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2018-01-09 14:05叶丹李明进宋元凤
青年时代 2017年3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高校

叶丹++李明进++宋元凤

摘 要:“弱人工智能+”时代下“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但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鲜有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本文将对在高校中推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陪伴机器人来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该意见,工信部提出落实该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该计划中明确了人工智能是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1]。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和市场的牵引下,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迅速和医疗、军事、制造、教育等行业紧密结合。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关注的是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创新性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的配备比例难以实现一对一的深度沟通以及即时解决问题。因此,引入智能陪伴机器人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将对在高校中推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陪伴机器人来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创新。

二、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陪伴机器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分布不均,正在于整合阶段,利用率不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要由辅导员、思想政治课老师、班主任等组成。根据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岗位[2]。辅导员队伍的配备比例相对固定,且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还需要完成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到详细把握每一个的学生每一个阶段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引导是有难度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教育的形式相对固定,主要通过课堂进行教育引导,暂时未能全面覆盖大学每一个学期,且涉及学期的课时时长有限且固定,对于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引导;目前各高校的班主任多为兼职班主任,班主任常常为任课教师或者就是兼职的行政人员,这两类人相对全职工作者而言时间和精力都较少,工作的效果有待考察。目前,高校存在的几类主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于改善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利的。

三、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陪伴机器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并与多个行业深度结合

中国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末才艰难起步,进入21世纪以后,很多人工智能研究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要和重大项目、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人工智能逐渐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信部提出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更是将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快速与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度结合。大数据+深度学习、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工业机器人+无人驾驶、机器人寫稿+VR技术等新兴模式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工作的模式,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精度和准度。这些成功的结合为智能陪伴机器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具有包容开放的特点,更容易孕育、接纳新事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指在高校的环境下一定的领导层,如党、团等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教育、管理目标而对其教育对象所实施的系列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教育实践工作[3]。根据定义不难看出人工智能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境就是高校。高校本身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这使得高校成为一个更能接受新事物甚至更加有可能孕育出新事物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相结合显得更加自然与理所应当。另一方面,现在的高校受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成为了一个可以超时空、超媒体实现信息交互和传播的环境,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成果不仅可以快速有效地在高校传播,还可以借助新媒体这类更加容易让大学生接受的形式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得到普及。

四、构建智能陪伴机器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智能陪伴机器人依托领先的机器人中文语言认知与计算平台——图灵机器人,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工作者以及学生干部对其进行训导。训导完成后为其设置匹配的QQ号以及微信号,使其能够在线远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工作。

智能陪伴机器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做到“零时差”,即时解决学生提出的疑惑或即时向相关的辅导员进行反馈,降低因为事情延误解决导致问题扩大化现象的概率。

其次,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高效,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窗口”,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系除了有经过严格筛选培训的学生工作者,还有更加科学智能的陪伴机器,二者互为补充,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最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科学化、数据化方向发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据图”。当智能陪伴机器人的工作积累一定量时,可以将聊天数据导出使用大数据分析关联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不同类别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展现的表征是否有共同的特点,绘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据图”,该“数据图”将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加直观的参考。

五、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个行业进行了深度结合,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优化了工作流程。在这样的机遇下,在高校引入智能陪伴机器人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工作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工作效果待提示的问题,做到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结合。

参考文献:

[1]祝叶华.“弱人工智能+”时代来了[J].科技导报,2015(7):67-69.

[2]崔红红.现有高校学生助理辅导员工作现状调查[J].高教研究,2013(44):36.

[3]顾栋栋.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理论与实践,2016(8):84-8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人工智能高校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