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8-01-09 09:58商锡艳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商锡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1

语文素养涵盖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感的生成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学习习惯的养成诸多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着手于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好这重中之重。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中之重,落实要细致。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一、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融情范读,传染语感。叶圣陶指出:教师在范读时,要“把文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课堂教学中,范读得好,文意、文情、文势、文趣都可以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体现。学生能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获得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中领略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为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奠定了基础。

导引自读,触发语感。学生的自读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收到感染熏陶,培养语感能力。分角色朗读尤其适用于小说、戏剧等对话较多,人物个性鲜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感情丰富,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体验人物的情感,从而触发语感。

二、品中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让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比较揣摩,领悟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想象联想,丰富语感。语感取决于人的直觉,与人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文学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和想象、联想连为一体。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 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重视。

联系生活,深化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生活体验是语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础。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低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三、累中培养学生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熟读成诵,积淀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筆,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的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的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解。

广泛阅读,拓展语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的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读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再者,现代社会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都是阅读的渠道。教师要多加引导,“物为我用”。

四、用中培养语感

学生的语感能力,归根结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口语交际、阅读、写作才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因此,自觉运用语言尤为重要。在交流与表达中运用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当然,任何培养语感的手段,都不是独立的,要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培养语感;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口语交际、写作中感受语感…

其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

充分相信学生,,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印证践行语文的核心理念:强调学生亲近文本,强调学生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入情入境。

其三,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验课堂学习点点滴滴的快乐,享受课堂学习的收获与喜悦。为此,我在课题上会采用师生位置互换方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做这节课的小老师,也因此潜移默化间让孩子们养成了提前预习的好习惯。

其四,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长远发展是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我们必须做到:教初中,想高中;教现代文,想文言诗词;教现在,想将来。

从能力到素养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更要从必要的语文知识,到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地语言技能,到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真正做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为了不需要教”。新教材观明确指出:“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我多采用“1+x”,即用一篇现代文的学习和赏析方法,带一首或几首课后古诗词的学习,带拓展阅读诗文的学习和鉴赏。以古诗词教学为例,对于古诗的教学,小学阶段有过接触,但只局限于背诵,中学阶段要注重对是问的赏析、品味其写法。欣赏中华古诗词艺术,赏析是必要的手段。引导学生用学习现代文积累的赏析方法,明确该从哪些点着手赏析诗词。

当然,任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的手段,都不是独立的,要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长期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行在当下,利在未来;行在课堂教学,利在全民素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