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创刊溯源与发展沿革及名称变迁

2018-01-10 00:10国荣
科技传播 2017年23期
关键词:校刊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国荣

摘 要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自1937年抗战迁陕至2017年,扎根西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简称学报)与学校医学及科研发展始终并肩砥砺前行。为纪念抗战迁陕80年,铭记历史,激励后人,作者采用原始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并结合查阅网络电子文献和相关资料,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迁陕后历经的发展变迁中,对学报的创刊溯源与发展沿革及名称变迁进行查证与分析,明晰并阐述学报的发展历史和脉络。学报的创刊追溯至1937年的《西安临大校刊》,是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学刊物之一。其后医学院独立建院后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而改名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随后几经变迁和发展,历经《西大医刊》《西北医学院学报》《西安医学院学报》《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一直到2000年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至今,历经80年不断努力和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兼学校的新闻报纸与学术刊物于一身,到栏目齐全、印刷精美、编辑规范的正式公开发行的高质量医学学术期刊,并创出专家述评和专题研究的品牌栏目,而且,在传统纸质出版的同时发展数字化传播渠道,学术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收录,并多次获得省级或全国精品/优秀期刊、百佳期刊等。学报自筚路蓝缕发展至今,与学校发展息息相关,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为学校发展和科研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期刊史;创刊溯源;西安临时大学校刊;西北医學院院刊;西大医刊;学报;抗战迁陕;北平大学医学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0-0071-04

最早的中国大学学报出现在100多年前,是中国大学制度的见证者以及现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载体[ 1 ]。大学学报自创办之始和历经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变化以及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科学研究现状和重点,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使只是简单的期刊版面与传播形式,也可以透视出一些时代的痕迹[ 2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源远流长,从1937年北平大学医学院抗战爆发时迁陕建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后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几经变迁和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至2017年已经扎根陕西80年,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学科和科研发展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波澜壮阔的80年间,大学学报也始终与学校的医学发展并肩砥砺前行,从学校迁陕时创办的《西安临大校刊》的筚路蓝缕,到之后医学独立建院后改名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历经艰难并几经停刊复刊,直至发展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在科研成果展示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抗战迁陕80年,本文采用原始文献考证与文本分析,并结合查阅网络电子文献,对学报的创刊溯源与发展沿革及名称变迁进行了查证与分析,以铭记历史并激励后辈继续努力前行。

1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的学校迁建与历史发展沿革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平津相继沦陷。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等高校被迫中断在北平的发展,除部分留守外,广大师生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和校长徐诵明的号召下,随校西迁到达陕西西安,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11月15日随校在西安举办开学典礼并正式上课。后改称“国立西北医学院”,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西迁抗战的中流砥柱[ 3 ]。

需要指出的是,西安临时大学是在抗战期间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共同组建的大学联合体,后来在1938年 3月6日出发并迁往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所存续了仅仅1年零4月(1937.11—1939.8)的大学(图1),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与西南联大南北呼应,延续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火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抗战结束后,西北联大的主体部分永久地留在了西北,奠定了中国大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而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是西北现代医学教育的奠基者,并且是引领西北现代医学发展的主力军。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自北京迁建至西安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再启医林,筚路蓝缕,80年历经时代变迁,先后更名: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1937.10—1938.4)、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1938.4—1939.8)、国立西北医学院(1939.8—1946.8)、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1946.8—1950.4)、西北医学院(1950.4—1956.9)、西安医学院(1956.9—1985.6)、西安医科大学(1985.6—2000.4)、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直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2000.4至今)。

2 《西安临大校刊》和《西北联大校刊》——学报创刊溯源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等高校在1937年自北平(北京)迁至陕西西安成立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在同年12月创刊了《西安临大校刊》(图2)。该刊的前身可追溯至1924年出版的《西北大学周刊》,是1923年在国立西北大学恢复并改名时的校刊[ 5 ]。

《西安临大校刊》除选载全体师生学术言论思想之外,同时刊登学校训令、校闻、章则、工作报告等内容,兼学校的新闻报纸与学术刊物于一身。该刊共发行12期,是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大学刊物之一。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西安临大校刊》亦改名为《西北联大校刊》。每期刊载学术论文、学术讲演稿与学术报道若干,学术性逐渐增强,先后出版18期。

3 《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

1938年7月,根据当时的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将工学院、农学院独立设置(分别迁往陕西武功、城固县南古路坝)。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并称名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并称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西北联大转变为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5校。在抗战胜利后,西北联合大学独立出的学校中,除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一部分回迁北平、天津、河北,复校为北洋工学院、北平师范大学和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其他所有分置院校都留在西北,使得西北的高等教育体系很快成熟,在很长一段时间,西安与北京、上海一样,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3个中心之一。endprint

国立西北医学院在1939年8月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独立而建院的次年,即1940年12月1日创刊《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 6 ]。随后,1941年,其前身《西北联大校刊》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校刊》。

