印象,不单单要求男孩坚强独立,更重要的是帮助男孩树立助人意识,在面对他人请求时,乐于帮助别人。教师和家长等重要他人也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严于律己,做出表率作用。

(二)自尊与亲社会倾向关系分析

对于自尊和亲社会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尊与亲社会倾向的各个维度、亲社会倾向总分皆呈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自尊水平可显著预测亲社会倾向,王丽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自尊对亲社会行为有预测作用[12]。

根据埃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亲社会行为需经过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产生助人的动机并将动机转化为行动这三个步骤,自尊是人格因素中具有激励、影响个体动机作用的因素,而亲社会行为正是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产生助人的动机并将动机转化为行动的行为。自尊水平高的人一般都对自己的存在能力、存在价值有一定的信心,大多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义务去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或帮助,并乐于付诸行动。因此,自尊可以对亲社会行为产生预测作用。

在具体分量表中,小学高年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的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紧急可由自尊水平有效预测,这说明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自尊。自尊水平高的儿童对自我价值十分明确,有信心也更乐于在公众场合,在他人的关注下表现出亲社会倾向。他们自我胜任感更强,更关注帮助别人这件事,不太在乎帮助的是谁。同时,对于自身存在能力有充分认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更能够表现出减轻他人痛苦的亲社会倾向。自尊水平高的儿童的重要感更强,对于别人的请求更容易提出帮助。并且他们更容易移情,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更容易被唤醒情绪,从而表现出亲社会倾向。发生紧急事件时,自尊水平高的儿童出于对自身能力和价值的自信,更容易做出助人行为。

由此可知,若想提升小学高年级儿童亲社會行为出现的频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其自尊水平,这就需要来自小学高年级儿童本身、家庭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儿童本身需要自尊、自重并且自信,合理面对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如旅游,做游戏,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进而增强自信。从家庭角度讲,父母应关注孩子心理波动与细微变化,当儿童由于生活与学习产生敏感变化时,要及时发现并做出积极引导;日常中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多陪伴孩子,加强亲子沟通,表达对孩子的爱;注重培养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自我的能力,进而培养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应注重自身言行,多鼓励少批评,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在给儿童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感知儿童心理变化,采取合理方法缓解儿童对于升学等方面的压力。学校方面可以多组织儿童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感。

四、结论

(1)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五年级儿童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六年级儿童;五年级组在匿名方面显著高于六年级组;在利他和依从方面,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

(2)自尊与亲社会倾向中的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紧急以及亲社会倾向总分皆呈正相关。

(3)自尊水平可显著预测小学高年级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公开、匿名、利他、依从、情绪性、紧急各具体方面。

参考文献:

[1]王美芳,庞维国.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J].心理学动态,1997,5(4):36—41.

[2]郑庆友,卢宁.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71—77.

[3]丛晓波.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44—148.

[4]高树昱.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趋势[J].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6):53—74.

[5]李瑛,郭亚宁.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与教育培养[J].素质教育与德育美德,2009(3):49—51.

[6]赵章留,寇彧.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117—121.

[7]陈宁,张亚坤,施建农.12~18岁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倾向及其与主观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2016(12):1451—1457.

[8]寇彧.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2—117.

[9]魏晓娟.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家庭影响因素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6(3):16—20.

[10]蔺秀云,方晓义,李辉,刘朝莹,杨志稳.云南省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44—51.

[11]王美芳,孙丹.学前儿童关于攻击和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信念[J].心理科学,2010(3):576—579.

[12]王丽,王庭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51—53.(责任编辑:蒋琰)endprint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自尊回归分析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