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018-01-09 07:48张倩竺杏月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9期
关键词: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张倩 竺杏月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1978到2016年的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消费、投资与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且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与三大需求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传统的投资和净出口已不能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适时转变经济增长动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经济结构改革从供给端发力是大势所趋。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是通过减税及减少政府干预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发展(贾康,苏京春,2014)。供给侧改革的任务主要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除以煤炭、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去除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库存,去除企业高杠杆,降低交易成本,补齐经济结构调整的短板。供给侧改革路径主要有4条。第一,减少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刺激消费和投资,降低税负;第二,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鼓励创新,扭转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内生型转变;第三,适度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PPP的运营模式,适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第四,建立地方主体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变依靠地方土地和融资增加收入的困境(石寅,2016)。

我国目前正面临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真正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张倩等,2016)。

二、我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理论基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新古典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的长期作用;“新”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罗默、卢卡斯,以“内生”技术进步为核心,认为人力资本和生产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结构主义发展理论,代表人物钱纳里,认为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处于相互关系的反馈系统之中;制度变迁理论,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变迁。这四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体现了从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动力机制。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过于重视净出口和投资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拉动率在不同阶段呈现了不同特征。图1为1978-2016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消费水平较低,外商逐渐进入中国,但国内投资较为不景气,计划经济体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来以来,特别是1978年到2007年,净出口和投资对GDP的拉动率呈现向好的趋势,而消费对GDP的拉动则保持相对稳定。在此期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9.35%、33.69%和6.96%,而平均拉动率分别为5.68%、3.94%和0.41%,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之后,2008年至2016年期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3.57%、53.51%和-7.3%,而平均拉动率分别为4.47%、4.61%和-0.66%。2010年到2016年,我国城乡消费水平(没有剔除价格不可比的因素)由3.5下降到2.7,说明消费差距有所缓和。2016年,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46.6%、42.2%和-6.8%,拉动率分别为43%、2.8%和0.4%。

实际数据表明这种外向型粗放经济已难以维系,必须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经济结构,逐渐从以投资和净出口为导向转变为以消费等为导向的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2.三大需求與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建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7年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采用支出法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相关数据指标,单位均为亿元,并按照统计年鉴中公布的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100)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名义GDP,计算出了1978年到2016年真实的GDP,及真实的经济增长率,并分析三大需求和GDP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模型如下:消费,x2为资本投资总额,x3为货物与服务净出口,d代表虚拟变量,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1年),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期(1992-2012年)和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时期(2013-至今),以1992年为分界点,如果年份大于等于1992年,d取值为1,反之,则取值为0,a为常数项,代表误差项。

(2)回归分析

本文利用Staa14,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按照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分三次估计,分别是1978年到2007年,2008年到2016年以及1978年到2016年,以更好地估计消费、投资、进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体如下:

其中式2表示的是1978年到2007年的估计结果,式3表示的是2008年到2016年的估计结果,式4表示的是1978年到2016年的估计结果。R2分别为0.9934,0.9981和0.9970。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增长一直有正向的拉动作用,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加,而投资在1978到2007年间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但是到了2008年之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下降较多,消费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而在改革开放至今,投资一直占据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从此次的回归来看,净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有可能是贸易外部环境、贸易基数较低、贸易政策效应及汇率变动的影响。但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下降趋势。此外,虚拟变量的系数在三个方程式中均为负数,这也意味着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由量变转为质变,不再过度看重数量的增加,而更看重有质量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说明经济改革确实能够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验证三大需求对经济的影响,并考虑到净出口的负值可能会影响到模型结果,我们再一次考察1996年到2016年之间的数据。得到的结果如下:

式5显示,自1996年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以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对经济产生了正向的拉动作用。但数据显示,靠出口和投资来带动经济发展已经不可持续,因为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环境,以此在带动内需,刺激消费。但目前的情况是,需求旺盛,国内供给却无法满足居民的实际需要,鉴于此,通过供给侧改革,使供给和消费达到均衡,拉动消费增长成为当务之急。

(3)与国际水平比较

2010-2016年,我国消费率逐步上升,从48.5%到53.6%,而投资率从47.9%下降到44.2%,进一步说明消费将逐步成为我国经济需求增长第一动力。2016年,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44.18%和54%,而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在35%-38%和61%一65%之间,供需才能平衡,经济才能稳定发展,而我国目前是偏重投资,消费偏低(吴忠群,20021。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14年发达国家中投资率最低的是德国为19.3%,中低收入国家如印度尼西亚、俄国、印度等投资率在21.1%-34.6%,均低于我国的同期的投资率水平。而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一般维持在60%以上,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所欠缺。

三、三大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地区比较

1.区域经济增长的经济计量模型构建

中国地大物博,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根据我国行政区域划分,选取了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数据为样本,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及一致性,面板数据包括31个截面单元和1993年到2014年共2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了考察区域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建立基本面板回归模型如下:

2.各变量的时间趋势

虽然不同省的经济总量、最终消费、净出口的总体趋势是随时间而增长,但是变化的趋势却各有不同,存在地区省际差异,投资的趋势在长期看来相比其他变量而言,增长幅度并不是特别突出,甚至有些省份呈现下降趋势,比如河南和云南,在所有省份当中,山东的经济发展亮点颇为突出,其经济总量、消费和投资增长较快,但净出口却表现平稳。

3.模型回归结果

由于每个省的情况不同,可能存在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这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对比,運用Stma14输出结果如下表。从表1的结果来看,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在这期间对经济都起了拉动作用。其中消费已经哨然转变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比净出口和消费而言已经变得很小。

四、结语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重视投资和贸易,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建设,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未来的经济模式将由消费主导及政策支持各种促进消费的方式,并专注于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从生产和供应方面入手,调整供应结构,随着国内需求的实际需要,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并寻找新的路径。

猜你喜欢
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长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