《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从1940年12月1日创刊(图3),编印到1943年1月1日停刊,共2年2月,每月1日出版1期。从第1期至第8期、第13期共9册为月刊,其余9册为双月合刊。《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记载了西北医学院在抗战期间的发展脉络和内外信息,刊载的基本内容包括本院组织大纲、本院附属医院组织概要等规章制度与计划、节日活动(解剖节祭奠;纪念七七事变等);新闻类内容如学校通知布告、教师聘任论文、演讲比赛活动和师生参加陕南献机活动等;教育部训令等院务会议摘要;科研论文如隋式棠《小儿黑热病之吐酒石疗法》、慕稽的《传染病概要》等以及学生优秀论文或师生专论等论文;还有征调专号专刊如军政部关于抗战服务中医药卫生人员征调的政策及待遇等;各研究室、附属医院等的工作总结等。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4 《西大医刊》

1946年8月,西北医学院与西北大学合并而成为国立西北大学的医学教育部分,并更名为西北大学医学院,3年后即1949年9月,创办了《西大医刊》。发刊辞由著名生理学家、原西北医学院院长侯宗濂教授所做[7]。

《西大医刊》共1卷1期即停刊。《西大医刊》刊登论文的形式有综述、译述和摘译等,主要刊载本院教师、医疗人员在教学、医疗及研究中的成果。所刊论文均为本院教师撰写,刊载的内容反映了当时西北地区直达国际前沿的医学教育及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如以侯宗濂、毛鸿志等教授的病理学研究为代表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关于癌病防治、医学教育立法的研究,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新风尚,该刊已经初步显示出其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的特点。

5 《西北医学院学报》及《西安医学院学报》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教育部决定将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建院改为国立西北医学院,12月奉西北教育部令改为西北医学院。《西北医学院学报》创办于1955年8月。该刊名与在此期间的学校名称西北医学院相呼应。随后,随着1956年学校名称变更为西安医学院,该刊在总第3期时,即1957年3月将《西北医学院学报》更名为《西安医学院学报》,直至1985年。其间,期刊封面也在不同时期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而且由于纸张紧张匮乏,有的期在印刷时采用油印方式(图4)。最终1960年7月因纸张紧缺问题及“学报一律停刊整顿”的通知等原因而停刊,1975年2月复刊(之后有短暂的停刊与复刊)。1980年9月,由省科委批准,期刊由内部发行转为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6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85年7月6日,由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宣读卫生部文件,正式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8]。之后,卫生部批复同意《西安医学院学报》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学报》,并于1986年第1期正式启用。

自1986年起,期刊的封面设计、期刊内容、印刷质量等均有显著改变和提高,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图5)。内容的栏目设置基本固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短篇报道、综述、讲座、译文及文摘等;1994年栏目设置又进行了部分调整,分设了论著、调查报告、经验交流、技术方法、综述、短篇报道等。

7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年4月17日,召开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西安交通大学3校合并大会,自此,三校合并的校名沿用西安交通大学,而西安医科大学更改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之后随着发展变化又更改为医学中心,直至医学部至今。期间,《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图6),期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封面设计、印刷、栏目设置、报道重点、选稿组稿策划等均有了长足发展。

期刊的編辑规范和学术质量均进一步显著提高,所刊发的论文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在栏目设置上进行了调整,停止刊发普通综述和短篇报道等,补充了中医药研究等栏目,创办了专家述评栏目和集中报道某领域科研成果的专题研究栏目,并通过针对性的高质量约稿组稿和选题策划,使专家述评和专题研究已成为期刊的品牌栏目,引起广泛关注,期刊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提高。期刊先后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收录,如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等;2017年学报还被Elsevier公司的文摘索引数据库Scopus收录。期刊先后获得省级优秀期刊、精品期刊及全国百佳期刊等荣誉。

在互联网时代,也积极应用投稿采编系统,建立了期刊网站(WWW.jdyxb.cn或者yxxb.xjtu. edu.cn),2017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期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进行及时在线优先出版,还建立了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等,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和科研成果的多渠道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总之,从学校1937年抗战迁陕时期创办的《西安临大校刊》,及其之后医学独立建院后改名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历经风雨变迁和发展,直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大学学报始终与学校的医学发展并肩前行,从筚路蓝缕到砥砺前行和取得的成绩,在学校医学教育与科研发展波澜壮阔的80年间,为科研成果展示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努力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为医学发展与传播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娟丽.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0(1):64-74.

[2]杨婷婷,姚远.《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及其科技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5):855-860.

[3]刘铨,买秋霞.文献档案中西安交大医学的百年传承[EB/ OL].http://xjtu120th.xjtu.edu.cn/info/1003/1126. htm.

[4]来鑫华,赵宝巾.西北联合大学:卓绝西进奠基石 抗战中的大学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刊[N].中国教育报,2015-08-18(3).

[5]王永莉.民国时期西北大学学术期刊之发展变迁[EB/OL].[2014-06-20].http://www.cssn.cn/gd/gd_rwxb/gd_ gdxc_1682/201406/t20140620_1220102.shtml.

[6]杨龙.抗战中的《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EB/OL].http:// xjtu120th.xjtu.edu.cn/info/1003/ 1122.htm.

[7]王睿,姚远.近现代陕西医学期刊的起源和发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4):75-78.

[8]纪念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创建70周年院庆筹备委员会.厚德尚医为生命之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74.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刊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简介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招募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版)》再获“最受欢迎期刊”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们》、《疑惑》
西北大学博物馆
浅谈利用校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