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积累、运用

2018-01-09 17:49乐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经验情感

乐康

摘 要 “新課标“提出的五点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中,首先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那么”音乐审美”究竟是什么?神秘感受性的提出时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国民美育实践的重要贡献之一,在其理论中,审美感受性时拥有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说,基础音乐教育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体验的能力”为根本目的。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 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1993年9月的《音乐教育者杂志》刊登了《为音乐教育确立更强有力的思想》的一文 ,作者肯尼斯.非利普斯提出了更广义的音乐教育基本思想的初步设想:“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其解释为:音乐能提供发展自我和创造的一种手段,七学习过程包含这从聚合型思维到发散性思维的运动,即声音的操作、组织和结构的新方式。社会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创造活动恰恰有助于通过无穷的探索途径发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音乐为发展这种可贵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为行动的方式开拓新途径。”

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寻找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听觉体验与内心情感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做到音乐审美的自我体验。

1当今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纵观当前的一些音乐教学,部分老师往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作品相关的理论基础的介绍上,而对于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分析,对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更是无从谈起。一方面课堂毫无生气,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无法深入,获得的知识也只是仅限于表面。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悖于“新课标”的要求,更没有音乐情感体验可谈。

1.2重结果,轻过程

或者以解决歌曲中的音准、节奏问题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把歌曲唱会作为最终目标。

单地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目标,一个简单的照本宣科的过程。没有从学生音乐经验型的情感积累、经验性的行为建构、音乐审美经验的形成等层面去思考教学目标的延续性。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典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与积累的确是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之一,对于学生也是一次很好的音乐体验。

2“体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2.1聚焦经验,巧妙运用

黑格尔曾说,音乐寄予心灵,经验是心灵的知识。音乐中的“经验”,是学生的音乐生活中的体验,是音乐知识中的重要构成,是学生在长期的音乐学习中的经历过程积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对于音乐要素的表现方式与塑造的音乐形象或者情感连接在一起,再把这种音乐要素表达的方式运用到其他的音乐作品的感知中去。

2.1.1“听、仿、练”的教学策略

“聆听”和“模仿“,是音乐课堂上极为普遍的教学行为。这个教学策略应关注”听“的不同角度、包括听旋律、节奏、节拍、结构、织体变化等。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听“的内容和角度不同,可以演唱、可以敲击、可以记录。”练“是可奏、可唱、可写。在音乐课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学生对于音乐的记忆能力就会逐步提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经验,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实施,会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

2.1.2“图形谱“的教学策略

这个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借助一个点、一条线、一种颜色,各种形状感知音乐要素的策略。通过各种颜色的对比,感知音色的变化;通过形状的大小,感受力度的变化;借助点,帮助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通过点、线的对比,感知节奏的变化;用点表示跳跃的节奏,用连线表示连贯、流动的旋律等等。“图形谱“使得抽象的音乐变得具象化,能够帮助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与理解。

例如,笔者在介绍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时,第一乐章的两个音乐出题的对比欣赏。

a选择图谱:

师:你能用图形表达第一主题吗?

为什么这幅图谱能表达这段音乐形象?我们一起看着曲谱,聆听第一主题,思考是什么音乐要素起了作用?

再者,不同乐器种类管弦乐队经过配器之后,出现色彩斑斓的新音响组合。在这种情况下,音乐的听觉是复合式的,更强调的是音乐的织体,这种多声听觉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初中欣赏教学而言,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多听觉,初步掌握肢体进行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目标。

例如:欣赏《瑶族舞曲》

作为一部配器相当丰富的管弦乐作品,织体的色彩感更为强烈,就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绘画作品。针对这个作品,笔者首先通过“画笔“反复聆听让学生结合”点、线“的方法画出织体,用笔记录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图。

2.2凭借音乐经验,突出音乐体验

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感知、参与和体验,可深层次地感悟到音乐元素,达到得心应手、真知真会的境地。然而这些音乐经验的建立,需要一步步积累。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时内在的,通过自己的动作来体验音乐要素、体验到让他们感到真实,引起内心的共鸣,并在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经验性的音乐情感体验,继而通过歌唱、或者乐器的操作等方式将其对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表达出来,其内在冲动即经过了音乐符号的整理,达到了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因此获得音乐审美经验。

如:欣赏《瑶族舞曲》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过程中,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略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课程对于学生的期望。

2.3运用经验,体验音乐形象

以一种经验或单一的音响方式向学生呈现音乐作品,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给学生抽象音乐的参照物,使学生与音乐真正地联系起来。在音乐欣赏中,利用具有生活经验的活动设计,直面音乐,能够掌握重点,将表达音乐的经验迁移为所获得的音乐技能,学生逐步获得新的音乐经验。

例如:欣赏《金蛇狂舞》中,需要学生了解“螺丝结顶“”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一首端午节赛龙舟时的童谣,来理解音乐作品中的这一创作手法的异曲同工之妙。

2.4建构经验,深刻理解音乐作品

建构音乐经验,深刻理解音乐作品,可以通过创编训练来获得。这也是建立在原有的音乐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应该有个抓手。例如对于节奏的创编,可以在一首童谣中进行;要明确一首作品的主音,可以通过选择一段音乐的句尾音的方法进行;要找到一段音乐的骨干节奏型,可以出示谱例……随着学生的编创能力不断提高,辅助的抓手逐渐可以淡化。

如:《亚非拉掠影》一课中,教师介绍日本音乐的都节调式,让学生通过学唱日本民歌《樱花》,了解都节调式的主要骨干音,和最后结束的主音的。让学生尝试创编一首日本调式的旋律。教师可以在第一、二乐句中运用填空、逐渐过渡到第三、第四乐句的全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从简到难,逐步完成,同时理解日本都节调式的主要特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的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的。很多音乐课上有很多“体验“和讲解。有些”体验“和讲解被挤占了对音乐的聆听和体验,将所谓对音乐的”理解“代替了对音乐的感悟,其产生的最大的悖谬就是对学生在音乐的接受和理解 上的误导。我们要把学生的爱乐之心真正地拉回音乐课堂上来,必须在音乐课上真正地”体验“音乐,”积累“音乐经验,”运用“音乐经验,真正还音乐以感性为主线,听觉审美为核心的应有的面貌,保证”新课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都是不乏重要推助和补益作用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经验情感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