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保护区白鹤春秋迁徙停歇期数量及生境选择

2018-01-11 05:43谷红亮林宝庆李连山
吉林林业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向海分布区草甸

谷红亮,林宝庆,李连山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 白城 137215)

向海保护区白鹤春秋迁徙停歇期数量及生境选择

谷红亮,林宝庆,李连山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 白城 137215)

本文对2015年向海保护区境内停歇的白鹤系统科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白鹤在3月下旬途径向海湿地补充体力,栖息在较浅的泡沼及低湿草甸上,4月下旬北飞;秋季9月下旬停歇向海湿地,栖息在低湿草甸及农田中,11月上旬基本离境飞往南方越冬。指出向海保护区作为白鹤重要停歇地所存在的人为干扰严重、鹤类核心区湿地干旱等问题对白鹤的影响,提出加强白鹤栖息地管护、保证向海湿地补水策略。

向海保护区;白鹤;停歇;数量;生境

白鹤(Gruidaeleucogeranus)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已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和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2]。白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我国长江中游过冬,行程超过5 000 km,迁徙时途径东北松嫩平原、科尔沁草原、辽河平原等地的湿地进行休息和补给养分[3,4]。向海保护区是白鹤迁徙停歇的重要栖息地,其中鹤类核心区面积达18 920 hm2。本文对2015年向海保护区白鹤数量、迁徙动态及停歇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旨在指导向海保护区白鹤的保护工作。

1 保护区基本概况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1年,是以保护丹顶鹤(Grusjaponensis)等珍稀水禽和蒙古黄榆(Ulmusmacrocarpa)等稀有植物群落为主要目的的内陆湿地与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通榆县西北部,地理位置122°05′~122°31′ E,44°55′~45°09′N,全区南北最长45 km,东西最宽42 km,总面积1.054 67×105 hm2[5,6]。向海保护区处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过渡地带,在大地构造上属松辽凹陷西部沉降带,地貌以沙化和盐渍化平原为特征,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部的三条河流,流经向海失去河道,水流漫散排泄不畅,形成大面积芦苇沼泽。区内共发现各种植物 595 种,脊椎动物300 多种,其中鸟类297种。在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向海保护区就有 52 种,其中一级有 10 种,二级有 42 种[7]。

2 调查设备及方法

2.1 调查设备

10倍手持双筒望远镜2个,20~60倍变焦望远镜2架(包括三脚架1个),GPS卫星定位仪2部。

2.2 调查方法

通过2013、2014年观察记录的数据并结合2015年湿地水位及向海保护区实际情况,设立4条路线,分春、秋两季,春季自3月25日至4月30日,秋季自9月15日至11月10日,观察白鹤栖息地内迁徙白鹤的具体栖息数量、分布、行为及栖息生境情况,样点调查取制高点,2人同时计数取平均值。湿地类型包括芦苇沼泽、河流水域、水库和岛屿、浅滩和草甸,监测点由四条路线贯穿连接:仙鹤岛——付老文泡——青年坝——碱地泡,向海一场水库——东风保护站——林场二区——同发滚水坝——引霍入向闸门西,东闸门——四海泡——向海二场水库——盐铺水库,民主桥西南——蛤蟆泡——福泰泡——海力营子——韩家烧滚水坝。

3 结果与分析

3.1 春秋两季白鹤数量统计与分布

春秋两季白鹤数量统计与分布见表1。

表1 2015年白鹤在向海保护区分布统计

图1 向海保护区白鹤分布区域Fig.1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Gruidaeleucogeranus of Xianghai conservation area

本次调查包括所有白鹤在向海保护区境内停歇的主要分布点,间段日期表示未监测到白鹤。从表1中可以看出,白鹤主要停歇在向海保护区鹤类核心区境内,分布比较固定和集中,以付老文泡、小塔甸子、团结屯东甸子、同发滚水坝、海力营子及牧场屯为主要分布点。春季监测共计发现白鹤439只,最大群出现在鹤类核心区同发滚水坝西新发苇站南侧87只;秋季共计发现白鹤805只,最大种群出现在牧场屯北甸子101只。白鹤春季最早是在3月下旬可被监测到,秋季为9月下旬,11月上旬基本迁徙过境。

白鹤停歇地形成三大区域,全部分布在鹤类核心区境内,如图1所示,第一分布区为同发滚水坝附近2 km范围内,湿地类型为沼泽、草甸、湖泊;第二分布区为小塔甸子——付老文泡——碱地泡——团结屯甸子,湿地类型为沼泽、草甸、湖泊;第三分布区为粮丰村——碱铺——海力营子——胜利屯——长胜马场,湿地类型为草甸、农田及部分沼泽。

第一分布区主要在同发滚水坝北部,新发屯以南地区,2015年监测数据显示,在该区域发现的白鹤最大种群数量达87只,同时发现豆雁、小天鹅、白枕鹤种群。2013年和2014年白鹤最大群分布地区都分布在第二分布区,最大种群数量分别为106只、167只,总体来说,第一分布区和第二分布区大种群的白鹤多出现在春季,主要是由于第一、第二分布区栖息地类型多样,主要为湖泊、沼泽湿地及草甸,植被密度不高,湖泊沼泽水深一般不超过30cm,春季冰面融化,植物开始萌发,沼泽湿地周围有白鹤喜食的香蒲、三棱藨草和短杆藨草等植被的根茎类食物,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还有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昆虫、小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是白鹤春季迁徙停歇补充能量的重要场所。第三分布区主要是草甸和农田,2015年监测数据显示白鹤大多在该区域出现在秋季,白鹤多喜欢在草甸上休息,也以蝗虫、草籽、蒲公英、碱蓬等为食,也经常发现白鹤飞落在高粱、玉米地,以农作物为食。据报道,白鹤很少离开水面搜寻食物[4],但如今白鹤栖息地正随着人类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逐渐缩小,白鹤取食农作物是其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的选择。

