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和过程

2018-01-09 14:03古宇飞
青年时代 2017年33期
关键词:大众化过程

古宇飞

摘 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该项任务实施过程中,要以方法论为基础,明确大众化的路径与过程。基于此,本文在介绍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过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是一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任务,该项任务的提出与实施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要求相符合,同时,也是一项能够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措施。在推进该项任务过程中,认识与对待的角度必须要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上,并将其看做一项系统工程,以恰当的路径与过程来实现。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面临的挑战

(一)出现多元化的思想观念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白热化的各国综合国力竞争,尤其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后,相互交织各种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等,为传播各种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在此阶段中,我国经济社会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既要对改革成果做出深化,又要对社会转型导致的“阵痛”做出应对,由此一来,必然会呈现出涌入西方价值观念、选择多元价值。同时,我国当前实施的并存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也使得多元化的特点出现在社会利益主体中,受此影响,人们也会出现多文化的思想观念[1]。此种大背景下,人们行为处事中所具备的判断标准有多种,这就会在更高程度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为能满足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要提高,积极推进党内民族,使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而执政能力提高将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二)官方化、精英化倾向出现在传播过程当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脱离之后,将无法完成其任务。现阶段,社会精英阶层为我国主要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群体,而主要研究群体则集中在学者、党政机关主要领导人及政治家中,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术语言及认知体系特定性的形成。但在我国人民大众中,工人与农民构成了主体,其普遍不具备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从而影响该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转化,不能形成内在动力,指导其工作、行为等[2]。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大众化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即为能否深入到“基层”中。2002年底,普及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读物才在我国发行,但据官方统计数据可知,读者群体逐渐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倾向。

(三)受众认同程度较低

在我国农村地区,较难有效保证村委会领带班子成员的理论文化素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僵化、教条化及粗暴化问题存在于多数农村地区中,农民群众在接受宣传之后,会感觉“假大空”,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该理论的认同程度比较低。另外,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大学生对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仍具有较大的提升可能。基于此种现状,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之路更为艰难。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保证理论内容具备科学性

构建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予以党的领导地位有效保证,以使该理论具备的科学性及指导性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精英政治文化并不相同,开放性比较强,并不高高在上。对于人民群众“全程参与”理论,党所开辟的时间及空间要足够,要持续倾听民意。只有在首要位置放置群众利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力才能源源不断。另一方面,个体的政治品德、态度形成于社会实践中,党要给予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活动大力的鼓励及支持,促使群众认同社会主义制度,如政治活动要坚持开展,让群众在参与中体会国家的强大,从而提升其民族自豪感[3]。此外,政治性语言要逐渐转化为大众化通俗语言,老一辈革命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时,采用的多为群众生活语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这值得当前的推进工作参考,如毛泽东同志为提升我党的革命信心,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来鼓舞人心;阐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时,强调“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两猫论”由邓小平提出,全国上下均熟知和使用。上述实践说明,只有对实践性、开放性及通俗性做出追求,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备的亲和力无限升高。

(二)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同辈人物的示范作用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示范人物的感召力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宣传工作者、理论研究者、党员干部积极践行与忠诚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所产生的影响与感召作用十分巨大,相反,官僚主义、腐败问题如存在于党政干部队伍中,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该理论的传播,降低群众对该理论的价值认同程度[4]。传播期间,要注重相互教育在群众中的作用,重视同龄人对同龄人的影响,通过政治信仰与态度的传播,建立同辈人中的典型形象,发挥带动作用,以有效传播国家价值观念。另外,国际政治信仰与态度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群众互信作用,使宣传部门与人民群众形成合力,达到有效传播国家价值观念的目的,并实现内化与外化。

(三)显性灌输结合隐性环境熏陶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能由群众自发产生,而要从外部灌输给群众。因此,该理论的大规模传播與学习工作十分有必要开展,同时,为了避免教育形式陷入说教、灌注方式,不仅要正面灌输,还应恰当地使用隐性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拓展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即为创设隐性课程及环境。客体教育时,尽管不是所有环境都能被改造与创设,但主体可对一定情境做出控制与把握,以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创设情境的基础选择为制度化,通过利益引导,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促使群众的认知与情感更为规范化,实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力拓宽的目的。例如,宣传过程中,可对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引导作用做出强化,将网络媒体的舆论高地积极占领,媒介引导作用下,促使人们认识某一思想及行为的程度得到强化。现今社会中,教育者可以是任何一个人,爱国、爱党风气与环境形成之后,即可内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道德,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的思想及行为。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对于一种理论体系来说,其大众化的过程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个体意识受到某种理论或价值观的影响后,个性意识与行为动机形成,当个人领域被超越,并在群体或公共领域中发挥相应的作用,促进群体或社会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社会意识领域内,某种理论或价值观需获得权威的形象地位,保证意义与形式具备“普遍性”,使其变成权威性的命题,并成为常识,不容置疑,之后个体才会接受此种理论或价值观,出现前面的过程。基于上述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要与群众生活经验相符合

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时,必须要相对应、相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原因是满足主體一定需求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是比较愉快的,从而对能够满足需求的行为作出强化。相反,群众所获得情绪体验不愉快时,相关行为会受到抑制,或反感相关的因素。因此,理论宣传教育势必要与群众生活经验相契合,相对于他人,生活经验可能并不起眼,但实际上,人们对外部宣传知识理解与接受时,这些生活经验会发挥试剂与“稀释剂”的作用。

(二)充分说明接受理论后产生的意义

通常,某种理论具有越广泛的兼容性及涵盖面时,影响群众思想行为的数量就越多,即具有越高的大众化程度。大众化实施期间,理论如果能对多种要求做出充分的兼顾,如个人发展要求、国家发展要求,其所能获得的支持与用户将会越多[5]。简单来说,宣传理论过程中,一定要对接受该理论之后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及个体价值充分诠释,尤其要着重强调带来的个体价值。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选择性行为的采取会同时受到利益相关度、个体原本态度或价值的影响。例如,假如一个小的权益获得后,后边更大更多权益可能无法获得,此种情况下,对小权益放弃的劝说会比较容易进行,但若获得权益为关键性的,而且获得后日后相关权益会得到扩大,那么劝说放弃的难度会非常大,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对此权益做出严保。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让群众了解接受该理论之后所能产生的个体价值之后,更有利于群众接收、认同该理论。

(三)注重宣传教育过程的多元化

经验表明,群众最容易感知的理论知识即为社会舆论给予承认的理论知识。因此,要经常性地将一些思想逐渐被世人认知、认可,提升其权威性。向人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保证宣传的信息、知识等可对人们原本存在的认知缺陷等做出弥补,使群众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得到满足,让群众逐渐的接受马克思主义。同时,宣传教育工作还应声色兼具,避免形式主义问题的存在,解决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增强该理论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郭戎委,薛忠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环境及推进路径[J].河南社会科学,2015(2):52-56.

[2]滕俊博.浅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及推进路径[J].科技视界,2014(36):184,314.

[3]魏范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N].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6):5-7.

[4]林曾芬.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启示[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3(3):7-11.

[5]张潇文,姚润皋.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3):33-39.

猜你喜欢
大众化过程
血脑屏障损伤在正常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享受真实,享受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