3.2 白鹤伴生鸟类种群

从表1中可以看出,春季白鹤伴生鸟类种数和数量较多,主要有雁形目、鹭类、鹤鹳类,这些鸟类对栖息地的要求较为相似,最大群数量可达20 000只以上,雁鸭类种群数量最大,鹤鹳类主要是东方白鹳、灰鹤,秋季白鹤伴生鸟类种类和数量都相对较少,但常与大群白头鹤或灰鹤混群出现,有时三种鹤类同时出现。2015年10月25日,在团结屯南甸子发现三种鹤混群数量达299只;2015年11月4日,在牧场屯北甸子发现三种鹤混群数量达286只,也有部分2~6只白鹤成家族单独行动。

4 向海保护区白鹤栖息地存在的问题

4.1 人为干扰严重

食物、隐蔽条件、水是影响动物选择栖息生境的基本因素[8]。据调查,向海保护区白鹤第一、第二分布区虽然有充足的水和食物资源,但周边实验区居民数量多,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捕捞和放牧等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当白鹤意识到可能有危险情况发生时,会导致白鹤快速起飞去寻找新的栖息地,停留时间缩短。第三分布区在秋季秋收之前作为白鹤停歇地都比较隐蔽,食物非常丰富,当9月下旬农民开始收割农作物,对白鹤产生非常大的干扰,农作物类食物数量也随之减少,10月中旬秋收基本结束,白鹤群会捡食农田内掉落的农作物作为食物来源,但环境隐蔽性降低,有不法分子可能抓住白鹤取食规律,下夹子、撒农药,从而增加白鹤受到伤害的概率甚至死亡的风险。

4.2 鹤类核心区湿地干旱

向海保护区十年九旱,境内湿地盐碱化面积正在增加,曾经大面积湿地植被覆盖率都非常高,以芦苇和香蒲为主要植物群落的沼泽湿地是向海保护区白鹤停歇觅食的重要场所,目前部分已经由咸水沼泽退化为沼泽化草甸,草甸植被结构单一,多以碱草、蒲公英、碱茅、碱蓬等为主,但是部分无植被、裸露化,草甸上低洼处有一些小型泡沼,由于干旱、降雨不足、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其干涸见底。监测发现向海湿地由于干旱,大量扁秆藨草等植被周围的土质都发生板结,白鹤不能摄取其根茎,只能寻找其他食物来源。

5 向海保护区白鹤保护对策

5.1 加强白鹤栖息地管护

超载放牧、过度捕捞、围垦湿地、芦苇刈割等行为是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也是导致湿地生境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致使湿地植被退化严重,自我调控机制下降,白鹤生存空间缩小,食物减少。因此,应在向海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内对非法捕捞、放牧等不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按照春秋季白鹤迁徙停歇期的规律性实施重点时间、地点来加强巡护执法。

5.2保证向海湿地补水

霍林河、洮儿河是向海湿地重要水源,但水流量有限,不能为鹤类核心区中东部地区充分补水。管理部门要加强各水利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做到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补水机制,提高水资源在鹤类核心区合理利用,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湿地环境,为白鹤等珍稀水禽营造一个良好栖息场所。

[1]孙维尧,郑振河,吴景才,等.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白鹤秋季迁徙停歇期觅食生境选择[J]. 动物学研究,2013,34(3):166-173.

[2]范薇薇,王宇嘉,李晓民.吉林莫莫格春季白鹤觅食地生境初步研究 [J].野生动物,2012,33(1):18-22.

[3]何春光,宋榆钧,郎惠卿,等.白鹤迁徙动态及其停歇地环境条件研究 [J].生物多样性,2002,10(3):286-290.

[4]戴维H.埃利斯,乔治F.Gee,克莱尔M.米兰达.鹤类生物学及饲养管理与保护[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5]卞建民,王娟,杜崇.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退化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5):125-128.

[6]周洁敏.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管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19(2):7-9.

[7]林宝庆,韩晓东,杨军,等.向海湿地迁徙鸟类的调查分析与保护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2):29-32.

[8]马志军,李文军,王子健. 丹顶鹤的自然保护[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Migration pause times and habitat choice in spring and autumn ofGruidaeleucogeranusof Xianghai conservation area

GU Hongliang,LIN Baoqing,LI Lianshan

(Jilin Xianghai National Level Natural Conservation Area Administration, Baicheng 137215, China)

The system scientific research monitoring data ofGruidaeleucogeranuswhich rested in Xianghai conservation area in 2015 wa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Gruidaeleucogeranussupplied with physical power inhabited in shallow bog and low humidity meadow across Xianghai in late March in spring. They flied to north in late April. They rested in Xianghai wetland inhabited in low humidity meadow and farmland in late September in autumn. They left for south to overwinter in early November. The effect of active jamming, cranes core area wetland drought onGruidaeleucogeranusof Xianghai conservation area were pointed. The treasures of improving habitat manage and protect and ensuring wetland moisturizing of Xianghai were raised.

Xianghai conservation area;Gruidaeleucogeranus; rest; amount; habitat

2017—11—10

谷红亮(1984—) ,男,吉林通榆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木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

10.16115/j.cnki.issn.1005-7129.2018.01.005

1005-7129(2018)01-0014-04

Q958

A

(本篇专家编审:陈建军)

猜你喜欢
向海分布区草甸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山地草甸
恩平市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研究
广东地区夹竹桃科植物区系分析
馒头草甸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物种分布区特征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意义
武功山山地草甸的成因调查
向海而生